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区风电场工程35 kⅤ集电线路运行期出现的问题及处理策略

2021-01-14 21:33邢丁丹沈家正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护套绝缘电缆

邢丁丹 沈家正

1 工程概况

本风电场工程总装机容量为40 MW,装设20台单机容量为2 MW的风力发电机组;工程所在地位于西南某省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场区范围内最高高程1 200 m,最低高程370 m,山势陡峻,沟谷纵横;风机均布置在山顶高处,通过场内35 kV集电线路汇流至升压站,包含架空线路10.85 km以及地埋电缆线路20.96 km。

本工程于2014年11月开工,主体工程建设工期历时1年,2015年12月风力发电机组全部并网投运。2016年9月,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函报多次出现线路设备故障,影响风电场发电效益;中水北方勘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设计单位,积极配合业主方探究故障原因,迅速确定技改方案,排除故障隐患,提升工程运行稳定性。下文简要介绍故障情况、原因分析和提升改造方案措施。

2 架空线路雷击跳闸故障的处理

2.1 现象描述

35 kV架空集电线路投运约9个月,运管单位反馈线路因雷击跳闸共计7次,均为过流Ⅰ段零序Ⅱ段保护动作跳闸。架空线路为风机汇流主干线路,多次雷击跳闸导致风机批量停机,影响风电场发电效益。

2.2 故障原因分析

工程所在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4月份进入雨季,雨季雷雨天气非常频繁,年平均雷暴日为116 d。因此在架空线路工程路径选择和勘察设计阶段,考虑雷电过电压对线路运行造成的影响,采取了多种技术措施:(1)架空线路作为汇流主通道,路径多位于山腰和低矮山谷处,避开山顶高处和山体的明显凸起,以减小线路遭遇雷击的概率;(2)线路全线架设地线,采用OPGW架空光纤复合地线,地线对杆塔外侧边导线的保护角取25°;(3)在架空线路首末两端和线路中段引下电缆处,均逐相装设复合外套氧化锌避雷器,以保护电力电缆、风机箱变和升压站内电气设备;(4)线路全线采用铁塔架设且逐基接地,采用镀锌扁钢带将每基铁塔接地网串联,保证线路铁塔处工频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5Ω。

线路雷击跳闸故障发生后,使用绝缘摇表测量导线相对地绝缘数值正常,线路重合闸后均一次性送电成功,说明雷击没有对绝缘子造成电气和结构损伤。通过线路跳闸现象描述,结合线路设计和实施阶段的防雷措施分析,基本排除雷电直击铁塔顶部或是越过避雷线绕击相线的情况,推断为线路附近空中或地面发生雷击,对线路产生了感应过电压,造成开关站内保护动作跳闸。

雷雨季节空中出现雷云,雷云中带有电荷,对地面及附近的导电物体产生静电感应,出现异种电荷。当雷云之间或对地面发生放电现象时,造成内部电荷快速流动,电力线路上的感应电荷也在瞬间发生流动产生感应雷电波。感应过电压的入侵波幅值最高可达500~600 kV,如果对感应雷防范措施不到位,对35 kV及以下的电力线路及站内设备造成很大的威胁。因为本工程架空线路防雷保护措施配备较为齐全,仅造成线路保护设备动作跳闸故障,未对电气设备造成闪络击穿甚至直接烧毁等严重后果。

2.3 处理措施

为提升架空线路运行稳定性,工程运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和勘察设计单位等各方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在线路的部分档距间加装避雷器作为防雷设施。

经过设计单位对线路路径走向和地形、高程等因素综合分析,重点考虑对于大档距跨越段、垭口及陡峭山坡等特殊地形位置的铁塔,加装线路用复合绝缘外套氧化锌避雷器。单回路铁塔安装在A、C边相,同塔双回路铁塔安装在双侧A、B相。避雷器通过螺栓紧固抱箍安装在铁塔横担上,并联于带电导线;配套绝缘子支撑放电间隙,并要求配置动作计数器及在线监测装置,便于运行人员随时掌握避雷器动作次数及内部元器件损耗程度,进一步确保正常发挥防雷作用。

3 高压电缆终端放电及噪音的处理

3.1 现象描述

受35 kV高压电力电缆运输条件限制,根据电缆截面粗细不同,每个电缆卷轴能够装载的电缆长度为700~1 100 m。当地埋电缆线路路径长度超过单根电缆长度时,需要在相邻两段电缆接头处设置电缆分接箱。本工程分接箱采用专业生产厂家定型产品,箱内设置预制热缩式电缆终端,螺接在三相铜排母线上;箱体内部按照规范要求保证带电导体相间和相对地绝缘距离,箱体外部防护等级满足户外布置安装要求。

运管单位反馈,部分35 kV电缆终端带电投运后出现放电现象,绝缘伞裙表面出现白色细小粉末,绝缘护套表面出现爬电痕迹;在箱体外可明显听到电缆终端和铜排母线中电流通过产生较大噪音。个别电缆终端运行过程中温度偏高,绝缘护套发生局部熔化,表面破裂。多种不良运行状态对人身和设备安全产生隐患,有必要立即整改消除风险。

