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在脑白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1-01-06 23:42王艺颖孙美娜邵远坤高伟帅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4期
关键词:CT检查诊断

王艺颖 孙美娜 邵远坤 高伟帅

摘要:目的:对脑白质疏松症患者使用CT检查进行诊断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2019年3月-2021年11月期间前来本院诊治的70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列为实验对象,为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颅脑CT检查后发现,脑白质疏松症1级患者6例,2级患者44例,3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10例,4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5例,合并脑出血者5例,合并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塞者31例,CT诊断阳性率92.85%。结论:为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实施CT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检出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CT检查;脑白质疏松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脑白质疏松症通常出现在患者两侧侧脑室额角、枕角附近,病情严重者会对患者两侧侧脑室附近脑白质区域造成干扰。脑白质疏松症致病因素复杂,患者侧脑室附近脑白质以弥漫性、局限性异常变化为特征,CT检查可以清楚展现患者病变部位和形态,对临床诊断意义重大[1]。基于此,本文对2019年3月-2021年11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70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研究,探讨CT检查进行诊断的效果,详细步骤和诊断效果见以下内容。。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70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研究,为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所有研究对象中,男生40例,女生30例;年龄范围:52-83岁;症状表现:头晕、头痛、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者共计40例,行走步态异常者20例,运动障碍、一侧肢体瘫痪者15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例数分别为20例、15例、5例、5例。

1.2 方法

为患者进行CT检查,所用仪器设备为GE CT扫描机,为患者进行颅脑平扫,具体扫描方式为:扫描参数设置为120kV,350mAs,层间隔、层厚、窗宽、窗位、矩阵,分别设置为5mm、5mm、95Hu、43Hu、512×512。最后检出图像由两位医师判断,并记录诊断阳性率和病灶分布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诊断阳性率、病灶分布情况,诊断阳性率为病灶检出例数与总例数的百分比。疾病等级划分标准:共分为五级,若图像并无低密度区域,划分为0级;图像产生的低密度区域在患者侧脑室枕角、额角,划分为1级;图像中产生的低密度区域位于患者侧脑室枕角和额角,等级为2级;图像中产生的低密度区域在患者侧脑室周围,以连续性呈现,为3级;图像表明患者侧脑室周围、放射冠产生低密度区域,为4级。

1.4 统计学方式

本实验所有人员治疗结果产生的数据由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检验计数数据,利用X2检验、(n%)表示,最终结果以P<0.05作为统计学价值标准。

2 效果

2.1诊断准确率情况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脑白质疏松症1级患者6例,占总病例数的8.57%,CT图像显示为患者侧脑室额角、枕角附近产生低密度区域;2级患者44例,占总病例数的62.85%,CT图像呈现为低密度区域位于患者双侧侧脑室枕角及额角;3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10例,占总病例数的14.29%,CT图像展现为患者侧脑室周围产生连续性低密度区域;4级脑白质疏松症患者5例,占总病例数的7.14%,CT图像展现为患者放射冠和侧脑室周围出现低密度区域,呈弥漫性;合并脑出血者5例,占总病例数的7.14%;合并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塞者31例,占总病例数的44.29%;CT诊断阳性率92.85%。

2.2病灶分布情况

脑白质疏松症检查结果显示,低密度区域主要位于患者两侧侧脑室枕角、额角周围,以对称性展现,也会位于患者两侧侧脑室周围,以斑片状、对称性呈现,或者产生在患者脑白质,以弥漫性呈现。病灶主要位于患者大脑皮质下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和深部脑白质、侧脑室周围等,会合并脑出血、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塞产生。

3 讨论

脑白质疏松症通常用于描述半卵圆中心区域及脑室附近脑白质病变,可以有效描述形状,临床对脑白质疏松症的致病机制并未得出准确结论,通常认为和血液动力学、解剖学等相关。有关研究表明,脑白质疏松症病变指的是脱髓鞘病变发生在患者脑白质,以弥漫性、局限性呈现,造成患者产生疏松、水肿等情况,从而导致反应性角质细胞产生增生,引发患者皮质下白质穿动脉脂质沉着,内膜厚度增加,引起小血管淀粉样、玻璃样变[2]。另有学者觉得,脑白质疏松症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相关,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异常[3]。

脑白质疏松症病灶通常存在于大脑皮质下脑白质区,侧脑室附近、半卵圆中心、深部脑白质,也可并发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死、出血。脑白质疏松症的CT图像通常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周围,体部旁,半卵圆中心产生脑实质斑片状、条片状低密度影,基本对称,常发于双侧脑室后角周围、前角周围,体部旁和半卵圆中心。如果病变仅出现在半卵圆中心,则意味其他部位也会并发,癌症严重。提示脑白质疏松症具有特征性CT表现,是重要辅助诊断方式。CT检查对于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和病灶检出方面的优势为:能够更清楚的展现单个病灶的形态和范围,能够更直观的观察,且CT检查费用较低,检查用时较短,操作简单,检查过程中患者体位舒适,特别适用于配合度低的老年人,CT检查可以获得无运动伪影的清楚图像,可作为诊断脑白质疏松症的首选方法[4]。

综上所述,颅脑CT诊断阳性率较高,可以有效诊断出脑白质疏松症,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有力支持,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银祥. 脑白质疏松症的CT诊断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8):84-85.

[2]蒋秀丽,李文清. 3.0T磁共振在脑白质疏松症及多发性硬化鉴别诊断中应用分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09):1648-1650.

[3]赵正香,Zhang Wenyu. 脑白质疏松症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3):39-40.

[4]赵丙坤. 皮質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CT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6):115-116.

猜你喜欢
CT检查诊断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X线钡餐造影和CT检查在食管癌诊断中应用的对比观察
肺部孤立性球形病变CT与X线诊断比较分析
CT与MRI诊断小胰腺癌的准确率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