赣南客家端午药俗防疫探略

2021-01-04 00:13李晓文邓伟红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1年13期
关键词:防疫

李晓文 邓伟红

摘要:赣南客家地区历来属瘴疠之地。当地客家人为抗疫防病,在端午形成了药市习俗,从中可以看出赣南客家人掌握了一些抗疫防病的特效药,并形成抗瘴疠日常化、习俗化,和就地取材、药食同源等特色。

关键词:赣南客家  端午药俗  防疫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3--02

客家摇篮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的源头,地处南岭、武夷山、诸广三大山脉连接地区,地势三边高,北边和中间低。“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丘陵、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3%。赣南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流时间短,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

1.赣南疫情概况

赣南客家地区属瘴疠之地。古人云:“岭南之地卑湿,春夏之间气毒弥盛,又山水湿蒸,致多瘴毒、风湿之气从地而起,易伤于人。”赣南客家地区发展初期及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有限,人们稍不注意,很容易生病。如清《安远县志》载:“地界岭桥(指大庚岭),阳气常泄,阴气常盛,二气相搏,郁于山瘴,气似烟非烟,似雾非雾,名烟瘴,即俗谓蒙沙天地。又有花香瘴,气如桂菊,行山经草莽间,香孛香孛投鼻,日午尤甚,人吸之,毒入心脾,非痢疾及蕴热。” 此外,这一地区明清时期天花、鼠疫、霍乱等流行病也时有发生。明清时期赣南瘟疫情况如下表:

当然,受地方志文献的详略的影响,统计结果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基本上能反映出赣南地区瘟疫发生的分布情况。因瘴疠而生的疾病,主要有两种:一是蛊毒,二是瘴疟。蛊毒表现为肝脾功能失和,肝气郁滞,血气凝聚,经络壅塞,脾失健运,湿浊不化,清阳不升,以致气滞、血淤、水裹。瘴疟又分冷瘴和热瘴两种。热瘴表现为身体盛热而头疼剧烈。冷瘴表现为时寒时热,或呕或噎,大便不通。要治疗蛊毒和瘴疟这两种疾病,必须采取祛湿理气,活血行气,利水健脾的治疗方法。为防病治病,赣南客家人沿袭中医药传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一代代客家祖辈的努力下,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防疫治病方法,他们世代延续,造福一方。

2.赣南客家端午防疫药俗

端午节据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赣南各县的端午节称為“端阳节” , 并有“一月两端阳” 的传统习惯。农历五月五 日为端阳节, 民俗除插蕲艾, 在房屋周围洒雄黄, 吃鸡蛋、粽子外, 喜用鲜沙参、玉竹、黄精等钝肉食用。

农历四月底到五月初五端阳节, 赣南各地城内外主要街道均摆满药摊, 一直摆到初五大端阳方散。摆摊的中草药以清热解毒、杀菌祛痛、养脾补益作用为主。如大寒药、小寒药、毛头寒药等对止痛有独特疗效。药市中大量出售的药用植物都为鲜药, 这与当地气候有关,赣南客家人养成了用生药鲜药的习惯, 许多药用植物都是鲜药水煎服或捣敷, 直接炖食, 泡茶饮, 他们认为生药鲜药在端午这段时间药效最强,并且善于用酒做引子,凡是用药加点酒酿,这样能更大地发挥药的效能,体现了简、便、验、廉的特点。端午防疫药市主要包括以下草药:

鱼腥草:因其茎叶搓碎后鱼腥味,故得名。性微寒,味腥。其具有清热解毒、消毒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端午前后赣州人常用鱼腥草泡茶解暑,亦有凉拌当菜肴者。

夏枯草:性寒,味苦、辛。功用:具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能。赣州客家人也常用它泡茶,作清凉解暑剂。

艾草:枯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产药。每至端午节之际,赣州人总是将艾置于家中插在门前以“辟邪”。另艾草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廯,祛湿止痒。赣南客家人常将艾叶烧成灰,在新生儿肚脐上先涂一些茶油,再敷以艾叶灰,具有很好的消炎止血的作用。

