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运动理论探讨阴阳半离合现象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2021-01-06 06:13董必文王余燕郑进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4期

董必文 王余燕 郑进

摘要:地球“自转生阴阳,公转生五行”,五行转向,发挥半离合作用,形成了大气圆运动与人体圆运动。在研究中发现,自然和人体均存在阴阳半离合现象。半离合为表里启闭之门,内外出入之门,进退往来之门;半离合为寒热相合之证,虚实互容之机,水火共济之态。半离合其实质是阴阳运动的八纲界点。半离合运动包括疾病过程中战略相持各个阶段和战略阶段内战术相持的各个层次。半离合是阴阳运动的量纲,维度层级变化的枢纽,是阴阳运动的过渡阶段。半离合既指一个量纲内部的临界状态,也指纲维之间的中间状态或过渡阶段。其表现为正邪相持、阴陽胶着,气机呆滞;其症状变化无常,多少不一。重启半离合的方法为:守中土,和八纲。本研究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出发探讨阴阳离合、半离合的概念、阴阳半离合现象在自然与人体中的表现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

关键词:彭子益圆运动;阴阳离合论;阴阳半离合现象;守中土和八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3

彭子益圆运动包括[1] 人体圆运动和大气圆运动。自然界大气升降沉浮的圆运动产生了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内经云:五日一候,三候一气,三气一节,两节一季。方位上的四正四奇对应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风、秋分、夏至、冬至。八节是阴阳在圆运动中阴阳离合的转折点。对人体而言,人体圆运动根源在于自然界圆运动,自然界圆运动根源于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太阳热盛衰变化的圆运动。

本研究就阴阳离合与半离合的概念,阴阳半离合的本质,及阴阳半离合在中医临床中的意义作如下阐述。

1.圆运动中阴阳离合与半离合现象

1.1《内经》阴阳离合论与阴阳半离合现象

《内经》指出阴阳在运动转化过程中,阳之表为太阳,阳之里为阳明,阳之初生为少阳;阴之表为太阴,阴之里为厥阴,阴之初生为少阴。三阳经之离合,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阳经分而三阳,合而一阳。三阴经之离合,太阴主表为开,厥阴主里为阖,少阴位于表里之间为枢,阴经分而三阴,合而一阴。阴阳运动变化、转化转枢的三个层次诚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指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阴‘’。

阳之初始为太阳,阳之初生为少阳,阳之盛极为阳明;阴之初始为太阴,阴之初生为少阴,阴之盛极为厥阴。阴阳按八纲分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中再分阴阳,八纲中:表证,热证,虚证属于阳;里证、寒证,实证属阴。《内经》阴阳离合之本意指阴经或阳经中阴阳之开-合-枢运动变化。阴阳的运动变化可分为三个层次:阳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阴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阴阳之间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故而阴阳离合就是八纲之离合。

就六经而言,太阳为表为开为寒,阳明为里为合为热,少阳为半表半里为枢;少阳之枢为半表半里,半寒半热,半虚半实。少阳枢机为亦表非表,亦里非里,亦虚非虚,亦实非实,亦阴亦阳,非阴非阳。所以少阳经为阳之表里虚实寒热之离合线,亦为离合轴。少阳之轴代表的是阳经之内表里、虚实、寒热之半离合运动。故少阳专司三阳之内阴阳的半离合运动。同理少阴专司三阴之内阴阳的半离合运动。而三阴三阳之间脾胃主宰着阴阳的寒热-虚实-表里的半离合运动。太阳之内还有营卫的半离合运动,厥阴之内还有阴阳胜复的半离合运动。所以六经之内共有五个阴阳的半离合运动。阴阳的半离合运动主宰阴阳的开-合-出-入,升--降-浮-沉。厥阴与阳明是阴阳转化的极点,阳明由阳入阴,阳极转阴;厥阴为阴盛转阳,由阴入阳,阴尽阳生。

概而言之,太阳枢转营卫;少阳枢转表里、寒热、虚实;阳明和太阴枢转表里、寒热、虚实,上下、升降;少阴枢转水火,厥阴枢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将《内经》阴经、阳经各分三层的开-合-枢运动称之为狭义的阴阳离合论,那么我们由此可得出更广义的阴阳离合论:将阴阳处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上下-内外-升降-沉浮-开合这些阴阳纲量之间的离合运动,即将阴阳按八纲或更多纲量各分三层的离合运动称为广义的阴阳离合论。而位于阴阳离合运动的拐点或中轴的状态称之为阴阳的半离合现象。阴阳半离合现象是阴阳离合论的重要内容,对临床证机的分析及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临床但凡重症,难证,杂症,非阴阳半离合不能解析之。

