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思想在小说《伊浓》中的体现

2021-01-16 04:36
关键词:凯丽苏珊凯特

田 燕

(青岛理工大学 琴岛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6)

小说《伊浓》是2010年普利策奖获得者保罗·哈丁的文学作品,以第一人称形式讲述了查理·克罗斯比在失去女儿凯特后的人生经历,整部作品充满了哀伤、愁思和怀念,浓浓的父爱之情跃然纸上。与保罗·哈丁的处女作《修补匠》一样,《伊浓》还描述了新英格兰地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人际关系,充分体现了保罗·哈丁的超验主义思想。

保罗·哈丁深受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也受到儒家思想等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其文学作品中渗透了“仁”“礼”“信”等中国儒家思想。本文试图以中国儒家思想的视角解读小说《伊浓》,并阐释其在美学和伦理方面的意义。

一、“仁爱”思想

中国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之多,并且在不同场景和不同问题中有着不同的底蕴和内涵,其基本涵义为“爱人”,即爱亲人、爱众人和爱天地万物。《孝经·圣治章》中记载:“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论语·学而》中记载:“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42因此,中国儒家思想认为爱人,首先是爱自己的血缘亲人,然后是爱众人和天地万物。

小说《伊浓》深刻反映了“仁爱”的中国儒家思想。小说叙述者查理·克罗斯比对女儿凯特、妻子苏珊、祖父乔治·克罗斯比等亲人倍加爱护;在女儿凯特因车祸身亡后,查理痛心不已、身心俱疲,但依然对邻居曼尼、凯丽·路易斯等众人充满了爱怜;同时查理对伊浓地区的自然景色及鸟虫花草也充满了浓厚的欣赏与爱恋。

(一)爱亲人

《伊浓》以父亲查理对女儿凯特的回忆为主线,讲述了查理因车祸失去女儿后的人生经历,整部小说充满了父亲对女儿浓浓的舐犊之情。作为父亲,查理深深地爱着女儿凯特,称她为“我们唯一的、珍爱的女儿”[3]29。凯特是查理和妻子苏珊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孩子,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感情的纽带。查理对凯特的关爱无微不至,陪伴她一起做许多事情,如一起喂鸟、一起骑自行车、一起种天竺葵花、一起玩克里贝奇牌戏,父女二人在一起时充满了快乐和幸福。在凯特做网球教练时,查理每周都要抽空去探望几次,给她带去早餐并欣赏女儿认真教孩子们网球的身影。查理尽力地满足凯特的每一个要求,努力让她的童年过得快乐。“凯特四岁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让她拥有一辆好的、结实的、保养良好的新车,在她少女时代的每个阶段陪伴她。”[3]78查理耐心地鼓励女儿自己选择喜欢的自行车,并与她一起进行骑行比赛,父女二人其乐融融。

女儿去世后,查理伤心欲绝,精神近乎崩溃。“我内心的一切都失败了。有个东西在我的肚子里啪的一声响了起来,我大叫起来,把拳头砸在楼梯平台的墙上。”[3]16他经常梦到凯特,有时会梦到三个凯特,希望在路上看到的女孩也是凯特,对凯特的生前进行了各种追忆,身体和内心饱受折磨,体重暴瘦了五十磅。查理无声的哭泣和内心的绝望无不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款款深情与浓烈之爱。

小说中查理对妻子苏珊的描述并不多,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妻子的疼爱与珍惜。“毕竟,我们确实对彼此有一种真正的爱,或者我对苏珊有一种真正的爱,而她对我也有很深的爱。”[3]29查理和凯特在骑行比赛后,凯特非常劳累,苏珊开车来接他们,看到妻子后,查理非常满足,内心充满了喜悦,“我心想,我们拥有彼此。”[3]81查理吻了苏珊的脸颊并调皮地说:“我对您永远心怀感激和忠诚,因为您救了我们,夫人。”[3]81而苏珊听到后眼睛俏皮地转了转回答说:“不用客气,大人。我们去喝杯冰沙吧。”[3]81夫妻间的嬉笑与深情在这简短的对话中充分体现。失去女儿后,查理担心苏珊过度伤心,就让她搬去与她父母同住,而查理独自一人守着到处都是凯特身影的房子,默默地承担着丧女之痛。

