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识别与防治工作探究

2021-01-09 09:55王增纳张晶
科教导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识别抑郁症防治

王增纳 张晶

摘要青少年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自杀风险性,加强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和防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激-易感交互模型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抑郁易感人格、神经生理功能失调、家庭功能受损等因素会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症发病风险。学校教师及青少年家长应掌握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表现,加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青少年抑郁症筛查和干预机制,积极构建家校联动协作模式。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症 识别 防治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5.062

Research on Iden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WANG Zengna, ZHANG Jing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100)

AbstractAdolescent depression has a strong hidden and a higher risk of suicide. It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iden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stress-sensitization interaction model, negative life events, depressive personality, neurophysiological dysfunction and impaired family function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Schools and parents should grasp the common manifestation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strength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rove the screening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establish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nd construct the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Keywordsadolescents; depression; iden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青少年处于生命过程中生理、心理剧变的特殊时期,需要面对、解决的烦恼和困扰增多,这不仅增大了青少年抑郁症患病风险,而且使得抑郁症的识别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容易与青春期叛逆、学校适应不良、学业问题、躯体疾病等混淆。长期的抑郁心境还有可能造成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青少年列为抑郁症防治的重点人群之一,同时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的体检项目。因此,明确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诱发因素,加强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和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1青少年抑郁症常见诱发因素

应激-易感交互模型认为抑郁症患者身上存在某些抑郁症易感因素或特质,当其处于应激状态时,其易感性更容易被激活,从而使个体患上抑郁症的风险高于正常人。其中負性生活事件是最常见的外部应激源,抑郁易感性则包括生物、心理、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为便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和干预,本文重点对以下几个青少年抑郁症常见诱发因素进行探讨。

1.1负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是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给其带来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的负性生活变动,如考试失败、父母离异、校园暴力、人际关系不良、被批评指责、亲友离世等。汤彩云、王美萍等人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作为外部压力源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能有效预测青少年抑郁的发生。[1][2]负性生活事件通常会使青少年个体体验到较强烈的丧失感或羞辱感,当该事件超出其应对能力且得不到有效支持时,青少年个体会形成消极的认知与归因方式,聚焦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发生原因及不良后果的反复和强迫性思考上,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念或采取极端行为。

1.2抑郁易感人格

已有研究发现,高依赖型、社会奖赏型、自我批评型人格均属于抑郁易感人格,其中高依赖型人格过于注重人际关系,社会奖赏型人格强烈需要被接纳、理解和支持,自我批评型人格则表现为强烈的成就欲和控制欲,当他们遭遇人际关系失败或其他逆境时都具有较高的罹患抑郁的风险。徐华春等人在中国文化情境下对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和结构进行探索,认为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包括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严谨认真、退让顺从五大因素。[3]拥有抑郁易感人格的个体通常渴望被理解、被认可,他们通常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较多忽略自我内心的感受,通过达成个人目标、提高竞争力或通过建立安全的人际关系等方式以提高自尊,否则就会产生无助、虚弱以及害怕被抛弃的恐惧。

1.3神经生理功能异常

国内外学者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神经生理学病因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已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多种神经递质水平或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异常,如5-羟色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而且它们之间可通过多种配体-受体间的作用而相互影响。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存在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异常等。

1.4家庭功能受损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众多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功能受损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风险,[4]良好的家庭功能,如积极的情感反应、高质量的沟通等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开朗的个性、健康的人格,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而不良的家庭功能,如家庭暴力、亲子冲突等则可能减少青少年个体的心理资源,使其体验更多的现实矛盾与内心冲突,导致抑郁、焦虑、网络成瘾等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此外,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也是诱发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Amy等人研究发现高感知的父母批评会导致青少年更严重的抑郁。[5]封安保等人研究发现,高中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6]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过程中过多使用拒绝、批评、敌意等行为或方式,可能会诱发青少年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厌弃心理以及抑郁、焦虑的情绪。