1.2.彭子益圆运动中的阴阳半离合现象

1.2.1自然界三阴三阳离合运动与阴阳的半离合现象

太极图中,阴阳鱼之间的分界线可称作阴阳的半离合线[2] ,两个鱼眼亦可以看做是阴阳离合轴,阴阳离合运动是离合轴分别向阴或阳内滑动,离合线就是离合轴滑动的曲线。阴极,向阳转化时,阴中“阳鱼眼”提示离合轴将向阳运动。同理阳极,向阴转化时,阳中“阴鱼眼”提示离合轴将向阴运动。阴阳处于半离合运动时阴阳轴运动速度最慢,最费力,却做功最少,能量转化最小,因为此时能量主要作用是改变阴阳的运动方向而不是做功。所以太极图即是阴阳离合图。

在彭子益圆运动图中,阳轴代表戊土相当于阳鱼眼和阴轴代表己土相当于阴鱼眼,戊土下降带动三阳下降,己土上升带动三阴上升。土枢是上下左右,升降浮沉,内外表里,寒热虚实的中轴,故黄元御曰:土枢四象。自然界中地平线以上为燥土,地平线下以下为湿土。燥土的阳气来源于大气圈内的太阳热,为君火;湿土的阳气来源于地下水中的地热,为相火。这就是土枢阴阳的运动。

自地表向上,阳明戊土最热,大气圈内太阳丙火最表最寒,少阳甲木居天地之间而温。阳明是生物圈阴阳的分界线(地表是阴阳的分界线,地表也是反S型的)。阳明燥土之上,有热运动,形成三阳的阴阳离合运动,阴阳离合运动在阴阳界(少阳甲木)处有半离合运动现象。由此自然界三阳之间的寒热表里关系跃然纸上。

自地平面向下,太阴己土寒湿,少阴癸水有地热而温,厥阴乙木得寒则伏得温则动,寒热胜复。太阴湿土之下,有热运动,形成三阴的阴阳离合运动,在三阴的阴阳离合运动中,在阴阳界(少阴癸水)处有半离合运动现象。由此自然界三阴之间的寒热表里关系亦跃然纸上。

在阳明燥土与太阴湿土之间又形成自然界阴阳的门户,枢转热量,太阳热与地热均通过戊己土枢转。戊己土的枢转使自然界气候更迭,万物生长化收藏刚柔有度,五行之气运行有纲有量,阴阳互抱互含,互谦互让。五行生化皆在土中,土生万物[3],土藏万物。万物之始生于土,万物之终藏于土。至此自然界地表以上三阳之半离合,地表以下三阴之半离合及地表、地下以土为枢的半离合运动形成。

1.2.2自然界五行同构全息与土枢四相

土上甲木,土下乙木;地平面以上戊土,以下己土;地平面以上地表水壬水,以下地下水为癸水;大气圈以内丁火,以外丙火;大气圈以外庚金,以内为辛金。故曰:地火以生,君火以荣。在人体即是相火以生,君火以荣。春夏三阳,地火上温,天火下热,春夏表热而里寒,故民易病三阳之表热证和三阴之里寒证;秋冬三阴,地火收藏,天火升散,秋冬表寒而里热,故民易病三阳之表寒证和三阴之里热证。

地下水、地表水起到蓄热散热的作用,这些热是土中木根萌芽的热源。这便是相火元气的作用。春夏地表温热,地表水和地下水吸热,储藏热量,蒸腾水气,调节地表温度。木的作用保土和保水,金的作用生水和通调水道,重要河道起源名山之巅。水气遇山石之高成雨雪而生水,高山生水,流聚峡谷,冲刷山涧畅通并调节河道。木克土是因为缺水,水足则木不郁结。木克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结果就是土生水,水生木,木土关系就靠水来调节。所以说五行同构全息[2]在自然与人体都是一理相承。

1.2.3五行转向、阴阳半离合与自然界圆运动形成

阴阳的运动,相向则合,相背则离;合则泰,离则否。阴阳离,运动停滞;阴阳合,运动加速;阴阳半离合则是低速运动。五行发挥了半离合作用,顺接了阴阳运动的拐点(弯道转向)使圆运动更接近圆,五行改变阴阳运动的方向是在阴阳半离合运动状态进行的。