中国儒家思想强调“慎终追远”,即对先辈的追悼与纪念。《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57小说《伊浓》也穿插了查理对祖父乔治·克罗斯比的怀念和追悼,对祖父的追念高达十五次之多。查理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他是母亲与一位不知名的男子发生一夜情后而生的孩子。祖父乔治非常疼爱查理,查理对祖父也心怀尊重与爱戴。查理第一次空手喂山雀就是和祖父一起的,他与祖父之间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查理还保存了祖父留下的许多东西,如破旧的旅行车、钓鱼竿、工具箱、钟表等。尽管这些东西都已经破旧不堪,但查理仍然不舍得丢弃,它们成了他与祖父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如那辆旅行车已经很破旧了,但查理说:“那是我祖父去世前买的最后一辆旅行车。它已经生锈、破旧了,但我对它怀有极大的忠诚,一种毫不掩饰的感情,因为在我成为丈夫和父亲之前,我曾和祖父母坐着它在周围兜风。”[3]101查理保存着这些东西,睹物思人,如影随形,这是查理对祖父的凭吊,也是对祖父深深的怀念与祭奠。

(二)爱众人

查理不仅爱自己的亲人,而且对邻居、对他人也充满了关爱。他关心着邻居希尔夫人、邻家孩子莎拉、凯丽·路易斯和曼尼等。凯丽·路易斯是凯特最好的朋友,也是凯特出车祸时与她一块骑自行车玩耍的人。查理虽然经受着沉重的丧女之痛,但在凯特的葬礼上仍然关心着凯丽的精神状况,体谅她难过的心情。凯丽亲眼目睹了凯特葬身车祸现场的情形,查理认为这对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噩梦,凯丽的悲痛与恐惧远远超过了他自己,因此,查理对凯丽充满了爱怜和同情。

曼尼是一位印度人,经营着一家小商店。查理与他只见过一次面,但在与曼尼的交谈中,查理知晓了曼尼的家庭状况:他有两个孩子,都跟着妻子远在印度。曼尼已经有三年没见过孩子了,他打算在攒足钱后就把他们接来。“我知道那个人的处境很糟糕。我突然觉得很糟糕,因为我试图用一些关于他孩子的愉快的闲聊来赢得他的好感,而相反却提出了一个令人痛苦的情况。”[3]141查理听后非常难过,也非常同情曼尼,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中国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有恻隐之心,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4]84在飓风过后,查理还专门来到商店,试图帮助曼尼修理窗户或拖一下被洪水淹没的地板等。他对曼尼心怀怜悯与同情,希望能给予温暖与帮助。

(三)爱天地万物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还包括对自然界万物的热爱,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诚如董仲舒所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5]

保罗·哈丁对大自然中的万物充满了热爱,在小说《伊浓》中对新英格兰地区美丽的自然景物也进行了很多描述。“圣所里的马利筋已经开始变黄,金杖也变成了银色。绿草的边缘快要干了。……微风吹拂着天气,在草地上旋转,把蜻蜓从高高的草丛上掀了下来。大黄蜂在凋谢的野花上工作。”[3]4查理经常到森林中散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聆听各种鸟儿的叫声,他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也许十二或十三,我最希望的就是到外面的某个地方,到森林或蹲在高高的草丛中……”[3]88在女儿去世之后,查理也经常去林中漫步,美丽的自然景色能够暂时慰藉他的丧女之痛。在他卖掉自己的房子,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时,查理也经常坐在椅子上,欣赏着大自然中各个季节的光线与色彩。

查理小时候就经常跟随祖父乔治·克罗斯比到森林中给山雀等小鸟喂食,鸟儿们非常温顺,经常从人们手中吃食。鸟类对人类毫无畏惧之感,反而很亲近,人与自然构成非常和谐的画面。由于深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凯特从小就与大自然中的花草鸟虫非常亲近,小时候的房间里就有各种花草与动物的装饰,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如菊苣、鱼尾菊、虎百合等。她还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装饰布娃娃:“戴着一顶太阳帽,胳膊上挎着一篮子的花,脚的旁边还有一只小兔子。”[3]18凯特不仅喜欢花草,还喜欢各种动物和鸟。凯特七岁时跟随查理第一次到森林中喂鸟,看到鸟儿们在她手中吃食时,她兴奋地手足舞蹈,无比欢喜。后来只要她在户外吃饭,她就会把食物与小鸟们分享,有一次她上完网球课后坐在户外的凳子上吃早餐,“她喝着果汁,从松饼上捏下小块,自己吃了一些,并把一些扔在我们面前的地面上,留给麻雀们吃”[3]171。