3.2 故障原因分析

(1)本工程电缆分接箱内采用预制热缩式35 kV电缆终端,电缆线路施工时间段正处于当地雨季,山区环境湿度过大。在安装过程中,热缩附件需采用煤气喷枪烘烤的方式使套管收缩固定在电缆芯线上。分析认为电缆终端安装时采用的常规烘烤紧缩工艺,没有充分考虑潮湿气候条件下的特殊要求,导致材料之间的接触表面未能达到完全烘干,少量水蒸气和杂质被密封在护套和电缆之间的微小缝隙中,降低了材料的绝缘效果。导致电缆终端在带电运行过程中受电场作用产生表面电晕放电现象,将潮湿空气中的微小液滴气化,杂质残留在绝缘护套表面产生白色粉末。

通过对出现典型故障现象的电缆终端进行拆解发现,爬电痕迹仅存在于护套表面,内部各层绝缘材料之间的接触面状态良好,主绝缘层未发现破坏和损伤。噪音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导体表面存在小颗粒杂质,在高压电场作用下产生高频震动;电缆接线端与母排之间的连接螺栓紧固不实,带电运行时也会产生一定震动。

(2)分接箱内同时并列布置多组电缆终端,带电部件之间预留了足够的绝缘距离。但是电缆终端的外绝缘伞裙在不同相之间互有搭接,导致了相间爬电现象,潮湿气候条件下长期运行,存在将绝缘护套完全击穿发生相间短路,造成扩大故障范围的风险。虽然分接箱外壳防护等级达到IP65,防水防尘标准完全达到户外布置的要求,但是箱体内没有设置加热除湿装置,对于潮湿空气的防范性能不佳。电缆分接箱常年在野外环境下带电运行,运维人员需要频繁检查箱体内外部运行情况,必要时需要停电检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巡检工作量,造成人工和时间成本的浪费。

3.3 处理措施

(1)将电缆分接箱内的热缩式电缆终端更换为冷缩式电缆终端。该产品是国内引进美国3M公司制造工艺研发和改进的新型产品,在无尘干燥的工厂车间内预制绝缘护套,并预留用于紧缩安装使用的螺旋衬管,安装时仅需牵拉位于螺旋衬管末端的紧缩拉条,即可将绝缘护套及接线端子一同紧固在电缆芯线末端。安装操作简便快捷,将受安装环境和操作工艺精度等因素影响最大的加热烘烤工序,在工厂内理想环境下完成,大大降低了现场施工安装难度,简化安装流程,减少了因操作不当造成的后期运行隐患。近些年来,随着材料成本控制和技术演变,冷缩式电缆终端的采购价格也逐渐平价化,大量应用于电力线路、电网开关站及用户侧变电站等场合,是一种性能优良、造价合理、操作简化的新型替代方案。

(2)在电缆分接箱内不同相电缆终端的外绝缘伞裙之间加装绝缘隔板。绝缘隔板采用环氧树脂与玻璃纤维布浸透加压后烘干固化成型,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剪裁尺寸,用于隔离带电部件并可以直接接触;35 kV电压等级的绝缘隔板厚度为6 mm。加装绝缘隔板后,能够避免相邻绝缘伞裙之间的搭接状态,在不同相间进行有效的绝缘隔离,消除相间爬电现象。不需要对箱体尺寸进行大规模改造,同时也提高了运行人员检修和巡查时的人身安全保障。

4 改造效果

在针对上述故障和不良运行工况进行专项整改之后,我公司持续跟进关注了本工程35 kV集电线路的改造效果和后期运行状态,一年之后对工程运管单位进行了回访和调研。改造后架空线路的雷击跳闸次数明显减少,运行保障率得到有效提升;截至2017年底,仅发生升压内线路保护设备动作1次,造成线路短时停电,当时大部分风机处于停机状态,跳闸故障未对工程发电量造成明显影响。通过对地埋电缆线路的多次巡检,运行人员反馈电缆分接箱安全隐患已基本排除,运行状态基本达到预期改造效果。箱体外部密封良好,运行噪音明显减小;电缆终端均未再次出现相间爬电、过度发热或绝缘加速老化现象。

5 结语

通过对上述工程运行期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剖析和处理实例,总结出以下经验和设计思路:

(1)对于特殊气候条件地区,电力线路的设计标准不能局限于满足规程规范要求,需要提前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已建线路运行情况,对于当地高发的故障原因要引起充分重视,有针对性地适当提高设计和施工标准。

(2)要积极采纳和推广新型材料、先进工艺,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步伐;在合理控制采购和施工成本的前提下,将容易产生偏差的工序化繁为简,减少因环境条件影响和安装工艺不达标造成的运行期故障隐患。

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是始终贯穿工程运行期间的效益保障,也是直观考量设计和施工水平的基本标准。希望本文介绍的故障处理方案和设计思路,能够给电力行业从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猜你喜欢
护套绝缘电缆
一种汽车线束用新型橡胶护套
一种按压闭锁内三角式接头的接地线绝缘杆的研究
碳纤维护套高强度利用率转子结构优化分析
海中“透视眼”快速定位海底电缆故障
浅析民用建筑电气防火设计中电缆的应用
10kV高压电机绝缘结构减薄研究
半轴护套漏油的故障分析与总结
海底电缆——将世界连接起来
户外通信线缆防蚁护套的比较研究
西安问题电缆有太多“?”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