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延续性护理改善全喉切除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价值分析

2021-01-12 08:42
关键词:延续性出院满意度

夏 琴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1300)

在医院耳鼻咽喉科中,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护士,他们的病人中有一个群体—“无喉者”。这些病患因为疾病—喉癌,失去了喉咙,或者也是失去了发声的机会。如果给患者实施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失去发声讲话的能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困扰[1]。本次研究选择10例病例,深入探究了全喉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的临床效果,详文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住院行全喉切除术的10例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5例)和干预组(5例)。参照组男3例,女2例,年龄47~64岁,平均年龄(55.5±2.1)岁。干预组男2例,女3例,年龄45~64岁,平均年龄(54.5±1.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对比无差异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开展全喉切除术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加用延续性护理方案,主要见下:(1)出院自我护理指导。全喉切除术患者在手术后存在焦虑、抑郁、失眠、多疑、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对25例患者进行个性化、一对一的自我管理指导,教会患者清洗和消毒内套管,及时更换喉垫,将套管系带流程告知家属,不断的练习,减轻对患者出院后的担忧心理。(2)患者出院后,将2套气管套管和液体石蜡准备好,将气管切口器械撑开,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脱管情况,并在出院时告知家属,如果发现患者脱管后呼吸困难需要及时入院接受治疗。(3)语言发音训练,全喉切除术患者在一开始会不适应无法发声的生活,家属也要及时照料到这一情绪,尽可能地用写字、打手势等方式进行交流,慢慢地鼓励患者适应这个状态,积极的参加家庭活动,促进术后发音功能的康复[2]。(4)自我护理管理。全喉切除术患者的自我护理管理也很重要,避免情绪焦虑和紧张,指导患者积极回忆以往快乐的经历,适当突出“自我”,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综合评价自己,严肃手术后的护理管理,防止因自我放弃带来负面效果。(5)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微信群和QQ群,让患者和家属加入到群中,在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全喉切除术患者护理管理方式方法分享,通过上传照片、浏览网页等方式,增强患者对全喉切除术患者护理管理的认识,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还可以给患者分享其他人员的护理经验,缓解患者心情。

1.3 判定指标

采用自制的"自我护理能力评价量表"对其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满分为100分,分值与延续性护理管理能力呈正比,即分数越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采用ESCA评分[3]评价护理后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分数越高,能力越好。

1.4 满意度判定

采用本院自制喉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参与本次护理研究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进行随访问卷调查,从护理人员素质、服务态度和护理内容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好。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均采用SPSS20.0软件,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s)表示计量数据、t检验,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自我护理能力评价

在护理前,参照组护理前44.21±0.79分,干预组护理前45.32±0.76分;参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评分明显升高,参照组护理后54.82±0.84分,干预组护理后65.22±0.65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ESCA评分对比

在6个月后,干预组取得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也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表1 参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ESCA评分对比(±s)

表1 参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ESCA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自我护理技能 自我责任感 自我概念 健康知识水平干预组 5 34.21±0.79 31.21±0.71 30.25±0.54 35.22±0.65参照组 5 25.32±0.76 18.32±0.74 23.42±0.25 22.82±0.84 t值 —— 8.6.71 9.6.71 7.6.71 10.9649 P—— <0.05 <0.05 <0.05 <0.05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患者出院6个月以后,经调查问卷显示:干预组:4例非常满意、1例满意、0例一般满意、0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参照组: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别为1例、1例、1例、2例,护理满意度仅为60%。由此可知,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耳鼻咽喉科喉癌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当患者一经诊断发现罹患喉癌时,很多都是发展至晚期,需实行喉全切除。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案,通过医院+家庭+患者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4]。

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法,打破了原有的临床护理原则,因为理念的改变,工作不在是落实在患者在护理时提出什么做什么,而在于想患者所想,依据患者的实际要求把事情做到患者想到之前。在医院+家庭+患者三位一体的护理模式下,实施优质护理。这种护理模式并非让护士包办所有,而是通过医院+家庭的双向结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术后康复护理,提高他们生病后的自我照护、康复能力,为他们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得到指导意见。将延续性护理用于全喉切除术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在近距离的观察和沟通中,察觉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效果和心理状态,针对性地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及时处理,能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因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5-6]。

随着优质护理理念深入人心,转变了服务态度和服务理念,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延续性护理模式被不断改进,通过对患者进行语言发音训练,帮助患者更好的采用打手势、写字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便于患者术后发音功能的逐渐康复;利用自我护理管理,改善患者术后情绪,避免情绪焦虑和紧张,使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增强患者手术后的生活信心;还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微信群和QQ群,定期进行全喉切除术患者护理管理,增强患者对全喉切除术患者护理管理的认识。这些都说明延续性护理打破了“对患者的护理只限于住院患者,出院后就终止了护理服务”的传统护理理念[7],让患者在出院后,在回家后出现很多健康问题也能得到医院的及时反馈,满足了出院后的患者的健康照顾需求,住院护理的延伸,患者出院后为患者持续提供恢复期的卫生保健护理,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护理知识,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因病情恶化出现再住院的需求。

在本文中,为分析探讨对全喉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的临床效果选择全喉切除术的10例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5例)和干预组(5例)。参照组实施全喉切除术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加用延续性护理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前,参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评分明显升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参照组,在6个月后,干预组取得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也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调查问卷显示:参照组取得 100%的护理满意度;干预组取得60%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参照组与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干预组取得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喉癌切除术后,对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护理小组的积极努力,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延续性护理受到广大患者的称赞,科室医护人员对开展此类工作也热情满怀。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对全喉切除术后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为广大患者提供方便的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管理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

猜你喜欢
延续性出院满意度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第五回 痊愈出院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