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研究进展

2021-01-09 15:38彭勋超唐成林万小凤谯童茜陈梦林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马 翔,彭勋超,唐成林,万小凤,谯童茜,陈梦林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重庆 40216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重庆 402160;3.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重市 400016)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paralysis of the facial nerve)指各种原因引起面神经管内或茎乳孔以外的面神经病变,导致以面部一侧表情肌僵硬、嘴歪、眼斜为主要症状的周围性神经疾病。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患病,占各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的第6位[1]。

临床分期一般为急性期(1~7天),静止期(8~15天),恢复期(16~30天),后遗症期30天以上。周围性面瘫初期若未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容易出现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状[2-3]。因此,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治疗效果将影响到预后。针刺有补益正气、疏风活血通络作用[4]。现将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急性期针刺机制

1.1 病毒感染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HSV-Ι)的感染是是导致周围性面瘫发生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HSV-Ι感染面神经后会引起的面神经脱髓鞘性改变,诱发并加重周围性面瘫[5]。Tang H等[6]将HSV-Ι型病毒液滴入小鼠腮腺后上缘面神经,以此制备面瘫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即刻行针刺刺激颊车、合谷穴,干预14天后面神经麻痹小鼠的HSV-Ι型病毒DNA表达量明显降低。另外,在后续实验中,发现电针可以有效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病毒数量、减轻感染程度的目的。并指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有累积效应,早期的介入可使治疗时间延长,疗效更佳。实验也提示针刺可在急性期有效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治疗面神经麻痹。

1.2 神经电生理学

神经水肿、变性、坏死导致的神经传导阻滞是周围性面瘫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中损伤类型最常见的是脱髓鞘改变[7-8]。刘立安等[9]用面神经压榨方式制作面神经损伤兔模型。造模成功后即刻开始电针治疗,取穴地仓、太阳、下关、阳白。治疗28天后,抑制了神经坏死变性,促进了面神经轴索再生、髓鞘恢复以及轴浆线粒体增殖,这可能是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急性期的机制之一。卫彦等[10]的实验也指出当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兔的介入时期选择为急性期、波形选择为疏密波形时,面神经动作电位传导速度MCV最快,面瘫恢复最快。

1.3 血流动力学

血清一氧化氮(NO)为一种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则是一种缩血管因子,二者存在一定的动态平衡,当这种关系被打破时会引起的血管收缩或血流动力学改变,这与周围性面瘫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11]。虞彬艳等[12]用粗针督脉平刺急性期缺血性面瘫大鼠,其血清中ET含量明显减少而NO含量明显增加。提示针刺很有可能通过调节血管舒张因子NO和缩血管因子ET的动态平衡以改善瘫痪面肌的血流动力。另有研究指出粗针神道穴平刺急性期面瘫大鼠能够有效调节“血管形态发生”在内的8个基因本体功能,并涉及了诸多信号通路的传导,进一步提示针刺治疗急性期面瘫可能机制的多样性[1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的信号通路参与到血管新生的整个过程,陶美惠[14]发现电针可促进VEGF在面神经元中的表达,并激活MAPK/ERK信号通路,刺激血管再生,重构血流动力学,发挥面神经的保护作用。

1.4 神经营养因子

在面神经麻痹的修复过程中,诸多神经细胞因子介导神经细胞的诸多重要功能,通过特定的神经细胞表面受体进而激活相关的信号通路,并在生物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GDNF)主要存在于周围神经中,在神经损伤时GDNF可通过与N-钙粘着蛋白结合来保护神经元,针灸可以上调面部中枢神经元中GDNF和N-钙黏着蛋白的表达,促进家兔外周面神经损伤的再生,抑制神经元凋亡,并减少外周炎症反应,从而恢复面肌功能[15]。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yotrophic factor,CNTF)维持并促进面神经细胞存活、分化和成熟功能,是参与损伤面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重要因素。电针能在面部神经损伤初期快速促进受损面神经的修复以及改善雪旺细胞的形态,并提高CNTF的表达,维持损伤的神经纤维存活率和促进轴突再生。而在修复过程的后期,这种效果就大打折扣,提示电针早期介入效果明显[16]。JAK1-STAT3通路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调控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炎症发生等。电针刺激可使急性面神经损伤模型新西兰兔面神经中JAK1-STAT3蛋白表达趋于正常,并在急性期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来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17]。

