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模式下研学问题的设计

2021-01-19 11:02林嘉惠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

林嘉惠

【摘要】在新课标和课堂改革中,“研学后教”成为新的课堂模式,而其中的研学问题则是这种模式下的核心。如果研学问题设计得好,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训练,学习能力也能够有所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后教;研学问题

“研学后教”课堂的三大主要内容:研学案、学科和课型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其中,“研学问题”则是研学案的关键。研学问题设计得好不但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它还会像一个灯塔,为学生在知识海洋里遨游指明前进的方向。目前,“研学后教”模式的推行促使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功能。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文言文《精卫填海》为例,浅谈“研学后教”模式下的研学问题设计。

一、分析学情,预设研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越多的学生提出问题,可能课堂会更加活跃。一个学生提出越多的问题,说明这个学生是有在思考的。但是,在研学问题中,是否也一样,问题越多越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研学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关键在于执教者能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有所突破。有的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所以可以以题目为切入点设计研学问题;有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则可以直接以中心句为重点设计研学问题;当然,还可以分析学生的学情,以学生的疑难点和兴趣点作为研学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各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研学问题。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文言文《精卫填海》为例,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能够根据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精卫是谁?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精卫是怎样填海的?精卫最后把海填满了吗?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知道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是通过课题,并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也正是从这些问题开始,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課前预设了研学问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研学问题其实是把学生课前预习所提出的问题囊括在内的,也就是学生提的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故事的起因,精卫是怎样填海的——故事的经过,并通过故事的起因、经过来感悟精卫的精神品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从课堂导入环节进入,回顾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接着读通全文;读懂,明确故事内容后,就转入学习的重点——讨论研学问题。

在学生品读全文并了解了故事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又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的呢?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通过“发挥想象,自主学习”的环节,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精卫在填海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感受“精卫填海”过程的艰难,并初步体会精卫的坚韧品质。

本节课的研学问题,还有一个内容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通过前面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初步了解并感知精卫的品质。本篇文言文非常简短,只有两句话,所以课堂上还通过了“分组读、男女读、师生共读”等不同形式反复品读,是为了学生能够通过品读,结合注释,并利用自主学习环节中的想象情节,用自己的话把“精卫填海”的故事按照要素讲清楚,并进一步从中体会精卫的品质,并能够与同学交流自己心中精卫的印象。

在“小组交流,达成合作”的小组探究过程中,学生以6人为一小组,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有的小组加上了组员自己之前的情境想象,突出了“精卫填海”的艰难困苦;有的小组加上了“精卫填海”的动作、语言,甚至赋予了“精卫填海”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描写,体现了“精卫填海”的不容易和不放弃;有的小组通过课文中所交代的故事起因和经过,给课文加上了一个结果……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小组交流的氛围特别活跃。

回顾本节课课前预设的研学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研学、课中的自主学习、多形式品读课文并感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不难发现,依托“研学后教”的新模式下,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从“扶”到“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也有了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于中下游的学生而言,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坐着等待教师的“填鸭式”输入,而是可以在小组同学的带动下,一齐参与到课堂中去输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巧设研学问题,收获高效课堂

到底什么是我们的研学问题呢?它是对与错的问题?还是是与非的较量?其实并不然,当然也不一定是我们在课本上就一定能够找到的现成习题。研学问题应该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准确掌握重难点知识而设计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研学问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学得怎样”的一个重点。量变引起质变,但在研学问题的设计方面,恰恰相反,研学问题的设计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

如前面所提到的:有的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是对课文的高度概括,所以可以以题目为切入点设计研学问题。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按照我们平常对大老虎的印象,应该是凶猛的形象,为什么题目说是“窝囊”的呢?然后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原来课题中的“大老虎”并不是真的动物老虎,而是扮演的“老虎”。最后,学生还能够找到扮演者“我”之所以被称为“窝囊的大老虎”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豁虎跳。

有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可以直接以中心句为重点设计研学问题。例如,四年级上册的《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开头的第一自然段就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个中心句来统领全文,抓住这个中心句,我们就可以设计研学问题: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谁来呼风唤雨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中介绍的“上百万年的历史”“20世纪的成就”、“地球村”的出现、“人类生活的变化”等内容可以得到以上研学问题的答案。

有的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课文内容等存在疑惑,那么,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疑惑作为研学问题的切入点进行设计。比如,学生对四年级上册的《走月亮》这个题目产生疑问:月亮是在天上的,怎么说“走”月亮呢?这个“走”的动作是人还是月亮自己呢?这样研学问题就产生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一方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而解决学生的疑难点,不就正是解决课文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导入环节,往往都需要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伤神,可见,“兴趣”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在研学问题的设计上,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给他们创设情境,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并提出问题,那么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都将会是愉快的。一般我们可以在导读中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四年级上册中的《梅兰芳蓄须》的导读“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带着导读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根据导读的问题,在文章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研学后教新模式下,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能力、思维形成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认真钻研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精心、巧妙设计好研学问题,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邵巧治.从真问题到有价值问题的演变——以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0,4(20):19-21.

[2]李洁仪.研学后教理念下激发学生提问的策略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9):200.

[3]梁海军.研学后教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2):814.

[4]李锦轩.巧设研学问题,让课堂教学更高效[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4(8):70-71.

[5]何惠萍.浅谈小学语文“研学问题”的设计策略[J].新課程(小学),2018,4(6):1.

[6]梁丽清.建设高效课堂,重视研学问题[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4(9):73.

[7]凌婉晖.浅谈小学语文研学问题的有效设计[J].新课程(上),2015,4(6):167-169.

[8]詹德塘.小学语文学科“研学问题”设计内容的情境创设研究[J].亚太教育,2015,4(5):117.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研学后教小学语文
让游戏“畅游”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反复确定 使研学问题显出实效性
利用“研学案”促进小学生读写能力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单元目标教学操作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