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麻醉方式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2021-01-06 23:42刘永琳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4期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应用进展

刘永琳

摘要: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人员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相关理念随着发生改变,加速康复外科逐渐被普外科与胸外科、妇产科等广泛应用,麻醉科同样具有一定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临床中属于一种新型理念,该理念主要核心在于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形成的应激反应,以此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本文就麻醉学科在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加以概述。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应用进展;麻醉方式;多模式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加速康复外科主要核心理念主要指围术期多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分在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三个阶段开展相关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减轻对患者心理与生理的创伤与应激反应,缓解患者疼痛感,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治疗措施,以此促进患者身心恢复[1]。相关研究表明[2],疼痛作为围术期主要应激因素,是加速康复外科的主要治疗环节,有效镇痛能够帮助患者实现术后快速恢复的核心与基础。多模式麻醉方式是通过联合应用不同机制的镇痛措施或不同效果的多种镇痛药物,达到最佳的镇痛的目的,能够帮助患者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因其具有优质的镇痛效果,已被临床广泛推荐及接纳[3]。对此,本文特围绕多模式麻醉角度下在围术期开展的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内容如下。

1术前准备

1.1术前用药调整

传统术前用药一般采用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以此起到减少麻醉诱导的效果[4]。与此同时,通过术前予以患者适量咪唑安定类的镇静药物缓解患者因手术产生的焦虑感,但患者在用药后极易出现口舌干燥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增进过度,进一步增加手术治疗风险[5-6]。临床目前提倡术前用药依据个性化原则进行,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麻醉诱导前开展术前用药,便于麻醉医师监督与合理用药,以此确保患者安全[7]。目前B-受体阻滞剂与a2-受体激动剂对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减少术后镇痛药物应用剂量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8]。同时,随着右旋美托咪定(a2-受体激动剂)的上市,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围术期中,能够对围术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加以良好控制。

1.2预防性镇痛

预防性镇痛作为多模式麻醉的关键部分之一,通过对患者实施术前以及术中、术后等疼痛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9-10]。在患者围术期实施镇痛干预,能够确保镇痛效果贯穿于手术中以及术后。但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区域麻醉或全身麻醉,通过采取不同药物,达到多模式麻醉,以此帮助患者减轻远期疼痛[11]。

1.3术前禁食禁饮与宣教评估

研究表明[12],麻醉医师可通过术前访视,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常规宣教,告知其手术前后相关知识,全方位评估患者健康,便于醫师术中更好管理患者。另有研究认为[13],新型术前禁食禁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误吸的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禁食时间,且术前口渴与饥饿发生率明显降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前因禁食禁饮产生的不适感,效果良好。

2术中麻醉管理

2.1优化麻醉方式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14],切口局部浸润麻醉是临床加速康复外科麻醉技术的重要部分之一,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全静脉麻醉与局部浸润麻醉能够有效达到良好的镇静效果,尤其在局部麻醉效果欠缺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舒适度。临床研究表明[15],在开展肩部与手部手术治疗中应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对于疼痛较强的上下肢手术,可予以持续外周神经阻滞,以此达到镇痛效果,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而对于腹部以及胸部大型手术,可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均具有良好优势。

2.2优化麻醉药物

临床以往常使用短效的丙泊酚以及芬太尼诱导药物加以结合,且短效肌松药能够通过监测神经肌肉调整药物使用剂量,近年来,临床相关研究表明[16-17],采用右美托咪定开展辅助麻醉,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减轻手术刺激造成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便于患者术后恢复。

3术后多模式镇痛管理

手术患者常见症状便是疼痛,术后镇痛也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关键部分之一,对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术后恢复[18]。以往临床采用阿片类药物较多,极易出现肠梗阻与恶性呕吐、痛觉过敏等不良反应[19]。相关研究则认为[20],多模式镇痛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数量,被临床认为是术后加速康复外科标准做法。如移除硬膜外管后患者依旧存在疼痛症状,可采用痛立克与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治疗,通过药效减少肠蠕动抑制。

4小结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一种需要以护理、手术以及麻醉等多学科合作的新型护理理念,其发展的最大目标在于帮助患者减轻手术带来的应激翻译,以此促进术后恢复,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改善病情预后。麻醉科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中应用作用相对较大,能够贯穿于患者整个围术期中,主要包括优化患者麻醉用药以及术前准备等工作,能够有效确保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而麻醉医师作为手术期间重要的调控医师,通过合理应用麻醉与镇痛药物,能够有效确保镇痛效果,控制患者应激反应,帮助其改善预后,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宜庭,邹圣强,蒋鹏,等. 麻醉护士在快速康复外科模式下急性疼痛服务中的作用[J]. 护理学杂志,2018,33(6):1-4.

[2]蔡宁,代晨旭,于海洋,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麻醉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2):98-102.

[3]谢添,芮云峰,刘松桥,等.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快速通道建设的临床疗效初探[J]. 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37):2897-2902.

[4]孔德华,孔宪刚,王昆,等. 多模式镇痛方案下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中的效果比较[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0,41(7):672-677.

[5]吴仿琴. 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3):342-345.

[6]郭程,叶进.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头颈部肿瘤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25(5):561-566.

[7]马晓杰,朱毅,纪美芳. 直肠肿瘤加速康复外科方案ICF框架下多专业联合康复治疗干预1 例报道[J]. 中国康复,2020,35(2):62-64.

[8]成月佳,侯旭敏,徐婷婷,等. 基于价值医疗的胸外科加速康复外科实践效果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2021,41(4):56-59.

[9]许惠萍. 快速外科康复理念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运用[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3):2396-2398.

[10]李佳慧,郭秀娟.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下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护理体会[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9):1565-1567.

[11]丁燕,丁楠. 快速康复护理对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后疼痛与疗效的影响[J]. 颈腰痛杂志,2020,41(5):637-638.

[12]李杰,江伟,彭立鹏. 多模式镇痛在局部麻醉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J]. 脊柱外科杂志,2020,18(6):392-397.

[13]杨莉娟,庄君龙,赵晓智. 快速康复理念对机器人辅助膀胱癌根治术患者的影响[J]. 上海护理,2018,18(12):58-60.

[14]谭晓辉,张智宇,王科,等. 加速康复外科在泌尿外科的应用及未来挑战[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8,23(7):553-556,562.

[15]姜雪,王淑萍,郝尚婷. ERAS管理模式在单孔镜肺叶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1,14(1):105-107.

[16]汪一,韓显林,陈伟,等. 不同麻醉与多模式镇痛方案在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J]. 协和医学杂志,2018,9(6):539-545.

[17]沈杰,季永. 序贯式多模式镇痛在甲状腺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加速康复中的应用[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2):284-290.

[18]王天龙,梅伟.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是加速老年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J]. 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3):167-169.

[19]石英娜,苏江涛,毛慧敏,等.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多模式镇痛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2019,59(10):90-92.

[20]王燕,林大卫,马鹏,等. 多模式镇痛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加速康复中的作用[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0(4):357-360.

课题名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自筹经费科研课题申报书(创新性加速康复外科结合针刺内关穴在神外全麻病人应用)

合同编号:Z20190407

猜你喜欢
加速康复外科应用进展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经鼻垂体瘤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研究
酮症起病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概述
浅谈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趋势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金属材料热处理节能技术应用进展
加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激和疼痛的影响
抗旱性植物研究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