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大脑商业化路径,持续推动城市发展

2021-01-11 22:42柳进军
中关村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脑服务企业

柳进军

柳進军

回顾人类发展历程,城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伴相生,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城市的标志从城墙、驿站、砂石土路发展成为林立的高楼和四通八达的公路,城市形态被打上深刻的产业烙印,城市发展也从马力驱动转变为电力驱动。随数字时代的到来,城市的标准配置和发展方式将再次发生转变,一些新时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悄然而生,城市大脑、打车平台、外卖平台、闪送平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与企业投资不同,当前城市大脑建设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如何避免成为项目型工程,实现自我造血,成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回顾滴滴、美团外卖等企业的历程不难发现,这些企业都是通过一套组合拳来创造商业价值:首先是打造以信息为核心的连接渠道。城市从马力驱动变为电力驱动,公路、电网等基础设施企业本质上是从承担货物等物质的流动转变为承担电力等能量的流动。而进入新时代后,打车、外卖等企业平台本质上则是在解决信息的问题。他们通过在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车、与企业之间建立连接,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来创造价值;第二是叠加智能技术实现效率提升,并以服务形式输出。大量的人、事、物数字化并在城市中落点落图后,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例如通过滴滴平台,城市全域的出租车、闲置私家车能够与出行需求达到时间、地点上的动态匹配,因此乘客愿意为更短的等待时间付费;第三是叠加业务沉淀实现服务质量提升。滴滴、美团等企业都是聚焦于一个或几个相关行业,在运营过程中持续的业务知识和数据积累能够有效支撑平台自身乃至整个生态的服务提升,并从中获益。例如美团积累的大量顾客的位置、口味偏好、画像、行为路径等数据能够为餐饮企业的地址选择、菜品创新提供依据。

尽管企业平台与城市大脑目前在内容、服务对象上有显著差异,但是若将着眼点不放在公司本身而是放到整个城市系统,企业平台与城市大脑实际上都有城市运营的功能,上述组合拳为城市大脑商业化路径提供了一些思路。在业务方面,一是要实现政府服务、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服务领域的广泛连接。与企业平台类似,城市大脑同样需要通过信息、数据的聚集和流动来创造价值,但有所区别的是,城市大脑并不是面向个人消费级的服务,其连接的重点对象是政府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道路上的摄像头传感器等。二是选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业务环节,进行数据和AI赋能,以标准化、轻量化的服务形式收费,使城市大脑从项目型工程转变为运营型工程。例如在市民热线业务中,工单转派是耗人耗力、且易扯皮推诿的环节。通过对业务规则和历史数据的深度学习,以服务方式实现派单这一单个环节的智能化,缩短派单效率、提升准确性。三是通过沉淀行业知识,面向政府强监管行业提供业务服务,并完善城市大脑体系。城市大脑在发展初期由政府主导建设的特性使其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沉淀大量政务、消防、应急、安全等领域的业务知识,这些知识的输出不会打破数据安全的红线,同时还能够提供专业服务。例如城市大脑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建设过程中,会沉淀关于消防标准规范等相关知识,以此为基础可向有楼宇装修需求的企业提供满足消防安全要求的全套解决方案,并在建设完成后将楼宇的消防信息化平台与原有平台对接,实现整个体系的丰富完善。

中关村要紧紧把握智慧城市契机,着力塑造一套围绕数据资源的建设模式,着力打造立体多维的城市内涵,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城市大脑企业也可考虑做如下储备:一是形成较强的集成能力,在网络架构层面实现政务内网、外网以及各类专网的安全打通,同时能够有效地连接视频、传感器等各类物联网数据以及分布于各个业务单位的信息化系统;二是打造AI管理运营的核心能力,能够兼容和有效管理多类型、多架构的算法模型,保证能够为多样化的政府业务提供前沿的AI服务;第三,在运转过程中需持续将业务知识沉淀为组织模型、流程模型、表单模型等产品组件,以便能够快速、精准地为行业客户提供服务。

随着各类智能基础设施和融合应用的初步建成,当前中关村城市大脑建设已经步入完善和跃升阶段,城市大脑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从建设到运营的定位转变,同时探索面向非政府机构的行业服务,创造更加广阔的商业价值,为中关村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大脑服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