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自闭症人群媒体话语建构特征研究*

2021-01-22 06:04福建农林大学林美珍浙江大学马博森
语料库语言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闭症形容词语料库

福建农林大学 林美珍 浙江大学 马博森

提要:本文以NOW语料库中关于自闭症人群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和话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考察自闭症人群的媒体话语特征以及由此构建的自闭症人群的媒体形象。研究表明,主流英语媒体报道存在片面、消极的趋向;在话语中,自闭症人群被建构为脆弱的、偏离正常的、病态的、亟需医疗和社会救助的形象。媒体通过话语运作的方式强化了自闭症人群的弱势形象,体现了媒体的叙事动机和立场。

1.引言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缩写:ASD,中文简称:自闭症),是一种起源于儿童早期,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由于病因不明且缺乏特效治疗,近年来世界各国自闭症罹患人数不断攀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于2018年4月26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每59个美国儿童中就有1个自闭症患者,这与两年前的统计数据相比增长了15%1。自闭症也逐渐成为国内外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经媒体对自闭症人群直接或间接的报道,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其的认知、评价和话语建构。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传播和建构自闭症人群媒体话语,不仅关涉社会大众对自闭症人群形象的认知和建构,也关涉其主体经验和利益诉求在主流社会群体中的表达和体现。

“语料库研究与话语研究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和力和兼容性。将语料库视角融入话语研究,一方面能为揭示话语意义提供丰富的语言例证和强大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语料库研究中的词语共现、语言特征共现等创新思路也为话语研究增添了理论维度”(许家金 2019:xviii)。加之,“目前话语研究大多注重权势话语和精英话语,而对弱势群体的话语、声音关注不够”(唐青叶 2012:10)。基于此,本研究拟以NOW语料库中2010—2019年期间有关自闭症人群的75,998篇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和话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语料库中的词频、搭配及索引行进行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考察自闭症人群媒体话语特征,以及由此构建的自闭症人群媒体形象,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旨在为媒体重新审视和调整对自闭症人群的报道提供借鉴和参考。

2.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外针对自闭症人群话语研究已从早期基于医学—心理学模式研究,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话语分析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献梳理显示,基于传播学视角下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研究多采用传播学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以静态的传统纸质媒体报道、动态的电视、广播乃至社交媒体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重点探究自闭症人群媒体形象建构、媒体框架变迁以及媒体报道方式对受众态度的影响。具体而言,研究重点有三个:第一,基于MMR(Measles,Mumps and Rubella)疫苗争议事件的医学新闻报道研究(如Clarke 2008;Smithet al.2008;Holtonet al.2012;Janget al.2017;Mann 2018)。第二,基于框架理论的自闭症人群媒体形象建构和媒体框架变迁研究(如Jones &Harwood 2009;McKeever 2012;Waltze 2012;Kang 2013;Holtonet al.2014;Sawchuk &Clarke 2015;Muhamad &Yang 2017)。第三,基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视角,探究自闭症议题报道方式对受众态度和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如Orta 2016)。其中,基于框架理论的自闭症人群媒体形象建构和媒体框架变迁研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其原因可能是“媒介形象的塑造往往基于一定新闻框架”(臧国仁1999)。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界对自闭症人群的媒体话语研究关注度不高,相关研究较少。代表性研究如金恒(2012)和李莹(2017)基于健康传播学理论视角与方法,以自闭症人群媒介表征和形象建构为切入点,前者采用框架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新民晚报》中有关自闭症议题表征的“社会化”趋势和报道改进方法;后者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比中国大陆的《羊城晚报》与台湾地区的《联合晚报》中有关自闭症议题呈现的差异,总结出自闭症人群媒体形象的呈现特点,进而针对其媒体报道提出一些富有参考性的建议。最新研究如李慧冉等(2019)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国内某新闻网站2011—2016年期间有关自闭症人群的4,794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分析媒体所建构的自闭症人群负面、消极、刻板的形象。