2 急性期针刺治疗

2.1 毫 针

普通针刺。即通过一定手法将毫针刺入人体穴位,使之产生得气感以疏通面部气血经络,达扶正祛邪目的。刘琳等[18]在病发1周内开始治疗,选患侧四白、阳白、头维、承浆、下关、丝竹空、牵正、双侧合谷,常规针刺手法、进针深度,用平补平泻法。对照组于1周后行同样治疗方案。结果急性期的治愈率(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7.50%)。

浅刺。即刺入表浅组织或仅及皮肤的程度,面瘫急性期病邪尚在表浅部位,浅刺可通达表浅经络之气,驱邪外出。成晓东[19]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联合理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浅刺治疗,取患侧地仓、四白、颊车、风池、列缺、阳白及双侧合谷,1.0寸30号毫针,直立浅刺刺入0.1~0.2寸。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6%)明显高于对照组(75.0%)。

透刺。即将毫针刺入穴位后循一定方向透达另一部位或穴位的一种刺法。王明明等[20]用“面八针”方法治疗,针尖与皮肤呈15°角向以下透刺方向沿皮刺入,分别为阳白向鱼腰行透刺、太阳向下关行透刺、颊车向地仓行透刺、夹承浆向大迎行透刺、口禾髎向牵正行透刺,总有效率95.6%。

巨刺。即《内经》中记载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的治疗病症方法。唐南淋等[21]巨刺组取健侧翳风穴、完骨穴、听会穴,用0.30 mm×25mm毫针,直刺0.5~0.8寸,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min,留针30min。常规针刺组选穴相同,行常规针刺手法。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巨刺组痊愈率71.43%,常规针刺组45.23%。也有利用Meta分析得出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应值得临床应用[22]。

2.2 电 针

即指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将针柄与电针治疗仪相连,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波形频率治疗。关于急性期是否能使用电针颇有争议,但赵创等[23]的研究从临床症状、电生理、解剖影像方面指出低频低电流的电针治疗对面神经并无明显损害。叶雄[24]选择3对穴位(承泣—地仓、太阳—阳白、颊车—颧髎)连接电极治疗,波形设为连续波、频率为1~2Hz,电流输出强度以针体轻微抖动为度,每次30min。和普通针刺对比,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朱贻霖等[25]通过Meta分析也肯定了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2.3 温针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成团裹于针柄上点燃,再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王学军等[26]将12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和温针灸组。结果总有效率普通针刺组91.67%,温针灸组96.76%。温针灸组疗程比普通针刺组疗程短(P<0.05)。闫英英等[27]研究发现温针灸两侧足三里、合谷穴治疗周围性急性面瘫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总有效率温针灸组96.55%、醋酸泼尼松片组79.31%。温针灸组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也明显高于醋酸泼尼松片组。此外,也有学者将温针灸、电针、闪罐对比,发现总有效率分别为96.4%、85.7%、85.7%[28]。

3 小 结

急性期针刺理论机制包括了抑制感染病毒数量、建立有效的面部血流动力、促进损伤面神经的恢复以及调节诸多面神经营养因子等。治疗证实了包括毫针、电针、温针灸在内的多种针刺方式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同时也提出两种以上的综合疗法效果更佳。不过,针刺具体是通过什么信号通路来抑制病毒数量尚不明确,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具体机制尚不深入。此外,由于针刺量化标准难以统一,动物实验及理论机制的支持仍很缺乏。评价急性期针刺疗效的指标比较单一,多以各种面神经功能量表为主,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缺乏客观的检验手段支持证明,如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等。大多数都缺乏对治愈患者的随访。因此,还应探索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最佳方案。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