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

2021-01-17 11:39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修饰语古代汉语上位

曹 娜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同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语法结构中也是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同位短语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也比较突出, 其属于名词性短语。而汉语语法学界针对同位短语的研究依然存在争议,因此,在具体分析中,笔者分析了不同学者的视角与观点,并探究结构及语义特征等方面存在的限制,期望能够从多层面了解同位短语特征,客观、全面地掌握结构限制与语义特征。

一、古代汉语同位短语

“同位”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短语,可以将其理解成为同位短语。二是句子,可以将其理解成为同位成分。所谓同位短语,可以将其理解为针对同一对象或位的前后并置,并不会出现间隔成分,从而让其只是构成相同的句法功能。同位短语属于体词性短语,结构中有名词与代词,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谓词。按照同一短语构成成分的不同内容,同位短语有以下几种类型:(1)谓名组合同位短语。(2)名名组合同位短语。(3)名代/代代组合同位短语。笔者整体、全面地研究同位短语,并探寻其句法、语用、语义特征,探寻其内部成分制约要求与组合规则,探寻“同位”这一概念构建的不断发展与演变[1]。了解专家学者对同位短语的探究角度与成果,先贤的视角与众不同,他们从更加专业的方向及更加契合古代汉语发展进程的层面分析同位短语语义特征与结构限制,客观、全面研究同位短语内涵,分析其概念与特征,整体探析与研究同位短语。

二、 名名组合同位短语历时研究

在名名组合同位短语中,所有的词语都是名词性成分,通过名词与名词的组合,可以使同位短语之间具有上下位语义关系。由于上位名词与下位名词的排序不同,因此,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上位前置式;二是下位前置式。

(一)上位前置式同位短语历时研究

在古代汉语中,上位前置式同位短语非常常见,而且具有绝对的优势。上位前置式同位短语中也有名词性成分的词语,同时会展现上下位的关系。前面是上位名词,后面紧接着是下位名词。通过相关的文献调查发现,在上位前置式同位短语中,前面的名词大多是有生名词,无生名词比较少。

1.简单式

“通名+专名”属于简单式的组成方式,不包含其他附加成分。通过上位前置式的短语结构,可以使人文属性更加细化。在进行人物指称时,一般会通过上位前置式同位短语,进一步限定官职、出身等属性。在这类同位短语中,表示官职、职业、称谓、身份、出生的名词主要是前项名词,而人名则由后项专有名词表示。同位短语在上古时期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甲骨文中也逐步研究出了“通名+专名”形式的简单式同位短语。同位短语在西周金文中也有所体现,在里面发现了诸多的同义短语。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通名+专名”这一主要类型。由此可见,同位短语在汉语产生之后就已经出现。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通名+专名”同位短语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为嵌套式与扩展式上位前置同位短语的构成奠定了良好基础。到了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依然是上位前置式同位短语[2]。与现代汉语截然不同,同位短语具有强大的人物指称功能,在各方面发挥较强的优势,在先秦时期,有一些人物称谓方式非常有特点,例如:司空无骇、王子克、公子滑等。部分专家认为,人物的称谓方式可以被称为专有名词,然而有些专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张文国认为,《左传》中有些词语是身份、职位、爵位、国民、排行的形式共同组成称谓,应该被归到词组的范围。其中,只有名字可以被算为专有名词。鉴于此,笔者认为一些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中的专有人名只能限制于单独使用名、字。

2.扩展式

扩展式是将简单式作为基础,并扩展同位短语的前项与后项。扩展方式包括两种:第一,前项的前面可以按照实际情形增加一些修饰语。第二,使前项与后项具有并列关系。这些不同的扩展方式可以让前项通名具有更强的现实性与装饰性。

首先,“修饰语﹢通名﹢专名”是一种同位短语的扩展形式,在简单式前面添加修饰语,更加清晰地限制与描写通名,清晰同位短语的人物细节刻画。而修饰语由于其性质与作用有所差异,可以将修饰语分为多重修饰语、形容词、短语修饰语、代词、名词等。

