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群:缔造“太空之吻”

2021-01-19 00:37
中国工人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单机交会航天器

【人物点击】

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组班组长

【总书记讲话】

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劳模心得】

我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更加努力地工作,精进业务水平,不仅让产品更精、更强、具有更高质量,更要用劳模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营造青年职工学技术、练绝活、强本领的工作氛围,淬炼出高精尖技能人才,为企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11月24日凌晨,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当日,即将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王曙群,几乎一夜未眠。尽管已经在航天一线工作了31个年头,但每一次发射还是让他既激动又牵挂。

“嫦娥五号”要在月球轨道完成一次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的交会对接,实现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对接与样品转移机构,王曙群所在的班组就是该机构的研制生产团队之一。

在太空中,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组合航天器”,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被人形象地称为“太空之吻”,不过这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从1996年厂里接到航天器对接机构的研制重任开始,王曙群就参与其中。这个难题更激发了他的钻研激情。

在“载人航天”工程对接机构的制造过程中,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

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曙群总是带领团队每次试验都坚持连续工作37个小时。每到半夜瞌睡袭来时,他们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就这样,有31套单机要试验,他们就31次坚持连续工作37个小时。

在太空环境中对接,要确保对接锁的锁钩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对接、分离时相关各舱室的气体不能泄漏,舱与舱之间要“天衣无缝”,难度之高可以想象。一次试验不成功,他和团队就多试几次,试了成千上万次都无法满足要求,他就和这个问题较上了劲,直至这一难题被攻克。

近年来,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天宫到天舟,我国航天陆续经历了7次太空交会对接试验考核,圆满完成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所有的对接机构均由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生产,制造技术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可控。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更是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1970年出生的王曙群今年已年满50岁。随着航天研制任务逐年增加,王曙群清醒地认识到为航天带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年轻队伍的紧迫性。

2019年,当选为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后,王曙群说:“我来自一线,在市总工会的平台上,我要更好地代表广大职工,特别是产业工人,借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一良好契机,努力带出一支年轻的、能顶得上的队伍。”

31年的航天生涯,王曙群从普通的技术工人到中国航天最年轻的特级技师,直到荣获全国劳模称号,他成功的秘笈是——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活儿。面对未来,王曙群说:“后续还有更多的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探索的路途中会有更多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为中国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单机交会航天器
2022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2021年第4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航天器表面抑菌活性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人造航天器中的超重、失重现象探究
民用飞机单机设计资料管理方案探索
基于Hadoop的舌部图像预处理时间对比研究
放射性废液输送设施调试大纲及设备单机负荷调试
辽宁省级气象通信单机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