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宋代瓷釉开片艺术之美

2021-01-07 18:42李壮壮
天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开片士大夫文人

文 李壮壮

一、前言

今人对宋代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民族的审美境界在宋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宋代被称为“瓷的时代”,全国各地瓷窑林立,各大瓷窑体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在名窑体系中以哥窑开片为美,瓷釉的开片本为瓷器烧制的过程中因胎体与釉面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的碎纹裂痕。开片原本为一种自然现象,早期被作为残次品丢弃,宋人却独具匠心,对这一现象加以点睛之笔,通过控制胎釉的膨胀系数使瓷釉的自然裂痕形成交错纵横的细丝线和形状不一的纹饰美,呈现出一种“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美感。[1]瓷釉开片艺术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浸养,可以说宋瓷是宋代精神文化的物化形式。当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虽已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有许多人只认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且有意把传统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但却是本末倒置,只用其形而不知其根。因此,解读宋代瓷釉开片艺术之美,必须从它根植的文化土壤入手。

二、宋代的政治社会背景与宋学思想

宋代文化艺术在中国古代社会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严复《致熊纯如函》中:“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2]

(一)宋代政治社会背景

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同时,宋朝的经济也是高度繁荣发展,在巅峰时期都城开封人口达到了一百多万,同时期的欧洲各大城市仅仅十几万人口,可见宋朝繁荣程度之高。但是,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却弥补不了军事上的孱弱。宋代历代君主的防弊之政有效地维护了国内的统治,也使得宋朝无意于对外扩张,只求偏安一隅。加上军事方面积贫积弱,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与骚扰。历次战败都以赔款求和来换取和平。在文化上,宋人蔑视游牧民族的野蛮和不开化,但在军事上却屡次遭受游牧民族的蹂躏,成为每个宋人内心深处不愿轻示的伤疤。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严谨内敛的基调,宋人思想由盛唐那种对外的“睥睨江山”转为对内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自省和自控。因此,宋人的审美境界既不同于盛唐的雍容富丽,也与清朝的烦琐堆叠不同,追求一种阴柔、清净幽雅的格调。

(二)宋学思想的形成

宋代的政治只是显露在表面上的东西,政治上的发展实则以社会为根基,社会是在根源上对政治的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料。分析历史的人,特别是分析宋代瓷釉艺术品的美,都要从政治上,尤其是文化上去找寻探索。

中国的文化在历史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先秦、两汉时代的诸子之学;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玄学和佛学;第三时期为宋、元、明时代的理学。[3]宋学的发展根起于隋唐时代的玄学和佛学,但又对佛学提出了质疑,佛教反动,是为宋学。我们看前两个时期的文化就可以对宋学有个浅识。诸子之学起于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混战,而此时的学术注重矫正社会的病态,可以说是“拨乱世,反之正”,各家各显所长却又殊途同归。及至魏晋以后,文化由社会转向个人内心的改良,认为个人内心上修养的好坏反映社会的好坏,如此社会的问题得以解决,这种现象从当时的文人儒士走玄学和佛学这条路就可以看出。文化思想是不会凭空冒出来,是在前人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而来,宋学是在这两种思想中取其精华进行融化改造。

(三)文人士大夫的情趣抒发

“重文抑武”的国策和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文人士大夫群体力量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由于儒家文化传统的熏染和“济世”精神的复振,古代的读书人受其传统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对孔子提出的邺治盛世有着痴迷情结,这个大同社会激励着文人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热情。士大夫阶级成为国家事务的管理层,使文人士大夫在那个时代绽放了绚丽的花朵。

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影响着这一时代的审美风格。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饱读前代的文学经典,对世界以及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文人重视自身的高尚品德,追求高雅、含蓄、清白的品质。我们暂不论宋儒的政治之治,在传统儒家的君臣之义纲纪下,文人士大夫的气节确实远胜前朝,他们重于平时的修养,偏于内心。

(四)道家思想的“自然”“朴”

