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作用探讨

2021-01-15 22:39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大学生

孙 烨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

“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一论述阐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道路、新举措。通过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针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劳动观念淡薄、意识淡化等问题,提出了构建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旨在为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途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及多样性。

1 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1 彰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演化成自然人,进而成为社会人的进程中,劳动发挥决定性作用[2]。从其论述中可知是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供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劳动思想的历史借鉴和时代价值[3]。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正意义,明白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从而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彰显。

1.2 突出立德树人新内涵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所谓为学先做人,对于大学教育,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因素及组成部分,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通过参加劳动活动进行实践锻炼,磨炼意志,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价值观,帮助学生领会立德树人的新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1.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大学不只是增长知识、丰富学识、科学研究的场所,同样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进行全面发展的有利平台。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到一线体验劳动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增加社会经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劳动者,既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动手能力,具备专业技能,掌握丰富的社会经验。社会经验的获取往往是在志愿服务、基层岗位、企事业单位等实践工作中不断锻炼、不断沉淀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劳动锻炼,体会劳动过程中的乐趣和意义,才能获得自身感知,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 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随之改变。很多机械化、重复化的工作被智能化机器所代替,虽然解放了人类劳动力,但同样也衍生出享乐主义、劳动观念与意识淡薄等问题。高校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或者弱化劳动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的现象,很多大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懒惰、拖延等问题。大学生目前正处在价值观念的塑造期,容易被网上的不良言论影响,进而产生崇尚安逸、过于追求财富的错误想法。当前高校以“00”后学生为主,这一代的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多数孩子是独生子,生活条件较为优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我意识强、不善协作、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欠缺等问题。此外,攀比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容易导致大学生养成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观念,进而产生铺张浪费的错误想法。这些问题的产生深刻反映出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弱化,高校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淡薄。因此,应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断夯实大学中的劳动教育工作,摆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3 构建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问题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劳动育人体系,不断探索劳动育人的新道路、新方法,不断挖掘劳动育人的新形式、新格局,突出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育人成效,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意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加强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间的协调与融合。

3.1 注重分类引导,提高劳动育人与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分层、分类开展劳动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因材施教、因类施策推动劳动育人工作。针对低年级大学生,推进入学适应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劳动的价值观念、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融入到开学第一课中,引导学生在大学初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为抓手,积极构建志愿服务团队,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学生宿舍为主阵地,开展劳动示范工程,以打扫文明宿舍为着力点,将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在班会或活动中体会劳动与个人价值的联系,让学生做到理论认同、行动自觉,努力成为劳动教育的践行者,劳动教育的传播者,劳动教育的示范者,引导广大学生扎实学习,扎根基层劳动,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高年级,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成劳动成果,将专业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以工科学生为例,结合课程设计、金工实习、毕业设计、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形式,多措并举开展劳动教育内容。以社会实践为抓手,鼓励高年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支教、企业实习等活动,亲身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将劳动活动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科研思维应用到劳动中,从劳动内容中寻找科研思路,进而反推学生科研进步。推动劳动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通过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端正就业动机,明确就业方向,促进学生自主择业和就业,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劳动去收获财富,真正做到劳有所得,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追求。

3.2 做好科学规划,提高劳动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打造“劳动+X”的育人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重点任务,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狠抓落实,精准设定目标、精心设计方案、精细组织形式,建章立制,出台细致具体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确保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中抓实抓牢,提高劳动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生共同劳动的思想意识和文明修养,完善劳动教育制度,建立师生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师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全体师生理论认同、行动支持,营造劳动育人的良好氛围。建立劳动育人共享平台,创建劳动文化育人基地,打造高校劳动文化品牌,以生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劳动文化产品工作室,设计一系列劳动育人的文化产品,包括实体产品、音频、视频等,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渠道,积极传播劳动文化、弘扬劳动精神,将校园劳动典型故事讲给全体师生,通过各种方式大力表彰和宣传学校劳动模范,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3 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劳动育人与思政教育的多样性

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内容。针对疫情防控的特殊性,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方式。线上主要借助信息技术,深入挖掘各高校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举办线上报告会、交流会,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加强各地高校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配合,相互分享劳动教育经验,宣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线下则结合学校实际,多渠道开展劳动教育内容:一是与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开展劳动活动,依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社会,在体验劳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做实验、实习和实训等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并渗透其中,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三是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平台,利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水平。四是依靠劳动月、劳动周、劳动日等关键时间节点组织相关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的意义,开展与劳动主题相关的征文、演讲、朗诵、劳动技能竞赛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多样性。

4 结语

劳动教育不仅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同样是高等院校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着力点,辅导员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人,身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要严守育人初心、牢记教育使命,要在自己所带学生群体中积极弘扬劳动教育的必然性、重要性、紧迫性,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鼓励学生扎根基层、勤于锻炼,为我国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