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境圈河口岸的朝鲜族文化资源研究

2021-01-13 03:07
民族艺林 2020年4期
关键词:朝鲜族文化

(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

朝鲜族是我国重要的跨国民族之一。目前,朝鲜族聚居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散居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朝鲜族人民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延边精神”[1]的形成与发展便是其内在性格的最好证明。源远流长的朝鲜族文化是朝鲜族人民珍视和传承的重要财富之一。圈河口岸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敬信镇圈河村内,是中国与朝鲜、俄罗斯、日本进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跨境旅游的重要通道。朝鲜族文化特色在圈河口岸不仅体现在周边的几处旅游景点之中,也体现在聚居在圈河村的朝鲜族人家之中。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与书籍可知,目前学界对于边境口岸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边境口岸所蕴含文化资源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为缺乏。对朝鲜族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朝鲜族移民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将视角置于居住在边境的朝鲜族,以及如何传承朝鲜族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以对圈河口岸的实地调研为依据,通过对圈河口岸现存的朝鲜族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试图对如何更好、更合理地传承朝鲜族文化提出建议,以期生活在圈河口岸附近的朝鲜族人民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一、圈河口岸的基本情况

首先,圈河口岸地处土地肥沃、草木茂盛的东北平原腹地[2],位于“中国吉林省东部,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以珲春岭为界、与朝鲜咸镜北道以图们江为界,边境线全长约140 千米”[3]。因此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圈河口岸便一直是远眺近海、俯瞰邻国的边海之地——向南距离日本海约30 千米,向东距离俄罗斯海湾约15 千米,向西距离图们江入海口约35千米。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其位于珲春市敬信镇圈河村内,珲春市是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为满语音译,意为“边远之城”。与圈河口岸相对应建设的邻国口岸为朝鲜元汀口岸,是中国直接进出朝鲜罗先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唯一通道,如此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交运条件使得圈河口岸成为新鲜的生冷海产、常备日用品以及其他货物的良好中转枢纽。“司机可以在一天之内将需要中转的货物运输至距离仅15 公里的日本海外、俄罗斯的包德哥尔邦亚镇陆地以及朝鲜的豆满江市并再次返回珲春市装载货物”[4]。由此可见,圈河口岸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其同时发展边贸和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

图1 中朝圈河口岸及风景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其次,圈河口岸附近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适宜人类居住的气候和富饶肥沃的土地为当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口岸处于东北平原之中地势较为平坦的敬信盆地内,图们江支流圈河在盆地东侧由北向南流,从而带来了清澈的河水,滋养了广袤丰盈的土地资源。圈河是图们江流域内的一条蜿蜒曲折、环绕敬信平原的支流,该河流因河道流经的地形而得名——“因为其流经的河道形状与希腊字母Ω 十分相似,故名圈河”[5]。由于圈河流经的地形是一个近似于圆圈的形状,口岸处于圆圈中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身处夏季的圈河,可以体验到独属中国东北的凉爽气温和人文魅力。良好的自然资源为当地人民的耕作与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主要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同时,潺潺的流水滋养了茂盛的草场,给予了牛羊等牲畜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之中,世居于此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基于以上原因,口岸附近人民的基本生活是安静祥和的。圈河村距离圈河口岸大约1.5 公里,村常住户约180 户,常住人口约500 人,朝鲜族人150 人左右。①圈河村目前面临着中国边境村的共性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相对严重,劳动力相对不足。但通过走访了解,笔者可以感受到村内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在村内,朝鲜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席地而坐、相谈甚欢的场景随处可见。笔者调研时,恰逢朝鲜族的传统时令——入伏,于是遇见了带着酒菜的汉族H 大爷急匆匆地赶去朝鲜族好朋友家中一同庆祝,他告诉笔者,因为自己的孩子们基本都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返乡,所以村里的老人们早已成为了相互陪伴的好友和知己。他们彼此共度朝鲜族与汉族的传统节日。②世居于此的汉族人民无法用朝鲜语表达自如,但在长期的交往中,他们早已掌握日常交流的基本用语,并可以领会朝鲜族人民想要表达的用意,当地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十分和谐的景象。朝鲜族人民民风淳朴,即使遇到了来自远方的陌生游客,也会抱以朴实的微笑。同时,作为中朝边境的边民,他们恪守边民职责,保守国家秘密,在交流的过程中从不向笔者透露任何有关边境与口岸的涉密信息。

