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耻感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2021-01-06 23:42韦桦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4期
关键词:心理状况常规护理

韦桦

摘要:目的:探究全程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耻感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7年11月~2020年7月选取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康复组及常规组,常规组行常规护理方案,康复组行常规+全程康复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病耻感评分(家庭感受、工作感受、交流感受、出行感受)、心理状况评分(正性量表、负性量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治疗后,根据两组患者的家庭感受、工作感受、交流感受、出行感受的病耻感评分以及正性、负性量表的心理状况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的数值可知,康复组整体优于常规组。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中应用常规+全程康复护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耻感,提升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全程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耻感;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精神分裂症[1]是一种慢性疾病,多发于青壮年时期,临床上常出现个人意识、感知觉、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异常,现代医学认为多是由于环境、遗传、妊娠等方面共同作用而出现的,本病较难治愈,多是以控制疾病为主,通常有药物及心理支持治疗等,由此可以看出,有效的心理护理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恢复非常重要,本文探究了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施行全程康复护理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试验将从我院2017年11月~2020年7月期间处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的患者中选取临床病例100例,采用Excel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各100人的两组患者,分别为常规组、康复组;常规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岁~70岁,平均年龄(51.34±11.67)岁。康复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0岁~71岁,平均年龄(51.87±11.16)岁;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方法。

康复组:行常规+全程康复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疾病认知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开展疾病认知宣教,使患者对疾病能够有一定的认知,纠正患者认为精神疾病自身的问题这一观念,减少患者的病耻感。同时,使患者知晓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按时用药,不可因为感觉良好就停止用药,防止出现病情反复;与患者家属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的康复护理,使患者在出院后也能够得到较为专业的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提升对于护理人员的培训,减少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不良现象。护理人员通过聊天、表扬等形式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削弱患者的自卑感。对患者家属进行疾病宣教,消除患者身边存在的偏见及误解,达到改善患者周围环境的目的,使得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得到增强。

生活技能: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对患者的行为进行干预,教导患者日常生活流程,例如,早上起床应刷牙、洗脸、穿衣,晚上睡觉前应洗漱、脱衣,吃饭前应当洗手,还应当注意对患者的干净整洁做出一定的要求,让患者自己整理好自己的穿衣打扮, 从而使患者展现较好的精神面貌。

人际关系:先组织患者及家属集体进行活动交流,总人数不可超过十人,在场的护理人员应当不少于三人,防止出现不可控的情况,在患者交流无障碍之后,逐步过渡到接触患者自身的朋友、较熟的邻居的阶段,使得患者逐渐熟悉人际交流,有效提升患者的人际交流能力,患者所接触到的人应当进行健康宣教,确认不会出现影响患者精神状态的语言或者行为才可与患者进行接触交流,刚开始,可以由护理人员陪护,状态平稳良好后,可逐渐发展为暗中观察,这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摆脱依赖,脱离掉对于周围人群的敏感,还能够预防意外的产生。

全程康复护理评定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心理状况、实践技能掌握程度、人际交流能力等进行评定,及时调整对于患者的护理方法,强化治疗的效果,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

1.3 观察指标

(1)病耻感评分:采用主观评分法。在干预后,使患者对家庭感受、工作感受、交流感受、出行感受进行病耻感评分,分别为10分、20分、40分、30分,分數越低越好。

(2)心理状况评分:采用PANAS量表。在干预后,使患者填写正性量表、负性量表,量表均为0~50分,正性分数越高越好,负性反之。

(3)护理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 。再干预后,使患者对评分量表进行填写,共设计30道题,每题0~3分,使患者进行评分,总计0~90分,0~49分为不满意,50~76分为满意,77~9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100%×[(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实施t检验与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病耻感评分

在对常规组、康复组两组患者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及常规+全程康复护理服务后,将两组患者的病耻感评分进行调查研究,最终计算比较可得,康复组的家庭感受、工作感受、交流感受、出行感受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心理状况评分

在对常规组、康复组两组患者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及常规+全程康复护理服务后,将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进行调查研究,最终计算比较可得,康复组的正性情绪以及负性情绪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

在对常规组、康复组两组患者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及常规+全程康复护理服务后,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调查研究,最终计算比较可得,康复组的总体满意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2-3]是严重的精神疾病,据世卫组织数据本病的发病率在千分之四至千分之八左右,据我国的区域性调查显示,本病城市中的发病率高于农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是指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系统治疗中的一个过程。精神分裂症药物系统治疗一般分为治疗期-巩固期-维持期,康复期一般是指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控制、情感有所改善、行为基本正常后的时期,临床实践中一般从药物治疗的巩固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药物治疗的维持期结束,部分患者可能要持续到更长的时间。临床症状多为思维混乱、幻觉、行为异常、错觉、抑郁、焦虑等,容易出现攻击及暴力行为,甚至自杀。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康复护理[4-5]是基于药物治疗基础上的,虽然现如今暂时尚无可以使精神分裂症获得痊愈的治疗方法,但是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精神分裂症护理治疗的主要目标。

全程康复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加入康复锻炼方面的内容[6],本文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加入全程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以及家属施行疾病认知方面的干预,使其知晓本病与其他病症一样,无不同,同时告知其药物的持续使用的重要性,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升患者的预后,并为患者提供心理方面、生活技能、人际关系方面的康复护理,使得患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进行工作、学习及交流。本文通过与常规护理进行研究对比可知,康复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病耻感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施行全程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心理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的羞耻感,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小惠,黎秀.人文关怀康复护理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4):183-185.

[2]刘莉莉.探究全程康复护理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電子杂志,2020,8(8):131+154.

[3]何卓玲,朱紫颖,王丹,桂小云,邓琴.综合护理干预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2):175-177.

[4]牛军娅,徐晓杰,赵华丽.刺激治疗联合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4):629-632.

[5]张精实.全程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4):202-203.

[6]陈雯.全程康复护理联合背景音乐干预女性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8):153-154+159.

猜你喜欢
心理状况常规护理
急诊护士干预后焦虑状况改善研究
桂北地区长寿之乡永福县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护理干预对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
输卵管结扎术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干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