纵观国内外文献,不难看出,在自闭症人群媒体话语研究方面,学界已取得一些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单一学科研究多,跨学科交叉研究少;研究方法较单一,多采用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偏重微观层面的文本分析,对自闭症人群在话语建构中受到的话语权力制约因素关注少,没有利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从大规模自然话语中抽取、挖掘人际交流的话语实例,并借助语境扩展分析方法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探究自闭症人群媒体话语建构特征。有鉴于此,本研究将采用语料库和话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主流英语媒体报道中的自闭症人群的话语建构特征进行探索性研究。

3.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NOW语料库,由Mark Davies教授主持开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英语新闻语料库之一(Davies 2018)。该库收录了自2010年以来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发布的英语网络新闻,是了解世界主流英语媒体关注的热点议题及媒体观点的重要平台。目前该库容量为81亿词,每月以1.4—1.6亿词的速度扩增(约30万篇新闻报道),语料库界面友好、检索简单、功能强大,研究者“可以检索到其他语料库无法查到的低频语言现象”(刘喜琴、Davies 2017:38)。基于此,本研究借鉴Kang(2013)针对自闭症人群媒体话语研究的搜索标准,以autism_nn*为关键词在语料库中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2019年,共检索获得文献75,998篇(数据最后下载日期为2019年7月27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检索出的文献数量较大,采用人工逐篇审阅,手工剔除同一篇报道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autism,费时费力,故以关键词autism字段出现的有效累积频次75,998篇为本研究的有效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以autism为节点词,分别将左右跨距设为0:4和4:4,考察MI值≥3的搭配动词和形容词,其原因在于“动词能告诉我们行动和论点的变化,它也告诉我们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而形容词能扩充和详述文本中的信息”(钱毓芳 2010:99)。其次,基于NOW语料库,分别制作与autism搭配的动词、形容词词表,并提取MI值≥3的前30个与autism高频搭配的动词和形容词数据。最后,依据量化统计结果,对比、剖析和提炼自闭症人群话语的总体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媒体话语建构特征。

4.结果与讨论

4.1 报道趋势分析

为了探究NOW语料库中自闭症人群话语产生的重要节点,以及媒体对自闭症人群的关注度,本研究统计了2010—2019年NOW语料库中自闭症人群媒体报道数量(见图1)。

图1 自闭症人群媒体报道数量分布情况(2010—2019)

从图1可见,针对自闭症人群的报道总体上呈波状上升趋势,并伴有周期性上下波动,各年份呈现不稳定分布态势。2010—2015年,相关报道数量较为平稳,共出现28,063 篇报道,仅占总数的37%。但在2017年呈现增长趋势,共出现13,791 篇报道,相当于2010—2015 近6年报道的两倍之多。这说明,自闭症人群受主流英语媒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闭症罹患人数的持续上升,媒体和社会大众将会越来越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因为“对弱势群体的包容度,支持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 2017:3)。

图1还显示,除2010年上半年外,每年上半年报道数量均超过下半年,在2019年上半年报道数量最多,高达9,586篇。通过对语料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主流英语媒体针对自闭症人群议题的报道数量呈现“节日化”报道趋向。即在每年4月2日的“世界自闭症日”以及6月1日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相关报道数量会出现明显增长态势。这也进一步验证了Bie &Tang(2015)的研究结果,即媒体在对自闭症人群报道时常会出现“节日化”报道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年度相比,2010年上半年媒体报道数量少于同年度下半年的报道数量,究其原因,可能源于这一事件:声称MMR疫苗会导致自闭症的始作俑者Andrew Wakefield被英国医学理事会证明有学术不端和危害儿童健康的罪名,各国媒体针对MMR疫苗事件竞相转载和连续报道,并引发了社会大众持续关注和讨论,因此出现了与其他年度不同的分布规律。

4.2 Autism的搭配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媒体对自闭症人群的话语建构,我们将进一步通过分析与节点词autism搭配的动词和形容词,来管窥其围绕autism的话语建构特征。在话语分析中,搭配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不仅可以揭示词汇联想模式,还可以展示一个词在语境中是如何获得意义的”(Xiao 2015:106)。搭配研究中常用的标准是共现词频和MI值,其中MI值用来测算词与节点词的搭配强度,“以便有效识别大规模文本中节点词的意义构建”(钱毓芳 2019:32)。本研究分析讨论时将综合考虑共现词频和MI值。表1记录了按照MI值高低选取的前30个与autism高频搭配的动词和形容词的统计结果。