二、圈河口岸的朝鲜族文化资源类型

根据相关文献分类可知,文化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探讨的文化资源既包括在圈河口岸附近生活的朝鲜族人民,在其长期生活中传承和创新的文化资源;也包括对当地朝鲜族人民可以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

首先,圈河口岸旅游景点的建设与展出中巧妙融入了丰富的朝鲜族文化资源,体现着斑斓多彩的朝鲜族民俗风情。发展至今,“东北地区边境口岸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不仅带动了边境地区的经贸发展,而且也是开展口岸旅游业的一个天然交通连接体。雄踞在其边境线上的国门、界碑等已经成为开展口岸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旅游点”[6]。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张鼓峰事件纪念馆、东方第一哨、土字碑是圈河口岸的重要景点。而这些旅游景点的建设,无一不参考当地朝鲜族民众的基本生活,从而得以更真实地为游客还原当地的基本概况。“2016 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延龙图文化旅游区成立,并对圈河口岸附近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7]。目前,位于张鼓峰事件纪念馆附近1 公里处的沙丘公园依然处于完善建设的过程中,这个公园主要针对未成年游客开发建设。防川有“东方第一村”的美誉,其位于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处的图们江汇入日本海的地方,主要有望海阁、龙虎阁等景观建筑。龙虎阁极具观赏性,登顶可以领略著名的“一眼望三国”风景,感受属于边海之地的独特魅力。望海阁是一处包含了朝鲜族文化与边疆文化的观赏建筑。其建筑风格也与朝鲜族传统民居的风格十分接近,融入了传统的朝鲜族建居理念。游客在登上望海阁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在3-6 楼展厅分别看到圈河口岸历史沿革、朝鲜族移民历史与民俗文化、为当地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朝鲜族人民及汉族人民、具有朝鲜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丰富多彩的展厅。不难发现,防川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巧妙地融入了朝鲜族传统文化,并且以十分精美的方式呈现在了各类展厅之中。

图2 “一眼望三国”观景台

游客置身于此,首先感受到的是世居于此的朝鲜族人民所传承的宝贵文化,其次体验到的是来自边陲之地的一份祥和与宁静。在与望海阁工作人员交流后得知,场馆内的大多数布置均参考了世居于此的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并挨家挨户地询问了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其中,在朝鲜族历史场馆建设初期,工作人员集中对当地的朝鲜族居民进行了采访,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家庭情况和祖辈故事,后而进行整理并制作展板集中展出。③因此,望海阁现有的展出内容不仅体现出了朝鲜族的民俗文化,更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缩影,这对游客更好地了解边境与朝鲜族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次,圈河口岸蕴含着丰富且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当地人民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漫长的岁月中,圈河口岸见证了当地的兴衰更迭与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其中,土字碑的确立在中国的国界勘定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划定了中俄的国界范围,更保障了当地人民的合法身份权益。“土字碑高1.44米,宽0.5 米,厚0.22 米,为花岗岩质,中国一侧竖向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左竖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俄罗斯一侧刻有用俄文书写的‘T 防川’字样,牌体完整,字迹清晰”[8]。1861 年,爱国官员吴大勘察图们江流域,到达图们江下游时,他对中俄的边境划分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抗议和质疑,并随即上报清政府。清政府十分重视,即刻与沙俄展开谈判,在吴大的据理力争下,土字碑屹然竖立。[9]1960 年,中国政府为保护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疆域标志不被江水冲毁而专门修筑了江岸护堤。现在,土字碑既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对于当时被称为朝鲜人的朝鲜移民而言,土字碑的确立不仅确认了其中国公民的身份,而且保障了他们作为中国公民的基本权益。长居于此且安分守己的朝鲜人不必再因为边界的纷争与流亡的身份而日夜胆战心惊,清政府主张“凡越垦韩民,发易服者,许其领我地照,纳我租税,一律认为入籍。否则,驱遣回国,不准私垦”[10]。因此,愿意留居的朝鲜人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田地、建筑房屋、从事农垦、缴纳田税。他们既促进了长久以来被封禁的东北土地开发,又维护了东北边疆的基本安全。

