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1-01-10 11:40程佳艳陈科科盛菊萍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急诊急性心肌梗死

程佳艳 陈科科 盛菊萍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11月时间段内,选择80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随机划分,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获得研究结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HAMD和HAMA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可增强预后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5--01

急性心梗具有突发性特点,致死率与死亡率很高,急诊PCI是一场与急性心肌梗死的“赛跑”,需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经急诊治疗后患者还需接受系列的治疗,后续的风险依旧很大,很多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不安、害怕等情绪,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现结合研究,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纳入标准:①急诊PCI术后入住本院心内科及重症监护室,并接受术后随访的患者;②患者有一定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③本人和家属愿意接受问卷调查。

1.2 排除标准 ①术前有明确诊断的精神科疾病患者;②年龄≥78岁;③术后病情不稳定,出现心源性休克者;④患者及家属不愿意接受调查者。按照住院号尾数单双随机划分,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选择80例患者,下壁梗死例数为28例,下壁及右室梗死11例,广泛前壁梗死11例,前间壁梗死13例,合并心源性休克例数为10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将患者随机划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性2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53.58±12.575)岁 。研究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57.076±9.606)岁 。所有患者均有胸痛不超6h的情况,心电图符合AMI。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营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与陌生感,让其舒适住院。进行心血管疾病知识宣教,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监测,穿刺部位护理,大小便指导等。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双心护理”干预,首先,為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心理情绪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保障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配合后期治疗。当发现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采用谈话疏导等,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达到缓解疼痛感的目的。其次,做好健康宣教。整理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面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避免因为疾病认识不足造成心理问题。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且耐心倾听患者的疑问,为患者提供帮助和服务。最后,护理人员要根据手术治疗要求和术前准备工作要求,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有关事项,包括手术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提前做好准备,保持轻松地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的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前、手术中与手术后,做好心理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促进患者康复。重视家庭与社会对患者的支持,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PCI术后康复中,多关心患者、安慰患者,理解患者、陪伴患者,充分尊重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PCI术后第1d及第3d,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况,HAMA,HAMD分别由14和17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症状由轻至重计1-4分,分值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②使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面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统计护理满意度。将统计的结果,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计算护理满意率[2]。③记录两组患者生活完全自理时间、住院时间。④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比较  干预第一天,2组患者的HAMD评分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第三天研究组患者的HAMD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详细结果如表1所示。2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

干预第一天,2组患者的HAMA评分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第三天研究组患者的HAMA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详细结果如表2所示。2组结果差异显著,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中非常满意例数为9例、满意例数为25例、不满意例数为6例,满意率为85%。研究组中非常满意例数为21例、满意例数为18例、不满意例数为1例,满意率为97.5%。2组之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

两组患者康复进程比较  实验组患者生活完全自理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上百万的人死于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更高,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患者多出现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出现变化,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甚至会出现心律失常或者心力衰竭等症状,威胁患者的生命[3]。急诊多实施PCI救治,治疗需患者积极配合。很多患者对此类疾病存在不正确的认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收缩心肌毛细血管,影响PCI术后治疗效果。采取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心理评估与生理状态监测、心理疏导等措施,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效配合治疗,改善治疗预后[4]。经过有效心理干预疏导,构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为85%、研究组的满意率为97.5%。2组之间结果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完全自理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可能与患者体重、年龄、基础病的治疗等关系,体现不明显。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7.5%;研究组总发生率为10%。

参考文献:

[1]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9): 676-679.

[2]李娟娟.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J].人人健康,2020(07):156.

[3]康红宇.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20):143-144.

[4]刘桂林,陈奏良,段淑英.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1):2904-2905.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急诊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