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研究与实践

2021-01-16 04:36周颖莹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高职

周颖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2013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题型由原来的补全5个句子的单句翻译改为涵盖中国自然、历史、建筑、经济、教育、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等方面150字左右的英文段落翻译,分值也相应上调。四六级翻译题型和分值的变化,不仅表明教育部对高校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输出能力的重视,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还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拓展了大学英语改革的视域。高职大学英语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与核心通识课,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调研

为了解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笔者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面向湖南5所高职院校的师生发放了相关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25份,并随机选取了20位学生与6位具备5年以上一线英语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访谈。从调研统计数据来看,在英语教学中有70%的教师会偶尔加入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5%的教师基本不会;82%的学生认为自己中国文化的英语阐述能力较低;97.68%学生都认可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对传播中国文化的态度非常积极,并有意识地把它作为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因此,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十分必要。

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表现

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材内容空缺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1]英语教材的改革迫在眉睫。尽管有一部分出版社已经迈出了教材改革的第一步,但仅仅浮于表面,形式大于内涵。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5版为例,笔者发现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较少。本教材共8个单元,阅读部分有8篇文章,只有1篇与中国文化相关;写作部分仅有两个单元要求学生分别对春节和端午节进行不少于100字的英文介绍;听力部分有32篇材料,仅有1篇谈到了茶道、水立方及鸟巢;口语部分有42篇素材,也仅只有1篇对话中提到五四青年节和七夕节。其二,融入手法较为生硬。教材在添加中国文化时,并非巧妙地将其融合在每个单元的主题之中,而是在每单元最后一部分刻意地添加与本单元关联度不高的中国文化内容。

(二)教师中国文化意识缺失

山东大学教授肖龙福曾指出,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许多英语教师认为中国文化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有负迁移作用,他们在教学中着力输入目的语文化内涵,忽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影响,造成学生过分推崇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对这种狭隘的教学理念引起重视和反思,应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无时无刻反映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于母语文化的熟悉和热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偏低

问卷调查中,问及是否熟悉中国经典著作、神话传说时,45.8%的学生答“否”;52.74%的学生表示当国际友人询问关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相关文化时,能用英文粗略地介绍春节的基本习俗和内涵,30.72%的学生对于另外3个传统节日十分了解,但不能准确地用英文表达;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制度以及重大政策,65%的同学表示基本不了解,更无法用英文表达。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人文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敏感性的缺乏将直接导致中国优秀文化无法有效传承和传播。

(四)评价体系不全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考试大多只注重考核语言知识,忽视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的考核形式只有终结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过分强调笔试地位是极其不科学的。另外,在反映和评价高职在校生英语水平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中,也没有类似四六级考试中涉及中国文化知识的考题。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中国文化元素的缺失,直接导致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中国文化的输入,掣肘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三、中国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则

文化的导入是为语言教学服务,要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中西文化和教学环境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具有内在统一性。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以教材为本,遵循与各单元主题和本册教材内容相关的整体性原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去发现和体验不同文化差异的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将中国文化内容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添加的内容与教材保持关联性和整体性。

(二)阶段性

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遵循文化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与特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很大,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教学。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两个学期,为保证教学的层次性,避免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第一学期可以从文化知识层次的词汇教学开始,第二学期再过渡到文化理解层次的价值观教学。

(三)适度性

中国文化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为避免教学过程中随意盲目地导入中国文化内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教学思路,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适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做到既不忽视语言技能的训练,又能充分、有效地融入中国文化。

四、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实施策略

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添加中国文化内容,必须保持文化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各因素的平衡发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深挖中国文化的价值,更新教学内容

面对现有教材中国文化内容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取有代表性、民族性、本土性和趣味性的中华文化内容对教材文本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内容不仅限于传统文化,还包括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的大国风范,以及“每个人都是英雄”的个人担当。由于大学英语是公共通识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需求各不相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编制校本课程,如针对会计、金融类专业在编制教材时可加入和经济相关的事件;针对软件、多媒体类专业的教材可加入行业名企的创业史和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设计类专业教材可加入国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或地标性建筑物的介绍;艺术表演类专业教材可以加入国内著名主持人、舞蹈家、歌唱家的成长故事。当然,文化的渗透仅靠文本的支撑远远不够,教师还可筛选高质量的文化纪录片和短视频,如央视记录片《美丽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的英文版,BBC中国文化系列记录片,以及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上由权威语言教育类博主发布的英文视频。教师在课前应先对这些材料进行消化吸收,撷其精华,有针对地制作成文化包来实施教学,如结合优秀历史可设计的文化包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诗词”“书法之美”;结合我国节日、习俗可设计的文化包有“礼尚往来”“传统节日巡礼”“二十四节气”等。总之,教师应有效利用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来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发挥教师学习共同体优势,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教师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则无法服务于文化教学,但绝大多数英语老师掌握的跨文化知识较为零散,系统学习的时间有限,这种状况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改善:一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研室为团队,通过教师相互间的合作、分享、交流与反思,培养教师见贤思齐、主动生长的意识,在保持和提升教师英汉语言能力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能有效补充中国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二是教师可通过研读经典的双语对照书籍来获得中国文化最权威的英语表达,用最恰当和精准的英文向学生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如《吾国与吾民》《西南联大英文课》《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语畅谈中国文化》等书籍。丰富的网络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习资料,教师平常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和学习,如中国文化网、人民网英文版、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官微、China Daily(中国日报)公众号等。在学校层面上,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可为教师开设文化培训班,加强教师对国家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内容的系统学习。另外,还可以在每学期教师教学测评中加入是否实施中国文化教学这一项考核指标,通过学生、督导及教师同行的评分督促教师对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视,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三)加强文化对比意识,深化渗透力度

文化语言学者Kramsch曾经指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该文化放在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标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3]可见,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具备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修养,然后通过两者的对比,在深层次上认识文化与思想的差异,塑造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因此,教师需认真分析学情,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在教学中层层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例如,中外名著分析讨论法,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同一个时代的中西方名著进行词汇、句法、语篇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鉴赏能力。关键事件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对引起广泛关注的文化、社会或教育事件进行分析,针对该事件进行英文辩论或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短视频大赛法,教师可利用新时代学生的特点,鼓励他们挖掘学习生活中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制作成原创英语短视频,延伸学生人文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文化体验法,开展中国文化展示周、中西美食品鉴会、中西文化知识竞赛和讲座等,以此形成系列特色活动,将中国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设立文化实训项目,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承办单位,孔子学院在该校设立了基地,每年“汉语桥”比赛该校都会派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全程参与,这为师生体验中西文化差异并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提供了天然的平台。

(四)强化中国文化输出意识,优化考核结构

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考试不仅单纯考查英语应用能力,也考查他们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了解及文化输出能力。高职大学英语的考核内容一般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终结性考核又包含笔试(50%)和口语测试(50%)。过程性考核可分阶段进行,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阶段性的中国文化专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布置模块化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并进行前测和后测,考核学生对该文化模块相关词汇和句型的表达。在终结性考核的笔试内容上,可减少传统语法选择题、填空题的分数,提高写作或问答题等主观题型的分值比例;还可借鉴四六级考试的形式,加入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祖国著名河山与景点的介绍或翻译。口语测试中,可要求学生用英文对某个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阐述个人的观点,鼓励学生背诵千古传唱的古诗词英文版,翻译中国红歌歌词并演唱,用英文推荐具有区域特色的本土文化等。

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手段。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文化自信”的理念,把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再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融入中国文化的切入点,使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成为教学常态。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高职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