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2021-01-19 00:45梁树芬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梁树芬

【摘要】“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效果很佳的教育实践模式。生本教育会适应各学科的特点,形成针对该学科的学习指导意见。那么,怎样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呢?本文从生活中、演示中、探究中、应用中、巩固中这几个方面针对怎样更有效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活动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模式是由郭思乐教授在1999年创立的。郭思乐在华南师范大学任职博士生导师,同时他也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他表示,“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落实点,实现由“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的转变,从以教为支撑的教育教学向学生学逐渐过渡,为促进学生积极开朗发展,达到素质提升,最终实现德才兼备的理想而努力。郭思乐教授说:“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我们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切入点,实现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最热爱的活动的理想,并以人的由整体到局部、先感受后认识的特点为依据来贯穿整个试验。初中物理的探索对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学生面对着这些他们从小就很好奇,像谜团一样令人迷惑的物理现象,他们本能地想要探索它们。物理教学中不难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此,让学生爱上学习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学习动力尤为重要。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知识来源于生活,物理也不例外。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离不开物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在物理现象中让他们对学习物理的态度积极一些。生活中有很多直接体现物理知识的例子,它们或多或少蕴含着物理知识。例如,笔者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物态变化》中探究水的沸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布置了这样的课前作业:观察烧水过程中有哪些现象?水沸腾时又可以发现哪些现象?这样去布置,学生在烧水时便会提醒自己注意每一个细节,也许有的学生会观察得不够仔细,总结也不全面,甚至有些学生的描述还是错误的现象,但是至少他们去感受了,也进行了思考。在上课做实验时,他们也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有失误,自然会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也深刻许多。又如,在讲解《摩擦力》时,可以给学生布置前置作业:仔细观察鞋底带有的花纹,感受走路时脚的感觉,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既让学生做到了课前预习,又让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充满了兴趣。物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当然要通过物理知识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自主探索,挖掘科学的奥秘,并充分开发创造潜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达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目的。

二、演示中实施生本模式,从小组动手中理解物理

在物理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是小组讨论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就在课堂上做实验来引领大家学习。而那些难度不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讲台上进行演示,这种方式一方面激发了操作的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其他没上台的学生由于没抓住展示的机会,也会抱着“鸡蛋里挑骨头的”的态度来认真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以便及时将同学的失误或是有缺陷的地方指出来。学生会在参与中不断争论,而教师所需要做的便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及时进行规范。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会像记忆自己的经历一样对试验的注意事项记忆深刻。在演示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观察,如,“你可以观察到哪些现象?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实验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之后组织小组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区分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概念时,可以请出两位学生,让他们在其他同学闭眼睛前提下讲一句话,让台下的学生分辨哪句话是谁讲的。再分别找一位男生和女生,他们一个声音的特点是低沉,另一个声音很尖细,再找一个声音十分响亮的学生和一个声音十分小声的学生。然后请学生谈谈平时这四位学生说话声音的区别。之后便可引入要講的内容:物理学上对这些不同声音专用的词语分别是什么?又分别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不同的声音?在讲解要学习的物理问题时引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现象,更容易调动学生对问题探讨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学生也更加认真。这样,小组学生就会从更严谨的实验中掌握归纳物理规律。

三、探究中实施生本模式,从小组合作中延伸物理知识

探究实验是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的。因为只有在反复的实验中才得出那些有价值的概念。学生在实验中也是在体验科学家对问题的探索过程,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进一步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摆脱麻烦带来好处。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将物理的探究过程分为七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整个班集体由各学习小组组成,学习小组采用生本的模式进行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一些比较容易的,其他同学能较快解答,这类可以排除,也可以进行整理,将有代表性的、有一定价值的作为探究问题。2.进行猜想:大家各自说出自己的猜想,要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帮助他们扩展思路,使他们的思维保持活跃。3.设计实验:探究目标——实验器材——实验方案——记录表格,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和探讨,最后整理出一套最佳探究方案。4.进行实验:在分工明确之后,合作进行实验,由思路清晰的学生操作,细致的学生当助手,数学好的学生记录数据,得出结果之后进行讨论,整理出本组实验结论。5.分析与论证: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大家说出自己的结论,进行交流并给予完善,由教师给出规范结论。6.评估:说出此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指出操作中有哪些失误?检验结论中的测量结果准确吗?随着讨论的进行,会加强大家对实验的进一步理解。7.交流:把实验探究记录给他们查看,并征求教师的意见。不能认为只需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要有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做辩解的意识。只有让学生动手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才能让他们感受到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才能让他们对规律知识更加深刻,也有助于他们将来能熟练地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迁移。

四、应用中实施生本模式,从服务中升华物理知识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只有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是有用的,才会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不少类似的应用实例。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一节,可布置调查报告:查阅生活中有哪些透镜、日常生活中的老花镜、近视镜是什么透镜,或向有关人员询问,了解各种日常生活中透镜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及其它因素,对各种透镜的应用性作出评估。学生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进行思考时,切身感受到了物理的用途之广和魅力之大,他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也会因此受到激发。

五、实行“前五后十”检测模式,巩固物理知识

在每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课前小测,检验学生对上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授完一节课后也进行课后十分钟的检测。这是“前五后十”检测模式。通过课前小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检查来检验学生是否达标,照标准对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划分,便可使学生每节课都有知识来复习,能够对教学充满激情,变得更加积极。能引导学生重构和深化知识认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求学的积极性被调动,有了学习的意愿和复习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便会很明显。

以上的几种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方式,可以达到让学生在各种实验探究中来体会物理魅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的目的。总而言之,生本理念指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们的角度制订教学资源,达到先学先问、后导后教。学生在小组形式中学会合作研究、学会分享、梯度式教学,并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使得他们从探索里面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