除此之外,张鼓峰战役也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如今,在张鼓峰纪念馆门口树立着一块正反面分别使用中文与韩文刻有“开边通海”四个大字的石碑,这体现了张鼓峰位于边疆战略要地的地理位置。张鼓峰位于防川村东北方向的中俄边界线上,是军事传统意义上十分有利于眺望邻国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俄、朝三国接壤地区的制高点。1938 年7 月,日本帝国主义首先蓄意挑起张鼓峰战役,苏联随即派兵应战。该战役历时13 天,战争中,日苏双方伤亡约6000 人,日本战败,最终以日苏在莫斯科缔结张鼓峰停战协定宣告结束。这场战役对于苏联的影响较大,苏俄对于东北实际的控制面积推进至图们江岸处。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也不得已作出了让步,仅仅保留一条狭窄的江畔通道,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活动在珲春的朝鲜人社会团体就此事展开了激烈的抗争。这些朝鲜人社会团体大多是在20 世纪初期朝鲜彻底沦为日本殖民地后,遭到捕杀的朝鲜爱国人士流入中国东北境内后建立的。他们积极与当地人民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压。许多仁人志士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以维护家园的和平,共同的抗战历史使得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更加深厚,抗战精神也得以世代流传。

圈河口岸承载着边民们厚重的历史记忆,不论是朝鲜族人民还是汉族人民,他们都曾为家园的和平、生活的稳定做出过努力。这份记忆于边民们的父辈而言是沉重且深刻的,因为经历过苦难,他们才会格外珍视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于朝鲜族人民的父辈们而言,在当时面临世道政治的压迫、自然灾害的肆虐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压这三重压迫下,他们与当地人民融洽相处,并遵从清政府颁布的法令自觉成了合法的中国公民。如今,生活在圈河口岸附近的绝大多数朝鲜族人民都很好地传承了父辈们爱好和平、团结包容的精神。这是“延边精神”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小小缩影之一。

最后,圈河口岸及其附近的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由文化资源向经济收入的转化。除了上文中所述的旅游景点中融入的朝鲜族文化之外,圈河口岸附近的部分朝鲜族人民自主投资,将自己家的院子改造成了具有朝鲜族特色的农家乐。他们会散养一些家禽以作为餐食提供,其中养鸡和牛的家庭占据多数。来到这里的大多数游客以体验朝鲜族民俗风情为首要目的。目前,圈河口岸附近共有朝鲜族民俗农家乐两户。与其中一户户主K 大爷的访谈得知,他家这两年的生意相对一般,受口岸现状影响,客流量有淡季和旺季之分,6-10月为旺季,其余月份人烟稀少,收入水平基本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论及原因,大爷认为与圈河口岸近年来的过货量相对较小有关。在大爷精心经营的农家乐里,游客们可以盘腿围坐在炕桌上,品尝具有朝鲜族特色的米酒、米肠、参鸡汤、石锅拌饭、烤肉等美食。大爷对我们说,以前他的大女儿还会在旅游旺季时为游客们带来朝鲜族传统舞蹈表演,但是近几年游客数量急剧下降,他的大女儿也只好选择外出务工。④

在体验K 大爷经营的民宿过程中,笔者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诚挚的热爱和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自豪感。但是他也表示,就口岸的发展现状而言,只是依靠个人力量将这家民宿经营下去,前路困难重重。K 大爷的案例只是口岸附近人家生计困境的一个小小缩影,经营好民宿不仅关乎K 大爷一家的生计,而且关乎朝鲜族精美精致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如何传承。更为重要的是,中朝边境圈河口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广大游客,其中不仅包括国内的游客,更有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的游客,如果更多力量可以投身于推动圈河口岸附近的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发展之中,那么不仅可以加深更多游客对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民而言,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乎他们的基本生计问题,更关乎边境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当地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予以重视。

三、圈河口岸朝鲜族文化资源的特点

首先,圈河口岸附近的朝鲜族文化资源被较好地运用到了景点及其他建筑之中。防川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便很好地融入了朝鲜族民俗文化,如望海阁的建设选用了十分典型的朝鲜族建材——木材和稻草。“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聚居地自然物产较为丰富,尤其是茂密的森林植被给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因此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大量使用木材,稻草材料特点为保温、防水、轻柔、坚韧且长期保存不易腐烂,适合用作屋面材料”[11]。身处夏季的望海阁,即使室外烈日炎炎,室内也可以感受到阵阵凉爽。这样的建筑理念与规划设计不仅贴近当地朝鲜族人民的基本生活原貌,而且还可以为游客带来舒适的旅行体验。游客们身处圈河口岸附近的村落时,也可以看到分布错落有致的传统朝鲜族建筑民居——大多为“丁”字结构或“田”字结构,房屋主体由木材建成,房顶大多呈砖红色,在门厅处有小高台,供住户换鞋使用。房屋内部中央有一个火炕,四周被榻榻米环抱,朝鲜族人家的日常便是围坐在火炕旁吃饭和聊天,在榻榻米上休息。通观口岸附近的建筑,均巧妙地融入了朝鲜族民居的传统建筑理念,并没有因为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失去其独特的韵味。

