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

2021-01-09 00:11赵晓伟吕宏光张欢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津300384
化工管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育人思政

赵晓伟,吕宏光,张欢 (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天津 300384)

0 引言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理论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但是如化学学科为理工类学科,其理论性较强,公式定理颇多,导致其与思政内容的融合过于生硬,且系统的、有组织成体系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基本方法还需继续总结提炼。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化工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巨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这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素材,运用得当的话,将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文章意在系统挖掘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系统地融合于分析化学课程内容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思政教育,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协同育人效果。

1 分析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基于这样的理念,高校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并不只是政治专业课需要做的事,而应该是每一位高校教师,无论哪个专业,都要在其课堂上以隐性的方式适当渗透的内容[3]。以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直以来,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理工科的课堂教学,老师对讲解专业课内容、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更为重视,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其完善人格的建立并没有足够的关注。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理工科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论和顶层设计层面,将思政教育理念贯穿到专业课堂全过程的成功案例研究,仍旧比较匮乏,需要更多的教师在理工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层次地引入思政教育,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经验总结,进而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和期待。

此外,分析化学课程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理论教学知识点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需要记忆的内容也相对较多,课堂上难免出现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的情况。这时如果授课教师能结合所学知识点,适时渗透一些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不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们在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两方面获得较大提高。

2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2.1 提升教师政治觉悟,做好引路人

教师是开展思政教育关键的一环,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具示范效应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完成专业课教学的任务,也要做大学生人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严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务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做同学们心中的“四有”好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把思政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渗透并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要深入挖掘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思政元素,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适当渗透价值元素,并且能够在价值元素中凝练出专业内容,努力实现大学生业务技能与思想觉悟提升的双丰收[4]。

2.2 优化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造就分析化学课堂的思政育人载体

目前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依旧是以任课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为满足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求,应优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自主深入思考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思政内容的引入创造条件[5]。

采用新型教学模式授课时,可能会占用较多时间,因此,在课前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对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老师需要在课前将相关学习内容的视频及其他资料推送给学生,以便在授课时顺利开展启发式、互动式、任务驱动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点适时引入思政内容,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下,用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提升课程育人质量,要在“融入”上下功夫

实际上,每门课程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学习书本内容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常常体现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应在“融入”上下功夫,要使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分析化学课程之中[6]。

以分析化学课为例,应充分利用所授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目标;其次,不能生搬硬套或过于机械化,要选取适当的知识点与思政内容相融合,多举事例,用事例明晰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从而引起学生的广泛共鸣。

2.4 案例列举

例1,在讲授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这一章内容时,以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为例,对于平行测定所产生的多个实验数据,不能刻意追求精密度而随意丢弃极值 (可疑值),应以G法或Q法对数据进行判断,以计算出G值或Q值为判断依据,对极值 (可疑值) 进行合理取舍。对于平均值和标准值的差异,要用t法计算出t值,根据计算t值与表中t值的比较,明确差异的来源。如果存在系统误差,应进一步细致分析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在本例中,要详细计算随意丢弃可疑值所带来的误差,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例2,以科学家的小故事为例,如著名化学家波义耳的故事:他在偶然的情况下,误将盐酸滴入紫罗兰花瓣上,看到花瓣变红的奇怪现象,经过进一步的总结与实验,他提出了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瑞士化学家施瓦岑巴赫的故事:他在无意中将乙二胺四乙酸(EDTA)试剂倒入水池中时,发现水池中残留的紫红色Ca-紫脲酸铵褪色的现象,“EDTA一定比紫脲酸铵具备更强的配位能力”,这是施瓦岑巴赫在脑中瞬间得出的结论,经过后期的进一步实验,他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配位滴定法。通过以上事例的引入,同学们会意识到捕捉每一个实现现象的重要性,不放过任何一个做实验的机会,努力培养自己认真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并要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研究。

例3,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指导,我们能获得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对环境的保护。在讲授原子吸收光谱法能够应用于环境中微量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时,必须注重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也应强调,产生的废液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置和回收,以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让同学们直观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建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为周边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适当的时刻,给同学们详细介绍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例4,在介绍色谱法的应用时,可以引入该方法在食品添加剂、增塑剂及防腐剂等检测时的应用, 这些物质在食品中的含量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否则会危害人类健康。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用目前社会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为实例,使同学们深刻理解色谱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优良的品行,做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3 结语

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当然,“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当前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验,在体系化和规范化建设、考核评估、效果评价等方面需要积累经验,最终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管齐下,协同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场操作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绿色分析化学实验改革
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