2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

青少年抑郁症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高风险性,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严重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甚至有自杀企图或行为。提高学校教师、青少年家长对抑郁症的认知率,准确识别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是青少年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通常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可以从其情绪体验、行为表现、躯体症状三个方面进行。在情绪体验方面,抑郁心境是抑郁症患者的核心症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除了感到心情低落、压抑、烦躁、无愉快感、莫名悲伤哭泣外,还可能存在情绪波动大、好发脾气、易激惹、自杀意念强烈等症状表现。相比情绪问题,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更可能因为行为问题或身体不适被父母、老师关注和识别。在行为表现方面,他们多存在学业困难(如厌学、旷课、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和人际交往问题(如孤独退缩、同伴矛盾冲突、亲子关系紧张等),此外还可能存在离家出走、沉迷网络、抽烟酗酒、自伤自残等行为。在躯体症状方面,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多表现为长期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睡眠问题,或短期内食欲、体重明显变化,或头痛、头晕、心慌、胸闷、肠胃不适、内分泌失调等躯体不适,且经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3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

近年来有学者将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概念引入心理危机的研究中。危险性因素是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不良因素,这些因素会加剧个体的不良行为;保护性因素是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能够改善个体对危机事件的反应,避免产生不良后果的因素。学校和家庭作为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场所,在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减少学校、家庭中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发挥学校、家庭中保护性因素的作用,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3.1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心理育人”,而不仅是排忧解难、消除心理障碍。学校应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面向不同青少年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育教学、讲座培训、视频动画、宣传活动等提高青少年对抑郁症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了解抑郁症常见症状表现、成因、治疗方法等;消除青少年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和病耻感,理解、接纳、关爱抑郁症患者;帮助青少年掌握必要的情绪调节策略,学会积极自助和主动求助,提高抑郁症就诊率和治疗率;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探寻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3.2完善青少年抑郁症的筛查和干预机制

动态掌控青少年抑郁症的潜在应激源和易感因素,盡量规避学校、家庭中危险性因素的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普查、抑郁症筛查、心理危机排查等及时识别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建立青少年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预警库,深入了解其患病史、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等,做好日常心理动态追踪,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生活事件,如重要考试、暴力冲突、恋爱失败、家庭变故等做重点关注,及时评估其心理危机严重程度、自残自杀风险。对危险程度低、无自我伤害风险的青少年学生可通过老师谈心谈话、朋辈帮扶、个体咨询等引导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压力或应激事件,增强其心理韧性,培养其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对危险程度高、可能存在自我伤害风险的学生则要启动危机干预程序,确保学生得到妥善救治。

3.3积极构建家校联动协作模式

积极拓宽家校联动的途径和渠道,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动协作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中的保护性作用。家庭既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又是解决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资源,已有研究显示,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干预在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方面有显著作用。[7]基于家庭的干预可以减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联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加家庭成员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理解与支持。一方面应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家长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学校要引导家长协同做好监控和陪护工作,必要时带其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治。

4结语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防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和协作。教师和父母都应深入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诱因,掌握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表现,切实提高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识别。此外,学校应不断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青少年抑郁症筛查和干预机制,积极构建家校联动协作模式,减少青少年抑郁症易感因素,发挥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抑郁症防治中的保护性因素作用。

[基金项目]衡水市科技局计划项目:基于家校联合模式的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研究(项目编号:2020014019Z);衡水学院2020年度校级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0SK29)

参考文献

[1]汤彩云,卢永彪,吴文峰,等.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反刍思维和情绪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37(3):38-44.

[2]王美萍,郑晓洁,夏桂芝,等.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的调节作用.心理学报,2019,51(8):903-913.

[3]徐华春,黄希庭,陈传锋,等.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点与结构初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04):427-433.

[4]刘晓凤,王秋英,迟新丽,等.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一项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4):688-693.

[5]Rapp Amy M.,Chavira Denise A.,Sugar Catherine A.,AsarnowJoan R.Incorporatingfamilyfactorsintotreatment planningforadolescent depression: Perceived parental criticism predicts longitudinal symptomtrajectoryintheYouthPartnersinCaretrial. Journal ofAffective Disorders,2021(278):46-53.

[6]封安保,郭缨,刘海培,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中生抑郁及自学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5):679-682.

[7]刘丹丹,金兰,敏才,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中西医结合护理,2020,6(10):433-436.

猜你喜欢
识别抑郁症防治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