其次,当地人民对于朝鲜族文化具有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应用意识。这个特点体现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用语之中,在圈河口岸附近的村落,朝鲜族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大多使用朝鲜语进行交流,而汉族人民也可以理解日常朝鲜语的大意,从而实现无基本交流障碍的沟通效果。由此可见,语言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融合与发展。朝鲜族人民十分珍视自身文化中的精粹,如“乐于助人”“勤劳”“质朴”“大方”“好学”[12]等优良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歌善舞,生活之中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并愿意将快乐传递给他人,极具感染力。朝鲜族人民愿意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分享给游客,不仅为了谋生,而且也为让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了解属于他们的文化以及边境的生活,让更多的人对中国东北边境平静安宁的生活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愿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实现自身文化与当地风土人情更好地融合,而不是一味地故步自封,固守其文化之中的糟粕。因而在圈河口岸及其附近的村落里,朝鲜族与汉族文化交融的和谐景象随处可见,这是构建和谐边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最后,就目前来看,当地朝鲜族的文化资源尚未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与限制,目前圈河口岸的运营主要依靠旅游业支撑。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当地尚未将朝鲜族文化资源合理利用至最大化程度,也正因如此,当地居民也并没有依托朝鲜族文化资源实现创收。这首先体现在口岸附近的部分景点目前仍然处于建设之中或需要修缮;其次体现在口岸附近依托朝鲜族文化资源创办民俗风情旅游的住家户较少;最后体现在文化产品附加值的经济效益较低等三个方面。

四、结语

基于以上陈述与分析,笔者试图提出以下建议,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当地朝鲜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需要更多力量的投入。从村政府到当地文化与旅游相关部门均需加大重视与扶持力度。从口岸附近村落现存的朝鲜族农家乐情况来看,基本属于自给自足、自力更生的维持温饱经营模式,稍有风险,则会面临顷刻倒闭。对于这类有创业精神、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居民,相关部门应适当给予帮助,如开设创业培训课、提供创业贷款或补助以及相关政策等,均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力的回流,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和谐边疆的建设。

其次,当地朝鲜族人民也应继续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实现自身文化与主流文化更好地融合与发展。并且在实现文化资源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继续传承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避免当地珍贵的朝鲜族文化资源被一次性“文化贩卖”,游客不走回头路的“一次性”消费情况发生。在圈河口岸附近的旅游文化资源尚未完全被商业化的情况下,思考如何让更多山高路远跋涉而来的游客记住圈河、记住朝鲜族文化、记住东北边境,是当地文化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转化之中的重要环节。

最后,口岸附近景区的配套建设需要加以完善。由于圈河口岸远离市中心,游客到达口岸大多选择包车这一方式,然后再乘坐景区内统一的观光巴士或继续包车进行参观。景区门口时常出现车辆随意停放,私家车司机跟随步行游客、鼓动其包车的情况。在土字碑参观时,笔者注意到周围并没有工作人员进行引导与疏散,从而造成了游客蜂拥拍照、隔着防护栏触摸土字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势必不利于历史文物的保护,需要即刻制止。目前,防川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相对完善,可在龙虎阁与望江阁参观时,笔者注意到周围并无工作人员进行引导或基本讲解,部分游客擅自触摸动植物标本、闯入未建设区域,这需要景区投入更多人力进行维护。

综上所述,中朝边境圈河口岸较好地呈现了中国东北边疆平静祥和的风貌,也让置身于此的人感受它的文化气息。相信在未来进一步的开发中,口岸可以呈现出更加完整的朝鲜族文化风貌,口岸附近的人民也可以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李卓2019 年7 月13 日调研,出于边境保密相关规定,笔者已对文中原始数据进行了虚化处理。

②材料来源于H 大爷,2019 年7 月22 日上午10:30 李卓于圈河村内进行访谈。

③材料来源于馆内工作人员,2019 年7 月14日上午11:20 李卓于望海阁内进行访谈。

④材料来源于K 大爷,2019 年7 月22 日上午11:20 李卓于圈河村内进行访谈。

猜你喜欢
朝鲜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KORE A TOWN
谁远谁近?
他有颗金子般的心:记朝鲜族“老关工”金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