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兄弟叫童村

2021-01-11 22:42王培静
中关村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解放军艺术学院解放军文艺笔会

王培静

童村是军旅作家,上过解放军艺术学院。

认识他,大概得有二十多年了吧,那时他在东北的总后嫩江农场当兵。有一年总后在陕西潼关开笔会,那应该是我们头一次见面。那次笔会上,我们有了深入的接触,他比我小两岁,和我同一年兵,老家是我们平阴县的临县东阿县的,我们老家只有一条黄河相隔。由于有相同的成长背景和共同语言,我们的心一下子走近了。那次笔会上,有了一个小团体——兄弟四人组。我是大哥,当时在山西当兵的徐福德是老二,童村是老三,在西藏当兵的曾和礼是老四。四个人经常在我的房间里谈文学和人生。

同一时期认识的,还有著名作家石钟山,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回到东北后,他几乎每隔上几天就会给我打一个电话,那时我在总后派出所工作,他的电话得通过好几个总机才能要过来。我们在电话里聊一些个人的生活和创作情况。有时我也通过总机一步步要过去聊会天。我们都有找到了知己的感觉。

从此后,他回家来回路过北京,总是来看看我。记得有一年从东北给我带来了珍贵的食物——两只X龙。

我在总后营房部有间办公室,参加了几次总后的笔会后,我那办公室就成了总后基层作者的联络站,下面作者来了,总爱到我那坐一坐,我就招呼一帮文友一起喝上一杯。办公室里有张单人床,童村在那住过,许多作者都在那住过。

看了他发在《后勤文艺》的不少小说,我觉得他的语言风格和别人的不一样,他的语言比较唯美,有张力,小说的叙述比较舒缓,心想这兄弟是块写小说的料。

后来在河南和湖北交界的鸡公山开笔会时,我们俩又住在了一个房间,每天躺下后,我们都会聊到深夜,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语。

果不其然,几年后,他考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上学。我们曾多次到学校去看他,和石钟山我们几个经常聚一聚,喝一杯。他的创作开始突飞猛进,小说作品上了《解放军文艺》《北方文学》《作品》《清明》等。

毕业后他留在了总后的一家单位,离我住的和我单位都不远。那时他家属还没随军,经常中午下班前打电话问我,大哥,中午吃什么?我说,你想吃什么?他说:面条吧。他就買了面条骑车来我住在胡同里的家,我们一起做饭吃。

后来他的小说获得了解放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总后军事文学奖等奖项。出版了小说集《幻觉的河》,纪实文学《热血流向》等。

他爱去逛书店,星期天不是去了西单图书大厦就是王府井书店。有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我在西单的书报亭给你买了本《广州文艺》,上面有你的短篇小说《复杂》。

他是比较有个性的人,性格相投的人、有共同语言的人可以交流,甚至可以把心掏给你。

十多年前,我和童村心血来潮,曾经策划着要写一个剧本,整整一个夏天,每天晚饭后,我们相约在那时还没有盖体育馆的五棵松东的小道上,一边散步一边探讨剧情和人物命运走向,后来我们写出了充满人性大爱的电影剧本《小岛情仇》。

工作上的苦恼、家庭中的琐事、思想上有什么波动,童村都会说给我听,我有心里话也会向他倾诉。

倾诉是最好的排解压力的办法。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一两个可以交心的朋友,听了你所说的一切,对方可能一点忙也帮不上,但他会跟着你的叙述点头或摇头,甚至会陪你一起叹口长气,他不会笑话你,不会把你说的一切传给别人。倾诉后你的压力立刻会减轻许多。

今天夏天,有个制片人说需要一个关于狗的剧本,于是,我们便商量着一起创作了一个关于留守老人、儿童和狗的剧本。后来,他又向我建议,说,我们各自再写成个小说吧。我听了,立刻点头答应了。

每个人,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朋友圈也会有变化和更新,这很正常。

你把对方放心里,同时对方也把你放心里的朋友,才是一生的朋友。在我心里,兄弟童村就是这样的朋友。

童村的小说,写一篇是一篇,并不是批量制作,虽然他的作品现在还没有引起太多文学界和评论家的注意,但是金子总会闪光的,我看好他。相信我的眼光没错的,因为他是我兄弟。

猜你喜欢
解放军艺术学院解放军文艺笔会
少年笔会
孙犁《欧阳修的散文》的投稿与发表
空旷①
李连志
李连志
特别策划
刘基油画作品欣赏
李美皆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