阴阳是直向运动的,阴阳转向靠五行来实现。在阴阳运动中,阴阳之气发生五次均匀转向,可以形成正五边形的环形结构,若转向10次,这个循环结构就非常接近圆形,而如果转向无限次,这一循环结构就是标准的圆运动了。事实是圆运动转向次数是有限的,所以现实的圆运动都不圆,而是无限接近圆。我们将圆运动作为一个理想模型来研究,便能看到复杂多样的现象背后是气阴阳-五行之间网络着的各种关系(属性)和规律(道)。

24节气就是每5 日(1候),太阳热就发生1次转向,每15日(节)就发生一次稍大的转向,通过24次明显转向形成一年的圆运动。而事实上不是太阳热发生转向,而是地球自转及公转椭圆轨道改变了太阳热辐射地球的角度和辐射投影量,这就是五行转向的依据。地球自转使地球每一个地方都发生昼夜更替现象,从而形成早期直观的阴阳概念;地球公转使地球上(除两极外)每一个地方都形成阳气升降沉浮的转向循环运动,从而形成五行之气主时,也就是的五季概念。归纳起来说就是:自转生阴阳,公转生五行。总之五行转向与阴阳半离合造就了自然界圆运动的形成。

1.2.4自然界六氣离合运动与半离合现象

阴阳合

厥阴风木:初之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时,大气由寒转温,太阳热君火开始回归,地下水中封藏的的阳气上升,化为木气。风木主时,阴阳始趋合。少阴君火:二之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时,阳气由地下上升出地面,太阳热光照大地,君临天下。君火主时,阴阳趋于半合。少阳相火:三之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时,太阳热直射,地面极热,地下寒极,地面阳热炽盛,此阳热经土降入地下水中,封藏为相火。君相并用,相火主时,阴阳趋于全合。

阴阳离

太阴湿土:四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时,地面之上非常热,地面之下非常寒,太阳热在地面与湿土升降相交,土降湿升,湿气氤氲。氤氲气化而生万物。阴阳始趋离。阳明燥金:五之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时,太阳热斜射地面,阳热上收,地面湿气下敛,阴阳背向而动,大气由热转凉,呈现风高物燥之象。阴阳半离。太阳寒水:六之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时,太阳热极角斜射,地面上极寒,地下水中藏着相火元气。阴阳趋于全离。

六气是对24气的分类归纳,对应三阴三阳的离合运动,而二分二至,四立则是自然界阴阳半离合运动,也是阴阳在四维时空中的半离合现象。

2.圆运动中阴阳半离合现象的本质及在人体的作用

2.1.六经圆运动与阴阳半离合

六经自太阳开始,经少阳,至阳明;入太阴,经少阴,出厥阴,复入太阳,形成圆运动。六经传变,包含病位,病性之八纲变化。阴阳之离合包括八纲之离合。就三阴三阳而言:太阳营卫之和,少阳表里之枢,阳明太阴上下之枢,少阴水火之枢,厥阴为寒热之枢;就三阴三阳之间而言,少阳为表之枢(同寄寒热虚实),阳明与太阴为中土上下之枢(同寄寒热虚实),少阴为里之枢(同济水火),故六经之内有五个阴阳半离合态。

2.2十二经脉圆运动与阴阳半离合

十二经脉太阳主皮毛,少阳经主腠理,阳明经主肌肉;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骨脉(精血),厥阴经主筋膜。太阳经主后背,阳明经主身前,少阳经主身侧,太阴经主身内侧前,厥阴经主身内侧中,少阴经主身内侧后。每一个时辰行一经,每一个半时辰进行一次阴阳半离合运动。十二经分别在时钟3时的奇数倍(3、9、15、21)时形成四奇:3时肝肺离合形成左右升降,9时脾胃离合形成上下升降,15时手足太阳离合形成后侧升降,21时三焦厥阴形成侧面离合,四奇是阴阳、内外、表里、上下的离合点。3时的偶数倍(6、12、18、24)时形成四正:6时阳出于阴,日照月辉,日月合明,12时阳盛阴生,18时阳入于阴,24时阴盛阳生,四正是阴阳消长出入的离合点。故而十二经脉在四奇四正这八个时位进行阴阳半离合运动。