不同的修饰语类型在上古时期已经非常齐全,修饰语有人名/称号、国民/地名两种。“其”在代词修饰语中经常会用到,而“而、吾、我、乃”是人称代词经常会运用到的修饰语,形容词修饰语大多为单音节。在上古时期,以“之”为结构标志的修饰语非常常见,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修饰语类型。

在中古时期,扩展式同位短语与上古时期相比变化不大,但是,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很少应用“之”作为标志与修饰,这一类型的同义短语在逐渐减少,前项如果是名词修饰语,将地名、国名作为修饰语的同位短语比较多,有人民/称号、国民/地名两种形式,前项可以是统称名词、官职名词、称号名词、出身名词。而其中出身名词的用法逐渐减少,但对先秦人物的论述依然会用这种方式。

到了近代,上位前置同位短语的修饰语依然保持不变,而以“之”为标志的修饰语逐渐减少。国名、地名依然会出现在名词修饰语中,国名与地名也可以成为官职名词、统称名词、身份名词,前面的修饰语也逐步出现一些形容词[3]。而在这个时期,形容词修饰语大多以多音节与双音节为主。在近代同位短语应用中,没有过多的限制前项形式,统称名词、身份名词、官职名词、关系名词等都可以作为前项。多种修辞语类型也更加趋于复杂,例如,开元三年,前无棣县令王滔寓居黄土山下,先生过之。(《广异记·仆仆先生》)其中的“前无棣县令王滔”,用“前”说明时间,“无棣”说明隶属。而近代对前项的限定,赞美范围也逐渐变宽,用多个层次的修饰语体现丰富的内容。

其次,可以通过首项、后项进行扩展,扩展不仅有添加修饰语的方式,还可以根据前项、后项进行扩展,使前项与后项形成并列关系。如所指称的对象或事物相同,则可用并列组合方式。用通名对后项专名进行限制,将其组合为“(前项1+前项2)+后项”的同位短语结构。前项通名的类别相近或相同,这样才能形成并列关系。前项通名并列用法比较少,例如,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颜氏家训·勉学》)其中,前项都是官职名词,形成并列,并都可以作为前项。

后项一般会表示人名,在对多个人物进行描述时,要使后项专名形成并列关系,构成并列形式。这种类型在上古时期的用法已经比较普遍。例如,陈杀其大夫庆虎及庆寅。(《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其中,“其大夫庆虎及庆寅”后项是专名并列形式。同时,后项名词也可以进行拓展,可以通过在前项添加修饰语,或通过前后项同时并列实现拓展。

三、名代/代代组合同位短语历时研究

人称代词参与了名代/代代组合同位短语,还有名词与代词、代词与代词等形式组合成的同位短语,依据名称代词所处位置可分为代代式、名代式、代名式几种类型。

(一)代名式

代名式的用法频率比较高,代名式同位短语指同位短语的前项是人称代词,后项为名词,代名式同位短语首先会出现人称代词,指称谈话对象,让读者可以了解说话人或谈话对象。接下来会呈现出名词性成分,体现第三方或交谈双方语言的一些特征。

(二)名代式

名代式同位短语是指人称代词在后,名词在前。人称代词有统称代词、反身代词、他称代词、对称、自称等等,在排列语序的层面,首先会安排名词性成分指称交谈对象,让读者先了解语言交际对象,接下来才会出现人称代词,这里的人称代词用于补充或强调这一类型的同位短语。在近代应用的数量较多,在上古中古时期应用较少。

(三)代代式

如果同位短语这两个词语都是人称代词,则属于代代式同位短语。前面的词语一般是自称、他称代词,而后面的词语一般是反身代词与统称代词。其中的统称代词有彼此、大家、各自,反身代词有自身、自己、自家等等。统称代词和旁称代词、统称代词和统称代词之间也可相互组合。

四、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的本质属性及生成动因

同位短语是一种常见的短语类型,在细致分析同位短语发展脉络之后,笔者归纳了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的性质,并探寻其广泛应用根源。

