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低年级不同类型词语的情境化学习策略

2021-01-10 00:37俞慧琴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低年级

俞慧琴

摘    要:现代汉语中,词语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也是构筑文本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读懂课文的必经之路。词语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点和起点。因此,低年级扎实词语教学关,让学生获得词语学习的丰富体验,习得独立学词的方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意义。针对不同文本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词语,笔者通过创设不同情境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多元、全程学词,达到教学趣味化、形象化、深度化,最终实现词语学习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低年级;词语教学;情境化学习

语文学习要素众多,字、词、句、段、篇。词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凡是谈到语文教学,必是绕不开的。“字”有专门的识字教学,句、段、篇又融于阅读教学,唯独词的地位最是尴尬。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看,词既是识字教学的延伸、拓展与运用,也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座架在识字与阅读两端的桥梁。词语教学得法,学生就能顺利过桥,走向阅读;词语教学不当,学生的阅读理解就会障碍丛生、步履维艰。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阶段目标中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同样在写话阶段目标中也提到: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可见,词语教学不仅影响着阅读,也关乎着表达,它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然而,现实中,低年级词语教学处在边缘地带,始终是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缺少方法与策略,很多词语学习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教学时一读而过,认为会读了就是掌握了、学会了。而事实上,学生对于学过的词语望文生义式的理解、囫囵吞枣式的积累,到表达运用时的生搬硬套,可谓痛点不少。如让学生说一个“又( )又( )”的词语,一个中高年级的学生会说“又大又小”“又黑又白”,可见他对于这一表达形式的词,完全没有真正理解,再追根溯源,我们可想而知,他最初对于这一词语的学习是完全模糊的。

低年级如何让词语教学落地?让枯燥单调的词语变得有趣味、有生命,笔者认为需要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有趣、有学习欲求的情境中学习,才是词语教学的上策。

针对不同类型的词语,采取哪些不同的情境展开教学?下面笔者用自己的真实课例做具体阐述:

一、设游戏情境,学同类别词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知识趣味化,学习过程游戏化,会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不再是学习,而是一种游戏。

同类别的词,因为类别相同,有着相近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上可以让词语抱团学习,通过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在情境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反复识别,记忆就变得轻松。

如一年级下识字课文《动物儿歌》要求学生认识“蜻蜓、蚂蚁、蜘蛛”等六个昆虫名,笔者通过创设了看动物明星档案这一游戏情境,引导学生饶有兴致地去學习六个词语。

环节一:参观演出舞台,感受夏天气息。教师声情并茂地描绘夏天的美好,引出动物王国打算举办一场动物明星才艺表演会来欢迎夏天的到来。邀请大家去参观他们的演出舞台。教师出示夏天的图片,让学生介绍这个美丽的舞台。

环节二:动物明星亮相,翻看明星小档案。出示动物王国推选的六位小明星的小档案,让学生自己决定先打开哪位动物小明星,去认识它。随着学生的选择一一点开档案,了解这些明星的名字、习性、特点等等。让学生叫出它们的名字,和它们交朋友。

又如年级下《小猴子下山》一课,要求学生学习“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笔者通过让学生给小猴的照片配动词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准确理解六个动词的意思及它们间的差别。

环节一:在文中圈出小猴子看到好东西后的动词,和同桌互拼互读,做做动作。

环节二:给小猴子的一组行为照片配上准确动词。教师分别出示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追兔子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匹配的动词。在选择中落实动词的准确拼读、意义的理解、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相近动词(如捧和抱)的区分等学习。

环节三:给动词分类,手会(    ),脚会(    ),引导学生通过分类明白提手旁的字大都表示手的动作,走之旁的字大都表示脚的动作。

环节四:给儿歌填动词,并边读边做动作。教师出示儿歌先让学生填一填动词,再读一读,演一演。

小猴子,下山来,

(   )玉米,(   )着走,

(   )桃子,(  )在手,

(   )西瓜,(  )着走,

(   )兔子,不回头。

见一样,(   )一样,

空着手,回家走。

二、设表达情境,学同结构词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词语教学的重要原则。词语的学习绝不是孤立的,需要联系语言环境,创设表达情境,让学生在词语学用的实践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词语。同结构的词语,因其表达的相似性,可以迁移运用。聚焦文本中一类有特点的词,通过创设适宜的表达情境,让词语的学习贯穿整堂课的推进,达到词语教学价值最优化。

如二年级下《雷雨》描写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情景,课文通过多个“越来越”词语来描写雷雨前后的变化,课后习题中还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学会“越( )越( )”的表达。笔者就抓住了这一结构的词开展教学,将词语学习与课文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

环节一:由词到句,读好“变化”。出示文中写闪电、雷声、雨的三个“越( ) 越( )”词语,指导学生从读正确到读出程度加深,再分别加上主语,读好句子,体会雷雨前闪电、雷声、雨声的变化。

环节二: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雷雨时的变化,用“(  )越来越(  )”说一说,最后学生有了以下的深度发现:乌云越来越多、大风越来越猛、雷声雨声越来越小、天越来越亮、大地越来越美……