宋徽宗尊崇道教,大建宫观,使得道教开始流行起来。老子主张“见素抱朴”或“复归于朴”,“朴”是富有哲理的隐喻,原义是指未经刀斧砍斫的本始之木,老子用它描述理想人格,主张放下穷之不尽的欲求,复归于婴儿。“朴”与“自然”一样都是用来阐释“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老子之“道”最深微、最亲切的宗趣乃在于因任自然,即所谓“道法自然”。“自然”也意味着“无为”“不言”,在这里老子的“自然”与“朴”都可以理解为相对于人之施为的天然。遵循天道,不事雕琢的质朴天成,从而提出了以“质朴自然”为最高的审美理想。这种艺术标准在宋代瓷釉开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宋瓷瓷釉开片艺术之美

宋瓷开片艺术之美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的赞赏,明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评价宋瓷:“冰裂鳝鱼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宋代文人赋予了许多名词来描述这些艺术品,“冰裂纹”就是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有立体感而称之;“金丝铁线”就是其纹片如网交织、如冰破裂,之后以墨汁为着色剂人工从裂纹中渗透进去,着色后颜色很深,就被称为“鳝血冰裂纹”;“鱼子纹”就是开片极小,因其形状如鱼子密集一般;“牛毛纹”指钧窑的厚釉流淌的纹理形如细牛毛一般等。

(一)质朴自然

宋代文人恪守着儒家的礼仪传统,但在思想上却抒发着道家超然脱俗、凌跃于尘世的高雅格调。他们追求自然,不屑于人工雕饰,有一种“隐世”心态。

细观哥窑的开片,其纹路走向曲折蜿蜒,开片大小不一,呈现出饱经沧桑、自然天成之感。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蕴含老子的“复归于朴”与“因任自然”,开片中的纹路纷繁游走于器皿全身,沾染浓厚不一的色彩变化,具有一种水墨写意的意蕴,但却没有丝毫人为雕饰之感,仿佛经历万古千桑的洗礼,没有丝毫技巧、修饰,它是一种归真,正如老子所说“复归于婴儿”。

(二)幽韵隽雅

宋代瓷釉开片艺术诞生于宋代“外儒内道”的文化语境中,生息于儒、道、禅共生的传统文化中。[4]经济高度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不仅整个文人士大夫阶级文化水平较高,一些普通百姓也都能谈诗论道。瓷器的制作者们不仅仅是一个工匠,其也有自己的独特审美趣味,并把自己的审美表现在瓷器的制作上,这为瓷器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受到了当时文人气息浓厚的影响,瓷器制作工匠也有意无意地追随文人的书生气质。

文人积极参与国事,辅佐君主开创自己理想中的“圣人之治”,先后有范仲淹、王安石和司马光等,虽然政治上有所不和但并不影响私下的相敬之情。他们自视为高雅的君子之风,只会在人前光明正大的行走,绝不背后陷人于不义。他们吟诗作乐,追求风雅,绝不与俗物为伍,那种“只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质仿佛在他们的身上扎下了根。这种君子气质在青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青瓷釉色晶莹翠绿,类冰似玉,那种清风拂面的质感跃然于眼前。釉面有细小开片密布器身,既不要求浓妆艳抹的庸俗,又不失高雅丽质的格调,这种似扬又抑、似是而非的含蓄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文质彬彬。瓷釉开片所呈现的残破之美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高度自信,他们积极参与国事,与皇帝共商国是来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这种破而后立的特性也只有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的身上得到展现。

四、小结

宋人所缔造的文明犹如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含蓄而精致,他们过于追求文雅,只求精神世界的抒发,而忽视了躯体的锤炼,像是一个文质彬彬却又体质孱弱的书生,可这幻梦终究抵挡不住历史的考验。我们今人已无法体会当事人的思想和精神,只留下这些凝聚着他们心血的艺术精品供我们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开片士大夫文人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瓷器的开片原理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浅谈哥窑开片的三大美学特征
文人吃蛙
中山君有感于礼
浅谈汝瓷开片艺术
开 片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