(一)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的本质属性

结合相关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同位短语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语法形式来看,成分项之间具有并列性。而通过了解语义关系可以发现同位短语前后的两个词语都具有限定修饰性,同时也能够发挥阐释说明作用。同位短语有以下一些本质属性:阐释说明性、限定修饰性、并立性。在各种类型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强弱程度,其中,一种同位短语外面的表现可能被强化,而在另外一种同位短语中的表现可能被弱化,阐释说明性、限定修饰性、并立性在不同的同位短语表现并不均衡[4]。

1.并立性

同位短语前后两个词语必须具备并立性,这也是同位短语的形式特点。同时,符合线性位置的要求。其中的词语也要具备对等性,类似于联合短语。在线性位置上,同位短语需要前后并置。汉语一般会通过虚词与语序表达语法意义、语法关系,汉语同位短语要强调前后位置并立,这是形式的基本特征。如果失去这种并立性,成分项将处于不同位置,无法构成同位短语。然而,也要明确并立性在不同类型短语中的体现并不均衡。

2.限定修饰性

同一短语前后项具有限定修饰性,同位短语的两个词语之间具有明显的限定修饰性,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部分学者认为,应将同位短语包含在偏正短语的大类中。然而,这种性质只是同位短语属性中的一种,而并非全部属性。而这种限定修饰性在各种类型中也存在差异,修饰语限定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3.阐释说明性

后项对前项进行补充、说明,这是同位短语的阐释说明性。

(二)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的生成动因

在古代汉语中,同位短语使用频率比较高,在指称人物、事物方面发挥较大功能。这种功能是在全同性基础上实现,而且是其他类型短语不具备的。有的学者主张可以取消同位短语这一类型,将其归入其他类型。然而,也有很多学者坚持认为,应当将同位短语作为独立短语类型。同位短语指称功能强大,在言语交际与信息传递中,如需针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指称,那么,只能采用同位短语。鉴于此,同位短语在汉语体系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1.汉语语法的意合本质是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生成的基础与根源

汉语不具备形态变化,舍弃了所有语言共享的优点,然而能够更加突出思想,应用独特的艺术,有效地连接概念,而人们也难以觉察概念之间的对立与一致,以更高的视角把握概念之间的纯粹关系。因此,汉语结构是以意识及精神构建一个个概念,并使其形成语法单位。因此,构建汉语结构,并要求其形态的统一,也是形成同位短语的根源所在。汉语语法的意合性比较强,而同位短语的生成不会受到种种规则的限制,也不会受到各种复杂形态的约束,使汉语同位短语更加实用,使用更加广泛,类型更加丰富[5]。

2.经济原则与凸显原则的共同制约是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生成的助推器

人在话语交际中会遵循语言经济原则,但实际上,人们不会一味地缩减话语成分,而是要满足听者话语理解能力。沟通双方都希望通过最简洁的表达阐述丰富内涵,并捕捉关键信息,同时获得谈话中的平衡点,而同位短语恰恰满足了人们对这个平衡点的需求。当人们在指称人物、事物时,期望能够通过简洁的句子,更加清晰地表述事物,并以不同侧面全面地阐述事物、人物。

同位短语为满足信息清晰度而产生,让听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语言经济是为了丰富地表达事物,增强说话双方对语言内容的共鸣,而在融合与平衡中,同位短语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五、结语

当前,同位短语是古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类型,笔者分析同位短语组成成分,并探究了古汉语同位短语的本质属性,同位短语具有阐释说明性、限定修饰性、并立性三种特征。同位短语指称功能强大,能够满足信息传递与人际交流的需求,在汉语体系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且能够促进我国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的研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修饰语古代汉语上位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英语移位修饰语结构形式及语义关系探讨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特斯拉 风云之老阿姨上位
浩浩荡荡个什么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基于ZigBee和VC上位机的教室智能监测管理系统
浩浩荡荡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