2.3脏腑圆运动与阴阳半离合

五脏物质转化以脾胃为中心形成圆运动,五脏精神转化以心肾为中心形成圆运动,具体来说就是:脾胃是物质运转之枢,心肾为精神出入之枢,肝肺为升降之轮,脾胃为升降之中轴。五脏轮轴并用,形成离合运动。

民国时祝味菊有五段论伤寒[4] ,其概括了阳气主导的战略防御(三阳经),战略相持(太阴少阴),战略反攻(厥阴)三阶段,太阳适度抗邪,少阳带虚抗邪,阳明强力抗邪,太阴少阴正邪相持,厥阴正邪胜复。就阴阳离合运动而言,阴阳半离合运动包括疾病过程中战略相持各个阶段和战略阶段内战术相持的各个层次;就病位而言包括表里之间,阴阳临界,上下之中,左右之间,皮里膜外,经胃之间,皮肉之间;就正邪而言,包括正不相继(虚实互结),正邪相持(寒热互结),正邪胜复;就机能而言能量失序,出现营卫不和,表里不和,上下不和,左右不和,水火不济,皆是半离合之现象。

3.阴阳半离合的证机特点及重启圆运动的方法

3.1阴阳半离合的证机特点

气机运动处于阴阳半离合点,其证机特点为: 其病位或(和)病性处于半表半里,半寒半热,半虚半实,半阴半阳,气机半开半合,半升半降,半内半外,半浮半沉。其证邪进无力,退无助,正邪相持、阴阳胶着,气机呆滞。半离合位于八纲之四对阴阳量纲之间,未有定处,其症状变化无常,多少不一。

3.2重启圆运动阴阳半离合的方法

阴阳半离合其证机为阴阳胶着,气机呆滞。治疗方法为运中轴,启升降;扶阳气,运气化。扶阳气与转向量,用五行引导阳气,开启升降,浮沉,出入,开合,表里三维运动,即用五行圆运法重启阴阳半离合运动,以和解之法回归阴阳离合运动。

半离合证机启动方法:1.和解法:如“三禁”之小柴胡汤;2.和中法,不寒不热,和生中气,运转气机,如参苓白术散;3.分治法:寒热分治,湿热分治,表里分治,上下分治。4.并举法:补泻并用,温清并施;潜封并用,辛开苦降;动静相因,刚柔并继,阴阳并用;虚实开合,内外合一;5.互济法:动中求变,变中求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4.阴阳半离合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4.1.阴阳半离合理论与六经邪气透转

太阳半离合,营卫不和,桂枝汤;少阳半离合,少阳证小柴胡汤;中焦阳明太阴不和,半夏泻心汤;少阴水火不济,肾气丸、四逆封髓丹;厥阴寒热胜复,乌梅丸。

柴胡桂枝汤,将少阳邪气由少阳透转太阳出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将阳明邪气由阳明透转少阳而解。病在三阳,阳明透至少阳,少阳透至太阳逐次透转至表而解。风寒湿可依次透转三阳经表解;湿热痰可由阳明经转至阳明腑,太阳腑由二便外解。三阳经之邪勿使传入三阴经为要;三阴经之邪务使经阳明透转三阳经为要;三阴经之证,五脏直中之寒,务以阳明太阴中土为枢机透转。

4.2.阴阳半离合理论与脏腑气机和解法

阴阳离合,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间。其结构为“阴-中-阳”。半离合之枢轴,在攻守,进退,升降,沉浮,出入之间,故可顺势为之。脏腑气机和解法虽各有不同,但总不外“守中土而和八纲”。

调和营卫

和营卫者,实为和脾胃,因卫气出胃,营气出脾。桂枝汤自《伤寒论》和营卫,桂枝为阳,发越卫气,白芍为阴,敛营血,姜枣草守中和脾胃,故因其居中间,调两端,故谓半离合之机也。

和解少阳

和少阳者,透表清里,并守中土(或守中焦),总不离“表-中-里”,“寒-中-热”,或“虚-中-实”或“上-中-下”。小柴胡自《伤寒论》,能和解少阳,柴胡为阳解表寒,黄芩为阴解里热,半夏散结消痞治实,人参益胃治虚,姜枣草守中土。小柴胡之阴阳离合,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间,守中土而和阴阳。蒿芩清胆汤自《重定通俗伤寒论》,能和少阳之腑,其中蒿芩清胆透热,温胆汤和胃化痰,碧玉散导邪外出,甘草守中,使少阳湿热得解。柴胡达原饮《重定通俗伤寒论》和解三焦,透达膜原,柴芩清透少阳表里之濕热,枳桔,朴果,青槟分别开上,疏中,达下,畅调三焦气机,甘草荷梗守中,共使募原半表半里之邪得解。

