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手工社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

2021-01-18 18:12雷阳珍
红豆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

雷阳珍

【摘要】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说过:“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同样,在手工社团教学活动中也一样,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以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立足课堂、直观启发、贴合生活实际,并从教师本身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手工社团;兴趣;激发

美术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性兴趣”。在初中手工社团创作活动中,有非常多新颖的形式可以开展教学,但是不管如何开展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喜欢上手工、爱上手工,并积极的投身于手工创作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一、立足课堂,直观教学。通过语言、图像、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多种感官开展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

美术是空间和视觉的艺术,可观可感,充满形象性。在手工社团活动中,教师教授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善于利用语言直观,由浅至深、从表及里,可以利用语言的多种形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贴切、形象生动的语言,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巧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多种直观教学手段。每个教学活动,要做到课前充分准备,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直观,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尽量避免教师的重复示范活动。把握好教学进度和节奏,循循善诱、启发引导,达到教学效果。

比如,在制作彩泥玫瑰画框这一课。当教师站上讲台问学生:”假如让你用彩泥做一个玫瑰画框,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突然沉默了,思考着,有同学举手了:“老师,我可能会做很多的玫瑰花装饰边框”、“老师,我好像也有一点点想法了,但是,我不会做玫瑰花,玫瑰花怎么做呢?”、“老师,做玫瑰画框好像很难,做其他花我可以!”。。。一个小小问题,起到了设疑引路的作用,由此也读到了很多学生的想法和诉求。顺势,在同学充满疑问和期许的眼神中,我们开始了手工课程。首先,为了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彩泥玫瑰画框制作的过程,需要在课前录制了彩泥画框的示范视频,步骤清晰,讲解精炼,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学习、创作。并且把示范的成品带到课堂上,不仅通过示范视频,还可以从成品中感知。学生在说、看、听的过程中,基本上掌握了彩泥画框制作的步骤。另外,为了防止所有学生直接复制示范的作品,教师还需要利用一些优秀作品,从一些优秀作品中找到一些可供学习和参考的亮点,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视野、展开创作。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中,很多孩子都有畏难情绪,但是当他从未知到知的这个过程慢慢转变时,悄然的收获自信并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此可见,巧用语言直观、实物直观、信息技术、多媒体等,能够帮助学生一目了然的掌握学习的内容,更容易听懂、看懂、学懂,从而更好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人为本,激励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在教学中,要用好“评价”这一把尺子,不局限于“结果”评价,还要注重“过程”评价,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用评价来促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的自豪感。”在手工社团活动中,尤其在选课前期,大部分孩子基本都是对手工有一点好感,抑或是还存着些许的好奇心,也许暂时还算不上是“兴趣”,那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维持学生对手工课程的持久的好感,就要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就感”,无疑也是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所收获的肯定。也许是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同学间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所以,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于为了完成一件“工艺品”而教,更要关注学生是否从活动中得到了身心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以人为本,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为主,同时加强形成性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不以作品的好坏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这样,学生对手工社团才能保持持久的兴趣。

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性。在我看来,性格无关乎好坏,甚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像清代著名诗人所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就如牡丹有牡丹的雍容华贵,百合有百合的清香淡雅。有的学生想法天马行空,但是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很强,但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又相对欠缺;有的孩子大胆创新、有的孩子畏手畏脚、有的孩子过于自信、有的孩子又过于自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引导,尤其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善于鼓励评价,帮助学生收获学习的自信心和在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如,在手工社团活动中,以不织布纹样设计为例。在起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绘画功底好,于是在画的过程中,非常顺利的就完成了,而有一部分孩子在犹豫不决,时不时举手问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画。这时只要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抑或是一句鼓励的语言便可以让她产生无限的动力。等到开始裁剪阶段,构图好的孩子会突然遇到瓶颈:“老师,好难剪”、“老师怎么剪好一点”“老师,这样剪可以吗?”这时,千万不要着急去否定孩子,尝试转化一下方式:“嗯,构图非常好,剪的时候把握一下力度就可以剪得更好啦”耐心地示范一遍,一遍不会,再一遍,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要怕出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孩子的需求,不用太着急去帮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去克服困难,这是一个自信心建立的过程,也是兴趣培养的过程。等到课程最后,一定要留够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尝试引导学生以欣赏的角度去找到其他同学作品的亮点,如“我喜欢谁的作品,因为。。。”欣赏别人是建立在赞成的基础上的,在赞成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学会汲取别人的闪光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比如一種创意、一种思维......一位西班牙学者说:“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人各有所长,也明白成事不易。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当然,欣赏别人是学习的过程,也是鼓励别人的过程。

三、贴合实际,联系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脱离现实会显得了无生趣,在手工社团活动中,很多创作材料取材于生活,生活中也总是为艺术创作提供层出不穷的灵感。由此可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艺术生活的课堂是广阔的。在手工创作活动中,应该要融合其他学科、融合社会实际。比如利用一些日常生活的材料,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他个人的感悟和情感,这样,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学期的手工社团课第一节课,都要花十分钟讲讲课上的纪律和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鼓励学生多发现生活的美,收集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小东西,可以变成有趣的小手工,甚至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尤其在乡镇学校,可以利用好乡村的一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比如,遍地可见的石头,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石头彩绘;比如,唾手可及的树叶,可以做些树叶拼贴画;比如,掉落满地的干树枝、稻秆是不是可以变成缠缠绕绕的材料;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收集瓶盖,后来看到了梵高的星空,特别喜欢,于是用收集的小瓶盖拼凑成了一幅有趣的星空2号;有的学生喜欢花,收集起来悄悄压在书本上,等到做书签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有的同学做了非常精美的小灯笼,发现放在房间也是极美又实用的。。。再者,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十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教师要着眼教学实际,灵活的运用。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能够在手工创作中“胆大心细”,结合学生自己的认知能力,融合文学、历史、地理、音乐、舞蹈、诗歌、戏剧等学科有关的知识,加强手工和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展,也能是农村学校的手工社团得以充实和丰富,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四、提高修养,且行且思。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

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迹。正因为如此,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就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师者当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要严于律己,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试想,如果一个老师都不能让学生喜欢或者信服,学生又岂能好好听课呢?更别提会有学习的兴趣了!所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好榜样,让学生喜欢、信服,并为之提高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诱导激发是很重要的一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会直接的影响课堂的氛围和教学效果。在手工社团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善学、乐学,真正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苏)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陈昌浩,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