环节二: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教学各部分内容,然后找一找哪些“越( )越( )”是写“雷雨后”的,如:雷声雨声越来越小、天越来越亮、大地越来越美……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雷雨的过程给找出的这些“越( )越( )”变化排序,厘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笔者以课后习题中的知识点为切入口,抓言语运用这条线索,敏锐地发现了课文中“越( )越 ( )”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通过学、找、用、排等活动落实教学。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尤其在用“越( ) 越 ( ) ”这种词语说说雷雨时的景象这一环节,教师把学生这种发现探究表达的欲望充分挖掘出来,至于最后的排序环节,学生因为有之前的充分感悟,便轻而易举完成了。像这样的词语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抵达到文本深处的彼岸,潜入到文本思想和情感的“碧波深处” 。

又如《小猴子下山》一课中出现了“又( )又( )”这类词语,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并积累这一类型词语,笔者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表达情境来落实教学:

环节一:找一找描写小猴子遇到好东西的那些好词语,用横线把它划下来。

环节二:读一读这些好词语,感受小猴子的高兴。

环节三:这些都是小猴子眼睛所看到的好,如果它能用嘴尝,说说它会尝出什么好味道?教师提供几个表示味道的好词,让学生选择运用。

环节四:创造一个这样的词来夸夸小兔子,引导学生可以用两字表达,如又可爱又活泼。

环节五:用又( )又( )来夸夸现在你看到的身边的人或东西。

最后教师小结:当一种东西同时具有两个特点(形状、颜色、味道等)时,我们可以用“又( )又( )”来夸夸它。

词语学习是需要创设表达情境的,只有在具体情境中,面对具象的事物,学生才能准确表达,如看到桃子很红很大,就不可能有学生说出“又大又小”“又红有黑”这样错误的词。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是生硬地让学生记几个词,缺乏语境的支撑,缺乏对词构词方式的正确理解,那学生说出两个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就不足为奇了。

再如《盘古开天地》一课,课题本身就是一个成语,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教学中加入“( )天( )地”这一结构成语的学习与运用。课前让学生说“( )天( )地”的成语,将学生说出的成语写在黑板上:翻天覆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欢天喜地、昏天暗地  ……在梳理课文内容环节时,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 )天( )地”的成语给每一段取小标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适合的词语,第一段写的是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用“昏天黑地”;第二段写盘古开天地,用“开天辟地”;第三段写盘古怕天和地会合拢,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用“顶天立地”;第四段写了盘古开天地后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最后一段写盘古开天地带给人类的是“欢天喜地”。到此,学生对这类词语的理解运用就非常透彻了。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 通过创设不同的表达情境来学习同结构的一类词,便能让学生在表达运用中深入理解、体味词语,从而发现它的规律和特征,实现词语学习深度化。

三、设形象化情境,学抽象义词

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解释、描述,也无法与事物的具象进行勾连感知。比如关联词就是这样一类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在具象化的语境表达中才能体会它的内涵。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关联词的理解和运用是一大难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给这些抽象意义的词穿上“形象”的外衣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才会变得有趣、有意义。

如笔者在执教一年级上《乌鸦喝水》一课中的关联词“可是”,创设了形象化情境,使原本抽象的关联词变得形象可感。

出示句子: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师:乌鸦看到水又喝不着,心情一落千丈,课文中有一个词把这种心情变化写出来了。

生:可是。

师:“可是”这个词也有魔力,它就像小汽车在马路上开着,突然一个紧急刹车,转了个弯。教师边描述边板画:

师:现在你能把乌鸦这种失望的心情读好了吗?(学生读得很到位,脸上写满了失落。)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文中地球爷爷有这样一句话:“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出现了关联词“而且”的教学,笔者通过创设情境,配合板画让学生形象感知,对“而且”这一关联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师:这句话里藏着一个很厉害的词语,它能把句子的前半句和后半句连起来,你猜猜是哪个词?

生:而且。

师:是的。“而且”这个词不仅能把句子前后连起来,而且还能表示后面的意思比前面更高一层,就像我们爬楼梯一样。

教师边描述边板画:

师:理解了“而且”这个词的魔力,现在你知道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了吗?(指名读,教师边做手势,边通过“谁能爬得更高?”的提示语,使学生都明白带有“而且”的句子應该读出递进的味道。)

师:我们不但要读好带有“而且”的句子,而且还要学会用“而且”来说话。

依次板画:

没有艰涩的知识点讲解,只有生动的形象感知,这样的词语教学,将抽象化的词语与具体的情境、学生的生活勾连,使词语有了形象、有了情感、有了灵气,词语的内涵与形式达到巧妙融合,如此学词,学生怎能没有乐趣?教学怎会只是隔靴搔痒?

语文学科拥有丰富的内涵,也承载了太多的使命,但究其本质,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而所有的语言学习,词语的学习与积累永远是底色,它影响着一个人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甚至是核心素养。

词语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低年级需掌握的词语不计其数、又各不相同。作为低段语文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探究文本语言的奥妙,揣摩文本中各类词语的特点与规律,设计适宜学生巧学、乐学、深学的情境,将语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提高融入小小的“词语教学”中,努力实现词语价值最大化。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低年级
优化词语教学 夯实语文基础
苏教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式解读
浅谈低年级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比较,打开词语教学的另一扇窗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一年级同音字教学例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