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研究

2021-01-18 23:30吴晨阳杨燕佳马秋月
红豆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对策

吴晨阳 杨燕佳 马秋月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国之策。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各项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择业之路提供了积极而有力的指导,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通过面向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近些年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展开数据分析,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阐述基层就业相关政策并就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特点,从而提供可行性思路和参考,可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规划,推动城乡地域统筹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稳定。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对策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把基层作为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同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基层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相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还存在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再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就必须形成政府支持、社会鼓励、政策倾斜、学校引导、个人参与等多方联动的系统性工程。

一、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背景

(一)高校毕业生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

伴随着全国高校招生比例和培养规模的扩大,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上,市场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预测,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比今年多出近100万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就业岗位与市场供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加上非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士的求职务工也一定程度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此外,受财政收入支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诸多因素影响,基层地区和单位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这就决定了国家和当地政府必须进一步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来吸引高校毕业生落实基层就业。

(二)“孔雀东南飞”与城乡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就业机会较多,生活水平和薪资待遇高而引起的人才大量涌向东南地区的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时,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网形成,使得区域内经济发展也形成极度的差异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明显加剧。从表1数据来看,该校近年毕业生选择珠三角地区就业创业人数较多;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足,许多地区决战脱贫攻坚依旧是当务之急的民生工程。因此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等现实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加剧毕业生就业创业困难

2020年以来,人类经历了百年来最为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超过百万人失去生命,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社会民生遭遇重创,其影响超出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尽管我国疫情形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本土疫情多点散发、局部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呈现加速蔓延的趋势,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环境下势必影响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往来,进而影响各行各业缩减就业岗位需求,降低和规避风险。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叠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可以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充分应对经济下行趋势,带动经济内循环。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一)基层就业政策的吸引力和稳定性不足

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17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各项基本原则;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教育部也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此外,国家和各地区相关部门也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大学生基层就业,例如,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可一次性领3000元补贴;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考学升学等方面政策性照顾;完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等。

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了解不足,其信息碎片化致使认知存在偏差,同时粤东西北地区和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尤其在气候环境、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社会对农村农业农民固有的“偏见”,直接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选择;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许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如公务员招录中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但基层就业项目很多设置有2-3年的服务期限,而疫情之下就业观念有所改变,存在“一步求稳”的工作意识,对于不打算报考或没有录取的毕业生来说,其中的未知數和不稳定性也会让许多大学生退缩。

(二)政策宣传和专业培养无法有效适应基层就业需求

近些年,我国开始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步扩大高校大学生招生规模,无论是高职、本科还是研究生,都呈现出扩招态势。伴随而来的是毕业生总人数持续增高,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高校形成聚集化、竞争化发展模式,多数高校创办立足于一、二线城市,且多校区、异地办学、省会迁移的趋势仍在持续。在这种办学环境下,大学生很难真正了解和接触基层就业的真实情况,更多的是亲身经历了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环境。

同时,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社会人才的基地,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基础教学设施,都要迎合社会大环境。以广东省为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9月,又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一系列的政策都使得省内很多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要立足珠三角,服务粤港澳。因此,许多专业设置更多的是带有指向性和利益性,而粤东西北相对落后地区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使得毕业生难以在基层就业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三)青年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基层就业的管理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主体已经步入95后和00后,这一代青年群体大多数家庭条件相对改善,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充分保障,更多的关注个人精神文化层面。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性格特点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追求相对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规避无用社交和原则束缚,而基层就业地区一方面基础条件较为落后,位置相对偏远,精神文化無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基层地区人情世故较为严重,存在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无法施展抱负,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的现象发生。此外,功利主义和职业歧视也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良风气,家庭教育和周边舆论压力变相使得学生要立足于大城市,不认可基层就业的社会地位。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许多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也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主要担心政策是否可以真正落地实施以及当地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例如在服务期间的服务保障机制如何充分享有,在结束服务期后享受的优惠政策是否能够真正落实等等,都无形中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望而却步,避开基层就业。

三、后疫情时代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分析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工作安排,将“六稳”“六保”工作落到实处,一手抓严疫情防控,一手抓实就业创业工作。通过近些年该校就业质量报告和推动就业举措,结合后疫情时代社会新变化和新特点,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可行性方法。