人与自然不但和谐相处,真正达到“天人合一”,而且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也是和谐共处,生活井然有序。凯特与查理第一次喂鸟时,保罗·哈丁对两种鸟类之间的和平共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两只五子雀在附近一棵枯松的树干上爬上爬下,叼着果子,耐心地等待着山雀。……当山雀终于吃完了他们想要的所有东西时,五子雀落了下来,衔走了一些种子。”[3]36在飓风的袭击之后,与人类进行灾后重建一样,鸟儿们也重新搭窝垒巢,“麻雀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叫着,寻找食物、草和树枝来修补它们的巢穴”[3]208。鸟虫花草等生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人类应该珍爱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

二、“礼”思想

中国儒家思想注重“克己复礼”,“礼”思想是儒家伦理的具体内容之一,它是指稳定社会秩序、克己修心的行为规范。《论语·颜渊》中指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91以“礼”约束人们的行为,能够促使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小说《伊浓》在描述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时也充分体现出“礼”的思想。邻居和朋友们对查理以礼相待,查理还之以礼,对各位邻居也非常友善,包括对希尔夫人、弗兰克以及曼尼。查理与曼尼第一次见面握手时,查理还回忆了祖父乔治教他如何与人握手:“不要懦弱,不要试图折断别人的手,尤其是女人的手。但是要坚定,外向,自信。这会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3]141在查理失去女儿凯特后,邻居非常体谅他的心情,默默地关心着他。凯特最好的朋友凯丽的母亲海伦,她专门开车去查理家看望他、安慰他,并许诺尽可能地给予他帮助。

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礼”讲求忠恕之道,查理及其邻居也践行了这一思想。查理因为手痛难忍被迫去偷邻居华莱士先生的止痛药,他非常清楚偷盗是非常羞耻的。孟子曾言:“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4]67查理知耻明辱,内心也进行过思想斗争,但最终疼痛战胜了理智。偷药后他也很悔恨,但又很无奈:“我把自己比作一个贫穷的、病入膏肓的孤儿,以最纯粹的真诚和慈悲对待自己,直到我失去知觉,从沙发上摔了下来。”[3]163正如朱熹所言:“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6]人只有有了羞耻之心,才会对不义的行为感到羞耻。查理也是个懂得明耻有方的人,他非常悔恨自己的行为,但邻居没有揭发他,而是选择原谅他并报之以德。查理甚为感动,决定改过自新,也慢慢地从丧女之痛中逐渐振作起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信”思想

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信”,《论语·学而》中记载:“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41《论语·为政》中,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78做人要讲诚信,即信守承诺,讲求信用。

小说《伊浓》也体现了“信”思想,查理与邻居之间,与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希尔夫人非常清楚是查理夜闯家门去偷药,但她依然相信查理的人品,相信查理有自己的苦衷与无奈,并许诺查理绝不会向警察告发他。希尔夫人讲求诚信,查理深感羞耻,决定改过自新。查理夜晚在墓地遇到两个未成年女孩莉莉和卡罗琳,她们喝酒、抽烟、谈论男孩子,查理知道她们的秘密,但他决定替她们保守秘密。查理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从未将她们的秘密泄露出去。查理伤手后疼痛难忍,决定找弗兰克买止痛药,弗兰克开始时有些犹豫不愿卖给他,但在知晓了查理的悲惨境地后,决定卖给他一些药。他让查理等候几个小时后再回来找他,查理非常信任他,弗兰克也信守承诺,带给了查理止痛药。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和陌生人之间都相互信任、互相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谓是达到了和谐。

深受美国超验主义和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保罗·哈丁在小说《伊浓》中渗透了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仁”“礼”“信”的思想尤为突出。以中国儒家思想的视角解读小说《伊浓》,能够让西方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架起了又一座桥梁,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猜你喜欢
凯丽苏珊凯特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一句漂亮的话
男人不靠谱的三点表现
最高贵的导盲犬
最高贵的导盲犬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最高贵的导盲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