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的非主流在哪里

2021-01-10 00:24冷夜寒星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铁路标准

冷夜寒星

自世界上第一条商用铁路投入运营以来,钢铁长龙开始铺向全球各地。然而由于地形、运载需求、国防安全考虑等因素的不同,火车铁轨在铺设时,除了英国最开始实行的1435mm标准轨距外,陆续出现了十多种其他标准的铁路轨距。国际铁路协会在1937年把1435mm制定为标准轨,比标准轨宽的轨距称为宽轨,比标准轨窄的称为窄轨。

19世纪中后期,铁路交通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那么在150多年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我国铁路采用过哪些轨距呢?

铁路标准轨距,是最早的铁路的设计发明者在铁路设计、修筑和运营过程中逐渐探索确定的铁路轨道铺设的技术标准。1435mm,这样一个独特的数值缘于火车的前辈——马车。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两马拉一车逐步成为马车的标准配置,而1435mm这个宽度大致是两匹马屁股的宽度,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又能在动力平衡上使乘坐者得到相对稳定的舒适感。

但是1435mm这样一个精准数值并不是精准测量马屁股所得,只能说它奠定了这一技术标准的大致范围。而准确的1435mm数值的确定,则来自铁路设计建造者们对于运行情况、曲线转向效果、检修损耗等方面的反馈所不断调整并最终确定的技术标准。

1825年通车的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英国的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采用的就是1435mm轨距。在这之后,英国及其殖民地大多按照这个轨距修建铁路。1846年,英国国会把这个轨距正式确定为标准轨距,非经特准,禁止在新铁路线上采用其他轨距。

英国也是最早将铁路这一交通运输方式带入中国的国家。从英国翻译马嘉理被杀案的过度追责,到有恃无恐的占地强筑,1876年,吴淞铁路伴随着轰鸣的钢铁“怪兽”出现在了中国人眼前。为了不影响地方安定,清政府高价买下了这条铁路,并最终于1877年在一片争议与惋惜声中将其拆除。

“南边不亮,北边亮。”河北唐山这边,兴办洋务的李鸿章为了外销唐山煤炭,让在中英《烟台条约》谈判中“立功”的唐廷枢筹备煤炭外运。在围绕运河计划的有关勘探中,因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地势陡峭无法开挖运河,决策者便计划采用修筑铁路来运出煤炭。

但是当时恰逢吴淞铁路拆除没几年,形势所迫,李、唐二人便用“硬路”“马路”等障眼法般的描述奏请朝廷拨款。在英国工程师的设计主持下,1881年底,历时半年多,9.2公里的唐胥铁路正式通车。中国铁路由此迈出了第一步,并不断延伸形成今日规模庞大的路网。

无论是吴淞铁路还是唐胥铁路,抑或是由詹天佑主持设计的京张铁路,采用的都是1435mm标准轨距,这一标准的普及为后来中国铁路路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不同轨距的铁路,在火车不更换车轮和转向架等硬件的情况下,是无法互通的。那么修筑与邻国不同轨距的铁路,在现代战争爆发时,短期内可以防止入侵国军队利用本国铁路交通网络快速推进,从而有利于国防安全。

沙俄和苏联曾是这一战略思路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沙俄第一条真正的公用铁路,軌距宽度达1829mm。在随后的铁路建设中,俄罗斯帝国决定将1524mm轨距作为标准轨距。之后的苏联继续沿用这一标准,因此俄罗斯、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蒙古和芬兰都是采用俄罗斯的宽轨轨距。

宽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可以提升运力,增强列车行驶稳定性,还有可能使车厢内部变得更为宽敞舒适,但是,相关的桥梁、隧道造价也会大幅上升,特别是轨道变宽后,转弯半径也要增大,因此整个线路工程占地面积会增大,地面线路造价自然水涨船高。

1895年,沙俄决定将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东北,1896年和1898年,先后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干支线的特权。1903年,全线竣工通车,由设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管理和运营,名为中俄共同修筑、经营,实际上是沙俄独占。

这条呈“丁”字形的中东铁路便为宽轨铁路,其干线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则从哈尔滨起向南,经长春、沈阳直达旅顺口,全长达2489公里。