(一)完善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就业导向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首先要解决“留得住”、“愿意留”、“怎么留”这三个重要问题。要完善基层就业监督管理机制,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福利待遇、户籍制度、医疗教育、基本住行等方面给予人才吸引;在岗位需求上招录专业配比相关的高校毕业生,避免出现无用武之地的局面;此外,要打破壁垒机制,基层就业目前有“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含山区计划)、应征入伍、大学生村官等众多项目,但其各自的主管部门确不尽相同,从而形成基层就业管理混乱、杂序无章的现象,结果就会导致基层地方政策实施的难度加大,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时的多重心理负担。

一直以来,人们所谓“人往高处走”而追求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以及传统的摆脱“农民”身份思维观念等致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中西部城乡人口急剧减少,高校毕业生扎堆前往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势头愈来愈明显。伴随着融媒体的蓬勃发展,青年大学生成为主力军和消费市场,如果不加以积极宣传基层的就业环境,让高校学生了解乡村的发展前景,势必会持续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规划,进一步加剧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新闻媒体和学校教育就十分有必要引领舆论导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通过自媒体、新闻客户端、公益广告等诸多平台,搭建基层就业宣传全覆盖;学校方面要紧密与基层地方政府合作交流,培养教师“大思政”育人体系,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能地位,加强在校生基层就业实践育人平台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从属于行政教育部门,各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也多与其他行政部门合署办公,专项从事学生就业事务的工作人员也相对较少,多数情况下由辅导员协助就业服务工作,然而其岗位的特殊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繁杂性和局限性,导致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无法快速有效发挥其行政职能;此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承担教学课程多为辅导员,也会造成课程质量的不稳定性和不专业性。因此,从后疫情时代发展和社会全局性角度出发,就必须强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职能地位,扩充专项负责就业工作人员,尽快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研究室,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增加在校生的基层就业观念教育和求职技能。

与此同时,要循序渐进的培育高校学生的就业服务意识,加强在校生基层就业实践育人平台,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培养方式。作为唯一的异地办学校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充分与当地政府洽谈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合作教育,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走进基层、深入基层;同时共建校园文化,多方位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当地政府也出台了针对学校办学发展的基层就业政策,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愿意留在当地,扎根基层,实现自我价值,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学校组织每学期师生西藏林芝支教,并基于此,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以全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为主体,慕课、就业公共选修课为辅助,各类党团日、职业规划实践活动为补充,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自主开发慕课《带你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宣传支教活动和身边就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基层就业,积极树立参与支教服务意识。通过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培育更多的“名师”、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大力推进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金课建设,形成全程化、全方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了解基层、走向基层、扎根基层。

(三)探索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联合培养教育,改进基层用人单位工作机制模式

进入后疫情时代,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在未来社会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发展。首先,重点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粤东西北较贫困地区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紧缺型专业人才;其次,大力实施基层顶岗实习、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合作科研、协同育人,拓展与地方政府开展联合培养模式;此外,还要进一步扩大专项招生计划,与基层地方单位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依托特色专业和产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培育模式,增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率和专业对口率。

与此同时,基层用人单位要切实改进工作机制,完善和保障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激励保障机制,从“要我去”变为“我要去”。要适当提高考核用人、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政策照顾;政府要适度扩充基层单位的人事编制数量,稳定基层人员流动,;同时还要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为高校毕业生打造就业创业的广阔发展平台,消除高校毕业生的担忧。

后疫情时代以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低迷发展等多方背景下,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出台与完善,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立足广州,扎根广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探索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发挥专业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属地校企合作,丰富基层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层就业培养模式。纵观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变化,影响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的因素是多重复杂的,尤其是在政策实施、社会环境、学校引导、家庭教育、个人观念等层面都会给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带来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多方的积极配合和协作,才能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前往基层就业并且能留得住优秀人才扎根基层。

参考文献:

[1]陈晓明,许秀娟.广东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3).

[2]赵丽.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3]周伟,陈静.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5,(12).

[4]马莉萍,刘彦林.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从中央政策到地方政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

[5]彭海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的价值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

[6]张斌.就业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有效性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高校就业创业研究项目“基层就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研究”(项目编号:2019JKJY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吴晨阳(1991-),男,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燕佳(1983-),女,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秋月(1984-),女,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