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影响企业融资能力

2021-01-06 09:27金晓涵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融资金融科技

金晓涵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引言

长时间以来,由于企业融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现实中对企业融资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可以大致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金融市场的发展是重要的外部因素,由于金融市场是企业获得成长所需资金的主要市场,资金市场的扭曲可能会对企业融资产生很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本身是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颠覆性技术融合金融场景,新兴金融业态——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产生,其具有迭代速度快、混业等特点,为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驱动的因素,由此推动金融市场产品、服务升级,能够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但是金融科技具有风险属性,在颠覆性技术背景下金融风险必然更加快速、隐蔽、多渠道传导,进而冲击企业融资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对金融科技对企业融资能力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如果验证金融科技能够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则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金融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如果验证金融科技降低企业融资能力,则需要关注技术带来的新型风险。

二、金融科技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花旗银行董事长约翰·里德提出金融科技(Fintech)概念。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业务模式;金稳会对金融科技的理解更为广泛,既包含前端的金融产品、服务,也包含后端的技术手段。

学者们认为金融科技不仅是金融业结构的革新,更是一种新范式。如皮天雷(2018)等认为,金融科技作为近年来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其所涉及的学科和创新场景非常广泛,因此研究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是开放的,目前尚未达成统一定义。

从金融发展角度,金融科技属于发展的新形式。杨畅(2019)认为金融科技出现的基础目的就是“弥补传统金融业的不足”,金融科技的发展将逐渐改变客户的行为和需求。目前,金融科技在促进金融业的转型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能会对市场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双向影响。

(一)金融科技对市场产生有利影响

金融科技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于产生新金融产品、服务,进而疏通了资金流动渠道,变革传统投融资和支付方式(Yosepha,2018)。

从融资角度来看,新技术应用在数字支付系统中,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信用记录,提升正规融资的可得性(Klapper et al.,2019);或利用金融科技平台,使贸易双方能够进行直接沟通、简化中间环节,提高金融效率(李思敏,2017);或利用支付系统与其他融资渠道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贷约束(Yin et al.,2019)。

从投资角度来看,刘园等(2018)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与实体企业投资效率之间呈U形关系,且当前处于U形的上升阶段,证明金融科技正在推动实体经济投资效率提升。

在实证当中,使用“金融科技部门的产品服务种类”这一指标代替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发现相比于传统金融,金融科技更有利于发挥长尾效应、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田新民,2020)。

(二)金融科技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国内外学者认为,新技术经历爆发性发展后将导致经济不稳定性增加,进而增大系统风险。因此,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也会给金融体系带来更强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聚集。

Zhu和Dholakia等(2012)研究发现,如果个人进行线上金融交易时得到其他参与者的帮助,就会增加风险偏好,比线下金融交易的个人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风险偏好与交易者联系紧密程度存在高度相关性。汪可、吴青(2018)从人与机构之间的关系角度论证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认为金融科技会提高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而影响资金供需参与者的收益。

三、企业融资能力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撑,具体选择筹资方式和额度时需要依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社会资金供给等因素。

Modigliani和Miller(1958)设定的完美市场中,一个公司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独立且能以内部资金成本筹集到外部资金。Greenwald、Stigliz和Weiss(1984)、Myers和Majluf(1984)引入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条件、放松完美市场假设后,由于外部融资成本更高,公司无法得到最优投资所需的资金,出现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外部融资是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部分。

从金融市场角度出发,不完善的金融体系(Chen和Guariglia,2013)以及其中存在的融资成本畸高、所有制歧视等(Brandt et al.,2012;邓可斌和曾海舰,2014;姜付秀等,2016)都是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国学者周业安(1999)认为企业融资能力受到金融抑制的影响——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企业出现过度负债、逆向选择等行为,浪费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成本,损害投资者利益,弱化企业外部治理机制。

四、金融科技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金融理论分析其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机制,具体从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出发。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两层含义:掌握信息的一方诱骗信息弱势的一方签订不对等交易合同,造成逆向选择;掌握信息的一方不按合同约定,进行高风险投资从而损害投资人利益,造成道德风险。

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会从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的角度影响企业金融活动的成本;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即银行产生逆向选择而放弃部分符合条件的借款人,使这部分借款人需要用更高成本获取资金。

因此,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支持下的金融科技能够弥补企业信用不足困境,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任问题,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帮助。

图1

在中国,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提供者,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不仅更为全面地捕捉企业信用数据,也能较为迅速地了解企业融资意愿,以减少债务的跨期错配风险带来的成本损失,成为破解企业信用缺失难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核心力量。

(二)金融抑制理论

1973年,R.I.Mckinnon和E.S.Shaw根据发展中国家状况提出“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金融活动的过度干预会形成抑制,从而导致经济产业畸形。在中国,金融抑制体现为政府过度扶持国有企业。一方面,政府把国有股份作为核心控制手段,导致上市公司的畸形股权结构;另一方面,政府压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将大部分低息贷款向国有企业配置。因此金融抑制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渠道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削弱企业融资能力。

对直接融资的抑制可能通过股票价格、资产收益等影响企业融资能力:股权结构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因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债权人和股东融资意愿越强,即外源融资能力越强;股票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动,从而影响到企业融资能力。

对间接融资的抑制可能通过信贷利率影响企业融资能力。2013年开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不再受到限制,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根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来确定贷款利率,缺乏风险定价能力,且人行基准贷款利率不断下降,导致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

针对以上两种融资渠道,金融科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图2

对于直接融资渠道出现的金融抑制,金融科技基于机器学习与投资模型,实现对金融投资者需求的智能识别,使缺乏金融知识的长尾群体得到优质服务,增强消费者对股票、债券市场的投资需求,进而扩大资本市场的融资增量;凭借数据不可篡改、分布式储存等先进技术,金融科技有效改善交易、结算等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技术力量驱动资本市场规则完善,进而提升资本市场的融资质量。

对于间接融资渠道出现的金融抑制,金融科技利用技术支持银行信贷服务,通过大数据智能搜集、处理企业多维度数据,透视企业信用及经营状况,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技术介入尤其有助于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的信心,减少信贷歧视现象,从而有效缩小信贷资源的结构性偏差,以技术驱动信贷市场整体质量提高。

例如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贷和阿里小贷,就是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科技信贷平台。其审核速度快、利息低、额度高以及母公司良好的社会声誉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信贷方式。截至2018年年底,阿里小贷已为1300万多家企业提供超过2万亿元的信贷支持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与金融领域融合能够切实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猜你喜欢
融资金融科技
融资
融资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7月重要融资事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5月重要融资事件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