表1 autism的显著搭配词数据(2010—2019年)

(待续)

(续表)

4.2.1 搭配动词分析

由表1可见,围绕autism的搭配动词,如overdiagnose、underdiagnose、underemploy、withdraw、misdiagnose、overrepresent、seclude、debunk、upend、oversimplify、discredit、impair、overawe、stigmatize等,均具有较强的消极语义特征。同时,词根over-、under-、dis-、mis-等多次出现,其构成的词汇均表示消极负面的含义。由此可见,围绕autism的搭配动词多用于否定语境中,具有较明显的消极语义趋向和较强的消极语义韵,说明主流英语媒体报道充斥着对自闭症人群片面、消极的报道。这与国外多数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似如Jones &Harwood(2009)、Huws &Jones(2010)、Holtonet al.(2014)。通过进一步考察30个与autism高频搭配的动词的索引行后发现,相当大比例的句子以被动语态的形式出现,表明自闭症人群是媒体报道的主题。但从语法上讲,“被”字句式策略性地隐去施事者,虽凸显了媒体对自闭症人群的关注程度,但也易使大众认为受事者(即自闭症人群)无力改变现实。这一搭配话语策略实质上构建了自闭症人群较为负面、消极的形象。换言之,即塑造了“一个被动的、病态的、不能独立的、需要医疗和救济的群体”(关文军等 2017:14)形象,例如:

(1)On Friday,government resear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ed that autism may be overdiagnosed in as many as 9 percent of kids.(CA:2015-10-24)

(2)Autism is under-diagnosed,partly because South Africa has very few doctors qualified to diagnose the condition.Specially trained paediatricians,paediatric neurologists,psychiatrists and neurodevelopmental specialists can diagnose autism.(ZA:2015-04-03)

(3)The authors of the study,whi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Molecular Autism,say many girls with autism may have been misdiagnosed because doctors treat the anorexia first.(AU:2013-08-06)

从语法结构上看,例(1)、例(2)和例(3)均为省去施动者的被动语态,而至于谁将其误诊、漏诊则被隐去和淡化。在这里,媒体表征和形塑了遭遇不幸的自闭症人群形象。在这种形象建构过程中,自闭症人群以弱者、受难者的形象出现,是脆弱的、易受伤害的对象,处于话语权力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媒体通过这种话语运作的文本再现或隐或显地凸显和强化了自闭症人群的弱势形象,体现了媒体的叙事动机和立场。

通过进一步分析表1与autism显著搭配的动词索引行后发现,这些高频搭配动词还常与中值情态动词(如will、would、should)和低值情态动词(如can、could、may)等连用,其意图在于隐藏新闻生产者的声音,弱化读者的话语权力感受,拉近与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隐含地建构并“生成对自己有利的意义”(Angouri &Wodak 2014:541)。换言之,即通过词汇语法结构的选择(如使用评价意义词汇、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或被动语态)建构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以达到维护自身立场的作用,例如:

(4)We should be mindful of the effect a positive assessment (false positive or not) could have on a child and their family.In many cultures,for instance,a condition like autism would stigmatize an entire family.(AU:2015-07-31)

例(4)中的情态动词would语气较为缓和,属于中量值情态动词。根据Halliday(1994)的观点,它表达说话人对客观结果的推测。Stigmatize作为意指污名化,它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Goffman 1963:3),是一种负面消极的刻板印象,可以导致社会性的歧视和偏见。在例(4)中,媒体采用would这一中量值情态动词,意在弱化因社会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导致自闭症人群给整个家庭带来的窘况,有利于缓和消极的话语基调,从而减轻因“污名化”而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媒体对事件的态度和立场以一种间接、隐蔽的方式表达出来,既实现了拉近媒体与公众之间心理距离的目的,又增强了媒体报道的客观性。