但是,1905年日俄战争沙俄战败后,日本从沙俄手中获得中东铁路支线长春至旅顺口段铁路,改称“南满铁路”。日本先是按照本国1067mm的窄轨轨距改建南满铁路,后来随着其加紧制定侵略中国的计划,又把所控制的东北地区的铁路陆续改建为1435mm标准轨距铁路,目的就是想在侵华过程中可以快速挺进。

窄轨铁路最初修筑于山地丘陵较多的区域,其较小的轨距使得转弯的曲率半径更小,占用的土地也更少,因此可以用于较大的坡度路线。

19世纪中后期,法国因觊觎云南丰富的矿产,开始计划修建铁路,以便掠夺云南地区的矿产资源。1885年,通过中法战争,法国取得对越南的“保护权”及在中国西南诸省通商和修筑铁路权。1895年,法国借口在“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中有功,取得将越南铁路延伸修入中国境内的权力。

1903年,在滇越铁路越南段告成后,法国便派人到云南境内踏勘路线,绘制蓝图。1904年,滇越铁路中国段正式动工。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滇越铁路是采用1000mm轨距修筑的,这一轨距后来又被称为“米轨”。

滇越铁路中国境内的南段是沿南溪河谷修筑的,这里地势陡峭、自然环境恶劣,疟疾等流行病频发,不少筑路工人罹病死亡。所以当地人关于滇越铁路一直有“一根枕木一条命”的说法,可见其工程修建之艰巨与惨烈。

滇越铁路起于昆明北站,终点位于越南海防站,线路全长859公里,1958年中国段改名昆河铁路。进入21世纪,由于路基破损严重,昆河铁路停止客运,只保留货运。

2008年以来,昆河铁路昆明石咀站至呈贡王家营站区间恢复开行通勤列车,以方便铁路职工通勤,但是由于昆明地铁等城市工程的兴建,该段也是数度停运,目前仍为停运状态。不过,乘坐米轨火车,穿越烟火气浓厚的铁路沿线,成为人们游览工业遗产、缅怀历史的旅游新风尚。

在我国,还零星分布着762mm的“寸轨”铁路。这些铁路大多是矿山里自备的货运铁路,例如湖南的益煤铁路、醴浏铁路、郴嘉铁路和广东的南岭铁路等,这些铁路目前大多已废弃或拆除。

河南曾一度是我国窄轨铁路最密集、运行里程最长的省份,这里的窄轨铁路均是762mm的寸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铁路建设还相对缓慢,中西部省份平均铁路通车里程较低。而河南早在60年代开始便不依赖国家铁路,陆续建成了许(昌)郸(城)铁路、禹(州)神(垕)铁路等一批窄轨铁路,鼎盛时期总长达到1200余公里。

窄轨虽然铺设成本小,但是运量相对较低,特别是寸轨铁路,而其较小的曲半径又限制了火车速度的提升,在铁路运输高速化的背景下,国内体量本身就小的窄轨铁路在难以获得技术更新的情况下,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我国目前还在大规模运营的窄轨铁路主要分布在台湾省,这一轨距铁路的修筑开始于1895年。当时清朝因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包含割让台湾岛在内的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因群岛多山地势,其铁路一直采用1067mm的轨距,后来,这一轨距也被推广到台湾。20世纪60年代,為了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日本高速铁路(新干线)才改为1435mm标准轨。

虽然台湾普铁均为1067mm的轨距,但新建的台湾高铁和台北、高雄等地的地铁都采用的是1435mm的标准轨,未来还会逐步将现行1067mm轨距铁道更改为1435mm标准轨。这样,无论是普铁还是高铁,台湾铁路接入全国铁路网的条件可以说是日臻成熟。

在1435mm的标准轨距铁路建设史上,中国早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追赶的奔跑者。如今,我国正在成为世界轮轨交通技术探索的先驱。而前不久,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中国青岛成功下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将在新的“无轨”交通研发中再次领跑!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铁路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海底铁路
永远幸福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人必其自爱
党员标准是什么?
女汉子的新标准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