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九段沙湿地科研文献统计分析

2021-01-05 07:44周敏杰吕金桥朱敏蔡音亭吴鹏飞孙炜陈秀芝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朱敏长江口自然保护区

周敏杰 吕金桥 朱敏 蔡音亭 吴鹏飞 孙炜 陈秀芝*

(1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上海 200135;2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九段沙湿地位于北亚热带,受海洋气候和大陆气候的影响,季风盛行,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长江中最年轻的冲击河口型沙岛,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稀有的新生河口湿地。九段沙湿地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监测长江流域以及下游和河口区环境状况的最佳指示性湿地区域。九段沙湿地是研究长江口盐沼湿地生态系统、植被演替和多样性的理想场所( 朱敏, 2016),是江海游动物的必经之路,也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 刘长娥, 2008; 陈秀芝, 2012)。

近些年,许多学者已对九段沙湿地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做了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生态、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掌握九段沙湿地的研究现状,旨在把握九段沙湿地的研究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选取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公开发表的有关长江口九段沙相关文献作为统计分析对象。以“长江口” 或 “九段沙” 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到有关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研究文献59 篇,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有关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研究文献149 篇,除去与湿地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后得到199 篇。其中期刊论文146 篇、学位论文39 篇、历年年报10 篇、会议论文4 篇。主要过滤依据有:(1) 去除明显与九段沙湿地无关的文献;(2) 去除部分合同类文献;(3) 去除部分来源不明的年报文献。将筛选后的199 篇文献编辑到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中,分别从文献发表时间、刊物来源、生态层次、生物类群、研究类型、发表刊物及主要作者进行分类分析。

图1 2000 年以来有关九段沙湿地的论文数量Fig.1 Number of articles on Jiuduansha wetland since 20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时期湿地研究发文概况

利用Excel 对筛选的文献做统计分析,从图1可明显看出,九段沙湿地保护区自2000 年以来,每年都有相关学术文献发表。2005 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后成为研究热点,文献发表量明显上升,持续了约10 a;2009—2010 年发文量进入短暂的低谷期,2011年之后又逐渐趋于稳定,近几年发文量呈下降趋势。

自2000 年 起, 以5 a 为1 个 单 位时 间段( 表1),不同时间段内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研究文献具有显著差异。从发表文献数量来看,4 个时间段依次为13、71、70、45 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5%、35.8%、35.2%、22.5%。2000 年建立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每年开始有零星的研究报道。2005 年建立 “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后,出现了九段沙湿地的研究热潮,发表的文献明显增长。

表1 不同时间段发表的有关九段沙湿地研究的4 类论文数量Table 1 Number of articles in four types on Jiuduansha wetlan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2.2 文献类型与刊物概况

文献刊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146 篇期刊文献中,SCI 源期刊45 篇、中文核心期刊74 篇,其他中文期期27 篇,分别占30.82%、50.68% 和18.49%。有关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研究论文,先后发表在多达85 种期刊上,其中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湿地科学与管理” 两个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最多,各有7 篇,占8.24%,其次在 “生态学杂志”“生态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本)”上也均有5 ~6 篇( 表2)。从文献来分析,中文核心期刊和SCI 源期刊发表的论文数较多,反映出有关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生态学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和国际影响。

2.3 湿地研究领域分析

九段沙湿地保护区成立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学者前往考察研究。自2000 年以来,研究涉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生态学层次。按研究对象和类型,大致可分为生态系统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地质地貌、保护区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 图2)。其中从生态系统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与植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文章数量最多,分别有54 篇、53 篇,占27.14%、26.63%, 而 环境污染与微生物生态方面研究较少,分别仅有7篇和3 篇,占比3.52%、1.51%,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总体来说,自然保护区建成后,九段沙湿地开展了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是上海市附近少有的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且适宜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然保护区。