此外,通过再次观察表1中围绕autism的搭配动词的索引行,发现媒体大多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专家学者、政府或官方的观点来报道与自闭症人群有关的议题,其目的在于增强报道的重要性、可信度和权威性。媒体通过多方引证、多角度呈现,坚持客观、公正、不介入等原则,以纯新闻事实报道为主,少加评论,在报道诸如 “MMR疫苗事件”这类敏感性、冲突性的负面新闻时,大量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或其他可靠的信息来源,体现了信息的真实性和报道的客观性,例如:

(5)Bilodeau said he knows now the link between the MMR vaccine and autism has been debunked.(CA:2019-02-17)

(6)Research that links the vaccine to autism has been widely discredited.But Anab Gulaid,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researcher who worked on the autism study,said autism is often diagnosed in children around the same age as they receive their measles vaccine,so some fears persist.(US:2017-05-03)

(7)The link to vaccines and autism is still not disproven,although the pharma companies insist their vaccines are harmless.So why would anyone get a vaccine until it is proven safe for pregnant mothers and their unborn child? (US:2012-11-12)

从上述例子可知,媒体间接引用消息来源,如行业专家[如例(5)]、科学研究论断[如例(6)],以及“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辛斌 2006:2),如医药团体[如例(7)]关于MMR注射与自闭症之间不存在联系的观点,避免了媒体因过分关注和突出争议事件的行为而发生疫苗风波,引起公众恐慌,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危险。需要说明的是,例(7)中,媒体使用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pharma companies,使公众与信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坚持温和、谨慎的报道立场和倾向性,规避了话语责任,但也易使公众对疫苗安全性和可信度产生更大的疑虑,难以体现媒体的态度和立场。当需要对事件表明观点、态度时,媒体采用这一话语策略实质上隐藏了自身的意识形态立场和态度,建构出了媒体意欲形塑的“失语”的自闭症人群形象。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永远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与建构”(汪徽、辛斌 2019:38)。

4.2.2 搭配形容词分析

由表1可见,围绕autism的搭配形容词从词义上看,似乎多数不具有明显的语义特征,较为中性。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已表明,高频搭配词都“可能显现杂合的语义趋向”(卫乃兴 2011:100)。因此仅简单观察语料库中搭配词数据和词语索引行,可能难以发现明显的语义特征规律,故需要通过进一步分析和探索语料库数据来发现其杂合的语义趋向,以便进一步挖掘媒体建构的自闭症人群话语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塑造的自闭症人群形象。下面我们以三个围绕autism的高频搭配形容词neurodevelopmental(200次)、high-functioning(328次)和lowfunctioning(17次)为例加以分析。限于篇幅,我们仅呈现这三个高频词与节点词autism的索引行进行分析和解读。

由表2的词语索引可见,高频搭配形容词neurodevelopmental趋向与表示“障碍”“疾病”“不正常”“后果”“问题”或“残疾”意义的词语共现,如disorders(第1、2、3行)、issues(第4行)、problems(第5行)、challenges(第6行)、outcomes(第7行)、abnormalities(第8行)、disabilities(第9行)、diseases(第10行)等,揭示了该词具有较为明显的消极语义趋向,指向消极的语义韵。仅看neurodevelopmental的词义发现这些是无法获知的。从以上索引行的分析可知,媒体倾向于采用医学模式对自闭症人群进行隐喻式的界定和解读,将自闭症人群视为“病人”,需要被“矫正”、被“治愈”。从某种程度上讲,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加工也助长了这种“疾病隐喻”(Sontag 1990;Broderick &Ne’eman 2008;O’Reillyet al.2017)的传播。“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看待疾病的方式,人们往往给疾病赋予了太多本不应当的隐喻、象征乃至污名”(Sontag 1990)。这些“长期的‘原型沉淀’唤醒‘集体记忆’的思维模式”(张潮、张洁2013:138),通过隐喻、表征等标签化手段进行污名化,使得社会大众对自闭症人群的负面、消极印象形成现实化的集体记忆,影响了自闭症人群的自我认同,“导致其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使之无法融入正常的社区生活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Goffman 1963:162),进而成为游离于主流社会的“局外人”。根据批评话语分析的观点,语言是社会建构的手段,也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如Fairclough 1995;Wodak &Meyer 2015)。媒体正是通过语言这一权力工具建构了自闭症人群偏离正常的、病态的、亟需医疗和社会救助的形象。但是,如果能从神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视角“将自闭症解释为一种神经多样性类型或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观点,抛却了‘疾病’‘缺陷’的论断,树立的是‘更美好’的自闭症形象”(曾刚、于松梅 2016:77)。因此,媒体应本着客观、公正报道的同时,也应坚持新闻报道的人文性,抛却传统医学上的残疾观点,尊重和认同自闭症人群的文化和社会身份(Brownlow &O’Dell 2006;Davidson 2008;Brownlow 2010;O’Dellet al.2016;Cooperet al.2017),积极建构自闭症人群真实的媒体形象,避免新闻生产中因采用贴标签的简单化操作,导致既影响公众对自闭症人群的认知和态度,又使之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丧失了自我表达的话语权力,沦为被歧视、被边缘化的群体。

