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阳化痰祛瘀方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及血脂的影响

2021-01-08 08:49黄建亮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潜阳颈动脉硬化

黄建亮

(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浙江 金华 322001)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壁张力及切应力改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最终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2]。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可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而且血压水平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越大,进而并发心脑靶器官病变[3]。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呈正相关[4]。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筛查,有利于高危患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5]。目前临床上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采用控制血压和他汀类药物,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稳定。因此,寻找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的药物备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潜阳化痰祛瘀方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观察对患者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及血脂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原则(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1~78岁,平均(67.8±10.1)岁;高血压病程3~17年,平均(8.56±5.34)年;收缩压平均(164.5±15.8)mm Hg,舒张压平均(99.2±5.3)mm Hg;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12±0.09)mm,斑块面积(0.38±0.07)cm2。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2~80岁,平均(68.2±10.3)岁;高血压病程3~19年,平均(9.02±5.83)年;收缩压平均(166.2±16.3)mm Hg,舒张压平均(99.4±5.6)mm Hg;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14±1.10)mm,斑块面积(0.39±0.07)cm2。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压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6]中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60 岁;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 mm;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排除标准 1)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2)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严重脑梗塞患患者;4)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5)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者;6)颈动脉腔狭窄率>70%,斑块较大者;7)依从性差者;8)同时参与其他研究方案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氨氯地平片(北京九龙制药有限公司)口服,5 mg/次,1次/d,晨起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1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潜阳化痰祛瘀方治疗,方剂组成:钩藤20 g、夏枯草10 g、白芍15 g、石决明20 g、牛膝15 g、熟地黄15 g、杜仲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20 g、当归12 g、丹参15 g、川芎10 g、泽泻10 g、半夏10 g、川贝母10 g、陈皮10 g、夜交藤15 g、甘草5 g,随证化裁。每日1剂,水煎,滤取药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2.2 观察指标 1)血压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当天早中晚各测量血压3次,详细记录求平均值;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详细记录;3)血脂变化:分别在治疗前后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静脉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G、TC、LDL-C、HDL-C。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差异性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处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3.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IMT、斑块总面积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总面积变化比较

3.3 2组患者TC、TG、HDL-C、LDL-C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HDL-C、LDL-C变化比较

4 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长期血压升高可改变血管壁流体切应力,损害血管内皮,破坏管壁结构,使炎症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形成附壁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常发部位,具有代表性。长期动脉粥样硬化又可使管腔变窄,血管弹性降低,舒缩功能障碍,引起血压升高,二者相互影响为患[7]。此外,脂质代谢紊乱也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血压和调节脂质代谢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

祖国医学认为,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痰证”“瘀证”“痰浊”“痰阻”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以虚为本,由虚致实,虚实夹杂,虚多以肝肾阴虚为主,实则以阳亢、火热、痰瘀多见。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火上炎,灼伤血脉;气血津液逆乱,不循常道,与肝火并走于上,火热炼津为痰,灼血成瘀,痰瘀互结,上扰清窍,阻滞脉络而成此证。故应以清肝潜阳、活血祛瘀、消痰散结为治疗原则,自拟潜阳化痰祛瘀方即遵此而设。该方以钩藤清肝热,平肝阳,其有效成分钩藤碱可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阻滞交感神经及神经节,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发挥很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8];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石决明、白芍平肝潜阳,白芍同时尚可养血敛阴柔肝;牛膝补肝肾,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熟地黄、杜仲、女贞子、旱莲草补血益阴,滋肾养肝,以水涵木,杜仲还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尤适于肝肾亏虚型高血压者;泽泻利水渗湿泄热,逐膀胱三焦水停,具有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扩张血管,抗炎等作用[9];半夏、川贝母、陈皮行气燥湿,降逆化浊,祛痰散结;丹参、川芎、当归活血化瘀通络,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效应,增加纤溶酶活性,改善高脂状态等药理作用[10];夜交藤清热通络,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潜阳清肝、化痰降浊、祛瘀通络之效。该方配伍,标本同治,攻补兼施,补而不滞、攻不伤正。本研究结果表明,加用自拟潜阳化痰祛瘀方相比单纯西药治疗具有显著降压、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降脂调脂作用(P<0.05),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潜阳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韩景波运用潜阳入寐汤治疗不寐经验总结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潜阳丹加半夏汤对无创通气的AECOPD伴呼衰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研究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