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

2021-01-11 13:37郭婷婷徐嘉忆裴鹤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形象

郭婷婷 徐嘉忆 裴鹤

【摘要】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去达到创作人想展示出来的场景或者体现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反思,总的来说是生活与个人的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被形象的表现出来:古代举行庆典时的欢歌载舞、暗恋心仪对象的羞涩以及如何种植水稻等,创作者通过文字以及一些渲染手法把文學艺术形象的表现。即使是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系列,也是描绘的有声有色十分具体形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形象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

【关键词】文学艺术、共同特征、形象

引用:“文学”这个名词相当于一个总的概括,从国家区别来看它有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之分,从中国时代来分,它可以为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以及其他种类的划分等;文学这个庞大的体系存在很多的旁枝末杆,又存在一定的共同基础。文学艺术在这些共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发展和壮大,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多端,内容如何丰富多样,它都带有这些共同基础的影子。大家常见几种的文学艺术形式中,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剧本还是民间传说,它们从场景到每个人物特征无不形象生动具体,基于此,本文将从“形象”这个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展开。

一、创作场景的形象性。

如果谈论文学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那一定逃不开创作主体的现实生活。很大一部分文学作品都是直观描写现实生活,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思维的延伸和拓展,受此影响创作者在构建场景时或多或少存在现实因素,而形象生动的场景会让整个文字显得活灵活现,既利于创作者表达思想情感,也利于阅读者欣赏。所以形象在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中一方面提现为:创作场景的形象性。

比如,大家普遍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原名为《诗》又称《诗三百》。收录的大都是记录民间风俗或者人们生活状态的内容,涵盖歌功颂德、农事、燕飨、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等几个方面,反映的是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里的内容大部分直接描写生活场景,有周人的祭祀活动如何进行;有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还有对遭遇不平的怨悱等等。通过《诗经》,我们不难发现:文学艺术作品将生活描写的十分具体形象,他们把日常的行为习惯转换用文字转换,让后来者能清楚看到当时社会所具有的风俗或者活动。

无论是什么年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描写现实生活还是虚构内容,作品里的场景一定十分形象。创作者构建活灵活现仿佛身历其境的场景,让读者能亲切感受所发生的事件和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创作内容的形象性。

很多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很大程度是创作者将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具体形象描写出来,读者能体会到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产生共鸣。如果文学艺术作品连最基本的故事内容都无法描写具体,无法让读者将自己带入到作品之中,那么除了作者本身,很少有人能读懂作者所写所想。因此,在这种动力催动引导下,创作者对待创作内容是形象的。

比如,柳青的《种谷史》,它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具有代表的作品,是红色经典之一。柳青在创作这部文学作品尊重生活真实,以自己生活中皇甫村参与当地农业合作化为现实基础,通过描写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以及试办农村合作化的事件,表现了建国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土地革命后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动。为何《种谷记》能得到较高的评价,关键在于它把所要描写的内容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能让读者通过作者形象描写的内容去感受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关系变动。

无论是何种文学艺术形式体裁,最重要的是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形象描写出来,是作品形成的一个基础,这也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共同特征。

三、创作人物的形象化。

文学艺术作品里离不开人物的烘托与推动,无论何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里一定存在着“人物”这个要素,也许这个“人物”是创作者将其进行拟人化。因为创作者是“人”的身份,所以很多创作者喜欢将专属“人”的思维想法和行为习惯加入到文学作品中;而且通过加入人物,不仅可以让创作者创作时十分顺手流畅,也有利于读者理解文本,更好的将自身带入作品去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人物的形象化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

比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这部作品写的是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成长史”,也是第一部反映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刻画了以林道静为中心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人物心理刻画十分细腻、准确,作者将人物的肖像描写和人物内心时间融为一体,不仅使人物性格更加形象鲜明,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模样。

创作人物的形象化是文学作品里存在的共同点,作家通过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去展示描写的事件和表达作品的思想主题。同时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能让读者更好的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思想。

总结:“形象”是每个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的一个特点,也许每个作家形象化的点不一样,但是这并不妨碍作品的广受喜欢。也因为“形象”的不一样,不文学作品才有各自的文学特色。“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也是未来创作者需要学习掌握的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平一.艺术创作中美术创作的方法分析与形式流变[J].名作欣赏,2021(27):176-178.

[2]张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试解读[J].文教资料,2020(31):22-23.

[3]何红梅.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研究[J].广西教育,2019(19):136-138.

作者简介:郭婷婷(1999-),女,聊城,汉,本科,烟台理工学院2021级学生。作者单位:烟台理工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3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形象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论电视新闻解说的几组关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