表2 围绕autism的高频搭配形容词neurodevelopmental的索引行

此外,媒体除了将自闭症人群建构成“病人”并贴上病症标签外,还“夹杂着‘受难’与‘负面行为’叙事”(姚晓东、秦亚勋 2016:175)。下面我们以围绕autism的两个语义相反的搭配形容词high-functioning和low-functioning为例,进一步分析探讨其话语建构特征。下面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索引(见表3和表4):

表3 围绕autism的高频搭配形容词high-functioning的索引行

表4 围绕autism的高频搭配形容词low-functioning的索引行

从表3和表4可见,high-functioning和low-functioning两个高频搭配形容词倾向于同具有消极语义特征的词汇共现(如nervous、miss、misunderstanding、vulnerable、anxiety、bullying、awkwardness、incapable、worst等)。通过进一步考察上下文语境还发现,字里行间弥漫着较强的消极语义韵,隐含着负面、否定的评价意义。与4.2.1的分析结果相似,表3和表4索引行的语境信息也说明,媒体倾向于采用片面、消极的报道方式,且存在歪曲或污名化自闭症人群形象的现象。如表3和表4例证所示,媒体将自闭症人群建构成“受难者”形象,即有疾病征兆、遭受疾病困扰的受害者是脆弱的(如表3的第7行、第9行和表4的第2行、第4行);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如表3的第1行、第8行和第10行);由于生理缺陷,是学校排斥对象(如表3第4行)、同伴欺凌对象(如表3第5行)、是家庭的沉重负担(如表4第1行、第3行和第4行)。需要注意的是,虽以往研究(如Jones &Harwood 2009,Huws &Jones 2010,Holtonet al.2014)已说明媒体报道存在污名化自闭症人群形象的现象,并常将其与暴力事件相勾连,是危险的、不可靠近的。但查看表3第8行的索引行的语言实例,却发现媒体否定这一说法,但言外之意却暗示了媒体报道中确实存在污名化自闭症人群这一客观事实。

5.结语

本文以NOW语料库中自闭症人群的媒体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和话语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考察自闭症人群的媒体话语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自闭症人群媒体形象。研究结果表明,相关报道数量逐年攀升,说明自闭症人群受主流英语媒体的关注度高;从围绕autism高频搭配动词和形容词的分析上看,两者皆用于否定语境中,具有较明显的消极语义趋向和较强的消极语义韵,说明主流英语媒体报道存在片面、消极的报道趋向;自闭症人群在话语中被建构为脆弱的、偏离正常的、病态的、亟需医疗和社会救助的形象。媒体通过话语运作的方式强化了自闭症人群的弱势形象,体现了媒体的叙事动机和立场。以往的研究(如Orta 2016)也表明,对自闭症人群负面或缺乏公正、善意的报道,有可能会加深社会大众对自闭症人群的偏见和歧视。因此,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倡导者,在自闭症人群报道中,尤其要重视人文关怀,并“坚持科学、客观、严肃、认真的态度,尽力塑造客观、全面的特殊人群的媒体形象,提高报道特殊人群媒体形象的专业性,引导公众的正确认知”(李慧冉等 2019:80)。

注 释

1.详见https://www.autismspeaks.org/science/science-news/cdc-increases-estimateautism%E2%80%99s-prevalence-15-percent-1-59-children。

猜你喜欢
自闭症形容词语料库
认识形容词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