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区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2021-01-08 08:49王俊兰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眼针电针脑缺血

桑 鹏,王俊兰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及脑血管急慢性缺氧等)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同时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综合征[1],脑缺血是引发VD的关键因素[2-3]。西医治疗VD的药物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等[4]。中医治疗VD的方法众多,中药、针灸、叩刺拔罐、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均有一定效果[5]。针灸治疗VD目前已经得到很多学者认可,且疗效良好[6]。近年来眼针疗法在脑血管疾病中治疗应用比较多,并且疗效显著[7],眼区电针治疗VD的报道尚不多见,笔者采用眼区电针疗法与普通针刺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2019 年3 月—2020 年7 月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住院部收治的V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60 例患者分为眼区电针治疗组(眼针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常规组),每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8]: ①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证实有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检查证明有脑血管病引起的局灶性体征;②经临床和神经心理学检查确定有痴呆;③上述两种损害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在中风发生后3 个月内发生痴呆,突然出现认知功能衰退,或波动性、阶梯性进行性认知功能损害。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VD的诊断标准和中医痴呆的诊断标准[9],各型分数≥7 分;2)年龄50~80 周岁,男女均可;女性是无生育能力的绝经期后妇女;3)痴呆程度评定为轻度、中度痴呆(CDR=1.0,2.0)[10]; 4)MMSE评分10~23分[10];5)HIS评分≥7分[10]; 6)HAMD评分<20分[11];7)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2)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3)患有其他疾病如严重贫血、凝血功能障碍及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控制不佳者;4)3 个月内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5)不能接受针刺或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未坚持到疗程结束的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常规针刺治疗组: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学》[12]第10 版选取相关腧穴,主穴:百会、神庭、印堂、太溪、悬钟、四神聪;配穴:痰浊闭窍配丰隆、中脘;瘀血阻络配内关、膈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血海;采用毫针针刺接电针方法:患者仰卧位,使用直径0.25 mm×25 mm安迪牌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百会、神庭、印堂和四神聪平刺1.3 cm,其余腧穴均直刺2~3 cm电针负极接百会、正极接神庭,选用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40 min,每日1次,14 d为1 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后休息14 d,继续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两个疗程。眼区电针治疗组:采用眼区电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同上;眼针取穴根据田维柱所著《中华眼针》[13]选取心区和肾区;眼区电针操作方法:使用直径0.25 mm×25 mm的安迪牌不锈钢毫针,眼区穴位常规消毒后在眶内紧靠眼眶直刺,进针12.5 mm。将电针负极接肾区,电针正极接心区,选用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40 min。以上治疗每日1 次,14 d为1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后休息14 d,继续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两个疗程。

2.2 疗效标准 以MMSE为疗效判定的主要指标,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评定疗效。显效:≥20%,有效:≥12%,无效:<12%。恶化:<-12%。

2.3 观察指标

2.3.1 认知能力评分 使用MMSE量表[10]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能力。总分30分,分数越高,认知能力越好。

2.3.2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采用ADL-R量表[10]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总分20分视为正常,高于20 分视为不同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2.3.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采用NIHSS评分[14]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分为40 分,分数越低,神经功能损伤越少。

2.3.4 氧化应激指标 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2.3.5 血清IL-6、TNF-α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R、NIHS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RNIHSS评分比较分)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活性、MDA含量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OD活性、MDA含量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VD的发病与脑血管疾病有紧密联系,其中脑缺血是引发VD的关键因素,当脑缺血发生后,神经元细胞被激活,炎性因子释放增多,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的损伤程度,进而出现NO聚集,细胞内Ca2+超载[15]。炎症反应与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生密切相关,当发生脑缺血后,产生并释放的炎症相关因子可损伤神经元,继而诱发脑白质相关病变并且可以破坏脑血管屏障,加重脑血管疾病等,进而导致VD的发生。当患者发生脑缺血再灌注时,灌注氧迅速增加,自由基大量产生,在其作用下,生物膜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生成脂质氧化物,从而分解后形成MDA,造成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脑组织损伤。SOD作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剂,对治疗炎症有显著作用。

VD根据其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健忘”“呆病”“善忘”“呆痴”等范畴。病因病机为中风后,风、火、痰、瘀、虚诸邪致病,导致脑窍阻滞,经络不通,髓海失充,神机失用,发为痴呆[16]。“诸脉皆属于目”,十二经脉聚散于目,彼此均有联系。眼针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安神定志,改善血液黏稠度及微循环,营养神经等作用[17]。根据眼针的脏腑取穴原则,肾区穴位益肾生精化为髓,滋补肾之阴及充盈髓海以治其本,心区穴位有益气活血祛瘀、振奋精神以明智之功效以治其表。针刺肾区、心区可调整肾与心的功能,起到活血祛瘀、填精生髓的作用。电针具有加强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抗炎止痛等作用,不仅提高了眼针的治疗效果,而且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

本研究结果表明,眼区电针治疗组对提高VD患者的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修复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效果显著,且优于常规针刺对照组。眼区电针治疗组能提高患者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IL-6和TNF-α的含量。

综上所述,VD病因复杂,眼区电针疗法有安神定志,通经活络,理气和血等作用,可有效改善VD患者的认知和日常生活等能力,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猜你喜欢
眼针电针脑缺血
眼针运动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的临床观察
酸枣仁汤加味联合眼针疗法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血必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