图2 九段沙湿地研究的主要领域Fig.2 Main aspects of researches on Jiudansha wetland

在199 篇有关九段沙湿地的文献中,有117 篇是关于某些生物类群为对象的研究报道。按生物类群分为植物、动物、动植物互作、底栖类、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植物与昆虫互作、鸟类、微生物、啮齿类,相关的论文数量情况见表3。其中植物类群研究明显多于其他类群,有61篇,占52.14%,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九段沙湿地形成时间晚,沙洲上主要是植物种类。随着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等物种的入侵,对土著性植物种类生存构成了威胁。因此,在早期有比较多的关于九段沙湿地植物本底调查、群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期有相当一部分有关互花米草入侵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影响的研究报道。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加上九段沙湿地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快,为浮游类、底栖类、昆虫等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底栖动物类群作为生态系统的次级消费者,为鱼类、鸟类、啮齿类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近年来,部分学者将多个生物类群结合起来,研究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复旦大学高慧等将九段沙湿地互花米草入侵与昆虫多样性结合起来,分析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等。

表2 不同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有关九段沙湿地论文数量Table 2 Number of articles on Jiuduansha wetland in different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表3 九段沙湿地不同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Table 3 Number of articles for different objects on Jiudansha wetland

2.4 研究队伍概况

本文共检索到195篇具有明确研究机构的文献,将每篇文献的前3 个作者进行论文发表量的统计,2000—2019 年,九段沙湿地研究机构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主,该机构共发表文献58 篇,占检索文献总数的29.15%;其次是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和同济大学,分别发表文献23 篇、22 篇,这3 家机构共发表文献103 篇,超过了半数,占检索文献总数的51.76%;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分别发表了17、13、10 篇相关文献。公开发表论文3 篇以上的研究机构共计10 家,全部在上海市,共发表论文162 篇,占检索文献总数的81.41%。

从发文作者来看,公开发表5 篇及以上的作者共14 人,共计发表论文119 篇,占检索文献的59.80%;其中发表论文数在10 篇以上的有4 人,最多的孙瑛有17 篇,其次是王磊(15 篇)、刘长娥(11篇) 和杨永兴(11 篇)。主要的研究机构有华东师范大学(58 篇)、九段沙自然保护区管理署(23 篇)、同济大学(22 篇)、上海海洋大学(17 篇)、上海师范大学(13 篇)、上海大学(10 篇)、复旦大学(6 篇)、教育部长江水环境重点实验室(5 篇)、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4 篇) 和上海市城市生态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4 篇) 等单位。

3 讨论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自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保护区的研究机构主要是上海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也参与了有关九段沙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方面的研究,但参与力度有限。多数文献研究单位涉及到单个或少数几家科研机构,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的参与力度还有提升空间。九段沙湿地的科研成果也有不少发表在国际期刊,但几乎没有国外的湿地生态学家参与九段沙生态科研工作。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关注、参与九段沙湿地的科研工作,使九段沙湿地成为湿地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典型范例,提高九段沙湿地保护区的国际知名度。

九段沙是世界上少有的新生河口型盐沼湿地,是盐沼植被演替研究的理想场所。文献检索结果发现,虽然九段沙湿地植物生态学研究占比较大,但大多都与互花米草入侵相关,对湿地重要的土著性盐沼先锋植物,如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 的研究还非常缺乏,需深入开展盐沼植被演替过程中植物与环境互作关系的研究。

九段沙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众多重要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及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对长江口及近海鱼类资源的补充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朱敏等, 2011),但有关该保护区鱼类资源的生态学研究还相对薄弱,仅有少数几篇研究报道,涉及鱼类新记录( 倪勇等, 2008)、鱼类资源管理( 朱敏 2018; 朱敏等, 2011)、多样性( 龚小玲等, 2011; 唐文乔等, 2003) 及季节变化的报道( 张晓懿, 2012; 陈兰荣等, 2015) 等。今后应加强大型涉水工程建设等对九段沙鱼类多样性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长江生态保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九段沙湿地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监测长江流域以及下游和河口区环境状况的最佳指示性湿地区域,但九段沙湿地对长江流域及河口区环境质量的监测指示方面的工作还很有限。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应该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使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朱敏长江口自然保护区
幼儿园游戏课程审议的实践与思考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化工安全问题评价思路阐述
长江口横沙北侧岸坡冲刷特征与趋势分析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伟人父亲朱德和女儿的故事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2010年春秋季长江口南部硅藻种类组成和密度的时空变化
Runge-Kutta Multi-resolution Time-Domain Method for Modeling 3DDielectric Curved Objects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桡足类分类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