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排刺法联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1-13 11:15郭春晖孙菊光侯进义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筋面神经面瘫

郭春晖,孙菊光,侯进义,石 倩

周围性面瘫又叫面神经炎或Bell’s麻痹[1],是由于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导致的一种面肌瘫痪性疾病。中医学将其纳入“口眼歪斜”等范畴。临床表现为面部呆滞、麻木、松弛;患侧耳后、耳下、面部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伴有流泪、流涎症状[2]。中医认为面瘫多因体质虚弱、后天脾胃受损、运化不利、经筋失濡养,致使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比例也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采用针灸治疗本病,可改善患病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强营养代谢,有效提升神经传导及其兴奋性,能够在肌肉、神经恢复功能上取得满意效果。临床上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多采用“三联法”(营养神经+抗病毒+激素),但往往疗效不尽如人意。传统医学针灸治疗的优势较明显,且效果得到肯定,但治疗时间较长,中后期恢复进度较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容易放弃且失去信心。本文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经筋排刺及透刺,对面瘫患者给予治疗,收到较满意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就诊的6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属于病程的急性期。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伴有严重其他脏器疾病患者;孕产妇;因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面瘫患者。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0~75(40.27±8.45)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32~73(39.27±7.24)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一个疗程的激素治疗;甲钴胺营养神经;抗病毒治疗一个疗程;口服面瘫1号125 ml,2次/d;灸法(阳白、下关、翳风),1次/d,15 min/次。

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治疗。取穴:局部取太阳、地仓、迎香、阳白、翳风、四白、牵正、颊车、丝竹空、攒竹、下关;远端取合谷(健侧);针刺手法平补平泻。1次/d,45 min/次,14 d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采取经筋排刺法联合透刺法治疗:阳白透上星、透头维、透丝竹空、透攒竹,颧髎、太阳透地仓;地仓、颊车之间经筋排刺;普通针取穴:四白、迎香、下关、牵正、健侧合谷;针刺选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针灸针。1次/d,45 min/次,平补平泻。14 d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两组在治疗4个疗程后,依据国际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判治疗效果:痊愈:面部所有功能恢复正常(Ⅰ级);显效:轻度功能异常,细察可观察到轻度面肌无力,伴有轻度的连带运动,运动时额部正常,口角轻度不对称(Ⅱ级);有效:明显的肌无力,面部无严重变形,口角用最大力后,仍有不对称表现(Ⅲ级);无效:经治疗,患者无显著变化,仍有功能异常(Ⅳ~Ⅴ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23/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3]。主要与受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有关。现认为单纯疱疹病毒是导致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4]。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无法完成闭眼、鼓嘴、抬眉等动作。不管是什么因素造成面瘫,患者均可能发生面神经附近组织炎症,引发面部水肿。目前,西医治疗此病主要通过促进局部循环,改善水肿、炎症,营养面部神经的方式,对于轻度患者容易恢复,但Ⅳ级以上的重度患者往往预后较差[5]。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临床上采取针刺治疗面神经炎,但常规针刺治疗此病具有局限性,故可采取多种手段及工具联合辅助治疗[6]。

中医认为导致此病的原因是感染风寒邪气、邪气瘀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面部脉络气血空虚。针刺能够活络舒经、改善循环、缓解麻木。因表情肌分布在手足阳明经上,故穴位选择太阳、颊车、地仓、合谷等,疏通阳明经络以调达祛风。经筋理论认为,足阳明在头面部经循部位与面神经区域基本重合,故本次治疗循7条线排次针灸,以激发经气,促使面神经、肌肉恢复功能。

研究发现,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透刺可改善病况。透刺法,又称透穴刺法、透针法,是指从某一穴位刺入,针锋顺一定方向经过某些组织,推至另一穴位之下,产生针感,增加得气度,从而有效提升针刺效果的治法。此法常应用于诸如头痛、面瘫等。《灵枢官针》曰:“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恢刺者,直刺傍之。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为现今的横针透刺、直针透刺、一针多向性的针法建立了根据。透穴刺法,不仅仅涵盖深刺法一种,同时也包含了浅度透刺法。此两种方法表明,透刺法需要考虑角度及刺针时的深浅问题。深刺法有斜进针和直进针两种,浅刺法多是沿皮肤平行进针。针刺透穴以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进行选穴和操作,有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者(如本经自透、表里互透),有以腧穴的主治作用为基础者(即有类似协同治疗作用的腧穴相互透刺),还有以辨证论治为准则的(与病变脏腑、经脉相关的经穴透刺)。对于此方法而言,针刺时深浅应适度,以可达到满意效果,同时也不会刺伤脏腑为原则。

总之,透刺法通过针刺一穴达到针刺两穴甚至多穴的功效,减轻了患者多次进针的痛苦;且其针感较强,对患者治疗部位的刺激力度较大,有利于患者相关功能的恢复。特别是在肌力改善方面,在经穴行以透刺有加强通经接气,增强针刺强度,使针感易于循经传导,提高疗效,扩大主治范围,沟通经脉间经气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经筋排刺法与透刺法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面瘫患者的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得出,经筋排刺法联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肌电图监测结果亦支持此结论。此外,联合应用效果相比常规针刺用时更短,患者所受痛苦减轻,留下后遗症的几率也大大减少。

综上所述,经筋排刺法联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可加强面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经筋面神经面瘫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股骨头坏死髋周经筋辨证分型规律的临床研究*
大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