桑枝:性平,味微苦。祛风湿,利关节。

枫枝:性平,味辛涩。祛风、除湿、解毒、止泻痢。

节节草(俗称驳节草):又名“木贼”。全草具有疏风散热,解肌退热功能,临床上治疗尖锐湿疣、牛皮廯、血痢、鼻衄、跌打损伤、刀伤、骨折。

海金沙(俗称蛤蟆藤):性寒,味甘。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热淋,用新鲜海金沙叶一两,捣烂取汁,同煮沸过的糯米泔水一碗和匀,饭前服用。著名饮料“王老吉”即以之为主要原料。端午日,赣南客家人用海金沙草、艾草、桑枝、枫枝、节节草、痱子草、忍冬藤、络石藤(这些都在一起买)等煎水沐浴,可祛风除湿,消毒止痒,对关节痛,皮肤病如痱子、疖子、湿疹、风疹等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金银花: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症,均效果显著。

野菊花:性微寒,味苦辛。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平肝。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吹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疔疮用野菊花一两水酒煎服,另野菊花枝叶煎水洗患处有效。野菊花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煎汤外洗或捣烂外敷还可治疗急性化脓性炎症。

白花蛇舌草:清凉解毒,凉血消肿,祛瘀散气。主治各种急性炎症,痈疖,并可治疗各种癌肿。

黄荆:全草可入药,根、茎可用于支气管炎,痢疾,肝炎。叶用于感冒,肠炎,痢疾,疟疾,泌尿系感染;煎汤外洗治湿疹,皮廯。果实用于咳嗽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

石菖蒲:性温,味苦辛。功能主治: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端午节赣南客家有用菖蒲泡药酒的习俗,据说饮之能“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夏天喝凉茶是赣南客家人适应本地气候与水土特性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他们用中草药熬制的一种防疫治病多功能饮料。在赣南客家人眼里,除了茶叶外,许多野生植物的花、茎、根均可为茶,如黄花倒水莲、鱼腥草、车前草、七叶一枝花、淡竹叶等。它们具有神奇的功效:黄花倒水莲清肝明目,车前草通淋镇咳,鱼腥草清热解毒,淡竹叶清热利尿,七叶一枝花败毒抗癌,每种草药都其独特的疗效。在端午节前后把它们采回家,或是到墟市上购买,一一清洗,分类晒干,常年备用。其制作也简便,洗净加适量水,用文火煎煮即成。凉茶的饮用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如夏季湿热,就用金银花、稻花山、茵陈等。

除此之外,赣南客家人还会端午期间进行药浴。节前,人们采集多种草药,端午日以百草煮水沐浴,可驱湿止痒,防治痱子。人们还将艾草、辛夷、薄荷等置于家中以防时疾,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痛、温通血脉、消肿止痛的目的。平日里赣南客家人常煮橘皮水喝以化痰止咳,理气和胃;用茅根、芦根沏水以清热润肺。若着了凉或是淋了雨,赣南客家人一般是喝一碗姜汤,再裹上被子睡上一觉,等汗出了就没事了。有些人还用毒蛇和中药泡制蛇酒饮用,具有祛风通络酒、活血镇痛、解毒定惊、滋补强壮等功效。

3.赣南客家端午草药防疫特色

从以上端午中草药的品种和药效我们不难看出这么几个特点:

3.1赣南客家人普遍掌握了抗疫防病的特效药。在端午,药用以茎、叶为主,且外用较多,内服较少。这与这一季节有关,夏至前后,气温升高,植物生长很快,茎叶茂盛。据一买药的老中医介绍,用这些草药得赶在端午节之前,过了端午其毒性就会增加了,正所谓“端午前是药,端午后是草”。 在日常生活中,赣南客家人常食用酒娘、用鱼腥草、夏枯草泡水喝以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也会用“流民草”这一草药用于治疗疟疾。流民草学名叫仙鹤草、九芽草、子不离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里面记载仙鹤草可以治疟疾,每日发作,胸腹饱胀:仙鹤草三钱,研成细末,于发疟前用烧酒吞服,连用三剂。客家人给它起了“流民草”这个名字,说明它一定有治疗瘟疫或者疟疾的历史。