调和肝脾

和肝脾者,和中焦之疏泄,并和肝脾之气血。四逆散自《伤寒论》能调和中焦肝脾之气,柴胡疏肝解郁,升阳透邪,为阳。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和营为阴,阴阳合,条达肝气,以甘草为中轴,调和阴阳。而枳实解郁,助柴胡白芍阴阳气血之和。原方用白饮和服,意在中气和,阴阳接。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能养血柔肝,健脾利湿。芍归芎,养血治肝,术苓泻健脾治水。肝脾同调,血水同治。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归芍养血疏肝,苓术健脾,姜草和中。诸药合用,气血并调,肝脾同治。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自《伤寒论》,和寒热,复升降,消痞结。芩连苦降,姜夏辛开,复阴阳之升降,治实;人参益气,治虚;枣草守中轴。黄连汤自《伤寒论》,和寒热,复升降,除吐利。黄连苦降除胸中之热,姜桂辛散胃中之寒;半夏辛开治实,人参甘温治虚;枣草守中和胃,使阴阳和吐利止。

枢转水火

金匮肾气丸,温阳化气:地萸药,补其所虚;丹泽苓,泻其所实。六味补阴,附桂温阳。阴阳,水火,虚实,相济。封髓丹自郑钦安《医理真传》:黄柏和甘草苦甘化阴,砂仁甘草辛甘化阳,阴阳合,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潜阳丹,以附子引火,龟板潜水,砂仁甘草守中伏火。少阴离合之机,水上火下,通散渗利,以求其合。

枢转寒热

乌梅丸,方中乌梅酸收,辛椒辛散,连柏清上,姜附桂温下;参归守正,蜜草守中。厥阴离合,枢转上下,寒热,虚实之机。麻黄升麻汤自《伤寒论》。麻黄、升麻、桂枝发表,石膏、知母、黄芩清上,葳蕤、天冬、当归、芍药养阴;白术、茯苓、甘草、干姜温脾守中。此即寒热,虚实,上下,表里之机也。

5.总结

圆运动的形成首先是阴阳的离合运动,气机正是在半离合时发生运动方向的改变。阴阳是能量的向量模式,五行是阴阳的圆运模式,五行改变阴阳的运动方向[4] ,使其按遵圆守中运动。五行是通过半离合运动改变阳气的运动方向,而半离合的关键是守中,只有在守中时,阴阳才能半离合运动,五行能量趋势才能改变圆运动的方向。枢为何也,离合之机,是离非离,是合非合,所谓半离合也。就病位而言,半离合为表里启闭之门,内外出入之门,进退往来之门;就病性言,半离合为寒热相合之证,虚实互容之机,水火共济之态。阴阳离合运动达到临界点或中点,形成阴阳半离合运动,半离合其实质是阴阳运动的八纲界点。半离合是阴阳运动的量纲,维度层级变化的枢纽,是阴阳运动的过渡阶段。半离合既指一个量纲内部的临界状态,也指纲维之间的中间状态或过渡阶段。半离合阶段阴阳向量的方向和速度的合成值都是最小,甚至逼近零。此时最宜鼓足正气,调整气机(方向),重启动半离合,恢复离合运动,进入下一量纲和维度的阴阳运动模式。气机分阴阳,虚实,表里,寒热4维八纲。虚实相因,表里相依,寒热互结,阴阳相顾,治当虚实并调,表里和解,寒热相兼,阴阳相济,总使气机升降出入而转动不已;内外旋转又有序不紊。这正是阴阳半离合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必文,王余燕,郑进.彭子益“圆运动”学术思想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0:43(6)98-101

[2] 董必文,王余燕,郑进.从圆运动理论探讨全息元下的阴阳纠缠与五行同构现象[J]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1:16(8):416

[3]董必文,王余燕,郑进.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探讨“气-阴阳-五行”数学模型的建立[J] 《东方药膳》,2021,上(21):182

[4]董必文,王余燕,郑进.从彭子益“圆运动理论”探讨扶阳学术的五行原理[J] 《东方药膳》,2021,上(11):196.

基金资助: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 128号)

作者简介:董必文(1979-),男,汉族,硕士学位,云南宾川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与针灸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