赣南客家地区境内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民闻自采、自疗常用的中草药有数十种,土方中,发散风寒用紫苏,发散风热用海荷、野菊花,祛风湿用臭桐枫,利尿用车前草,消肿用蒲公英,开胃化湿用相皮、野佩兰,生律止喝用葛根、麦冬、芦根,止咳化痰用批杷叶,治痧症用青木香、了吊竹,治伤痛用挑叶,止病用马齿览。水杨梅根,珍珠草、白石蒜,止血化瘀用小例,产后去瘀用益母草,治头癣用木梓数合剂,治白喉用白毛荐,山豆根、红莲草,预防麻疹用益母草,灭蝇蚊用辣莹草,黄荆草,烟叶,洋泡干苗,闹羊花混合烟熏。

3.2客家人把抗瘴疠日常化、习俗化。这些药以治疗当地这一季节的瘴疠病、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客家人又称之为“五月节”。古人称五月为“恶月”,而初五这天是五月里最不吉利的一天,是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的日子。这天赣南客家人非常重视以食物避邪去病。同治《安远县志·风俗》卷一:“端阳节,各家插艾,饮蒲酒,裹米为粽,以相馈送。”端午仲夏,各种药草已茂盛生长,药性强旺,节前,人们采集各种药草,端午日以百草煮水沐浴,谓之能去百病,辟恶气。用端午草泡制药酒也是赣南客家一大风俗,最常见的是菖蒲酒。《荆楚岁时记》云:“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饮之能“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泉流旁的一种名贵中药,能开窍、祛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等功效。我国饮用菖蒲酒的历史较早,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一时期确实是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的易发期。由于空气闷热潮湿,很容易滋生细菌,食物也容易腐败,饮食不洁可使细菌及其毒素进入体内而导致急性胃肠炎、腹泻、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疾病。同时由于在这种天气下人体汗液不能及时蒸发,汗水浸渍潮湿,容易诱发各种皮肤病。所以每年这个时候,赣州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买些草药,或煎汤沐浴,或泡茶饮用。

3.3客家人在防疫中就地取材、药食同源。这些中草药非常常见、普遍且价格低廉。这些药都生长在房前屋后,比较容易采集,足见这是赣南客家人长期生活的经验积累,是赣南客家人智慧的结晶。赣南客家人会把这些草药放到食谱里面,素食讲究野生、家养、粗种、真味、鲜净。肉食方面,则讲究食材生鲜、烹饪熟透。赣南客家擂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药食同源例子,南迁之后的江西客家先祖,大部分被迫迁入荒无人烟、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山区。“岭南之地卑湿,春夏之间气毒弥盛,又山水湿蒸,致多瘴毒、风湿之气从地而起,易伤于人。”为抵御寒瘴,江西客家人在原有饮茶的基础上,发明了擂茶。所谓“擂”,即研磨的意思。制作擂茶时,先将工具洗刷干净,把原料装入擂钵,人端坐在高矮适中的板凳上。将擂钵放入两大腿间夹紧,单手或双手紧握擂杵下部30厘米至40厘米处,抓一把除去叶脉的新鲜茶叶放入钵内,手握擂杵从下至上,从上至下,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沿钵内壁顺沟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直至将原料擂至糊状或泥状。擂茶原料包括茶叶、生姜、香葱、芝麻、糯米、黄豆、花生、盐、茶油及各种鲜草药。茶叶有消炎抑菌、醒脑提神、益智明目、消食去腻、消除疲劳等保健作用;生姜可以祛风散寒防流感;糯米煮成粥可以充饥;花生含有大量營养物质;芝麻可以黑发、美容、润肤补肾。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其他辅料,以达到防疫治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春蕊,陆昭岑,许为斌,袁泉,陈海玲,刘演. 湖南蓝山县端午药市的瑶药调查[J]. 广西植物,2020,v.40(09):1221-1241.

[2]罗斌圣,郭志永,陈贤毅,谷荣辉,刘博,龙春林. 广西靖西端午节药市民族药用植物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构建[J]. 广西植物,2018,v.38(05):560-567.

[3]董德英. 采百草逛药市:端午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耦合发展[J]. 山东社会科学,2021,No.310(06):109-115.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C161011);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21-029-0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文,男,1980年8月生,江西南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客家传统医药文化;邓伟红,女,1983年10月生,江西宁都人,主管护师。

猜你喜欢
防疫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齐心防疫,看好你,“小蓝”
防疫宣传
“豪华防疫包”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