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芝麻饼

2021-01-25 23:52吴雨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米糕乌篷船老酒

吴雨佳

那是个小村庄,外公一辈子生活的地方,那里有可爱的船家,有快乐的生活。

“周巷酱油来老哉,要买个好买哉,上海硫磺皂也有老,啤酒好买哉……”悠长的吆喝声从远处的河面上传来,许是村庄不大,船还未在岸边停下,河边就已经挤满了闻声而来的乡亲们。

是那条熟悉的乌篷船,撑船的人,穿着一件布衫,风从乌篷船的另一头吹来,吹动着衣服。他的裤脚卷得高高的,一看就是常年和水打交道的人。

过了村口的桥洞,船家在石桥的扶手上拴住了缆绳,然后在船头摆出啤酒、腌货和各种零嘴。老人们都好那口记忆中的味道,各种零嘴和腌货都是船家自己弄的,每次的量都不多,要买真的要趁早。村中的年轻汉子不多,但是都逃不过啤酒的诱惑。神奇的是,船家的啤酒在取出来时还有些微的凉意。听舅舅说,只有前一天晚上放在井水中浸泡,第二天中午再拿出来才有这个效果。夏天干完农活,来瓶凉啤酒再打出一个酒嗝儿,便能驱散疲倦和热意。

慢慢地,老人们和船家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卖糕点等零嘴时,船家把杆秤翘得高高的;卖酱油、卖老酒时就拿一个大漏斗,再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把酱油、老酒顺着漏斗流入瓶中。船家还会把米糕拿出来,分送给小孩。米糕在那时候是个稀罕的东西,这么一大袋着实不便宜。村中没有人干做米糕这一行,村中的小孩只能在此时大饱口福。看着孩子们一拥而上争抢米糕,看着他们吃得开心的样子,船家咧开了嘴角。那时的我,胆子很小,虽然看着眼馋,脚上却像灌了铅、上了锁,如何都迈不开腿,只是拉着外公的手更紧了几分。

轮到外公了,外公和船家聊得很开心,他们已经是老熟人了。我往外公身后躲,外公却不顾我的害羞,他推了推我的腰,暗示我叫声爷爷。我低头糯糯地叫了声爷爷,也不知他是否听见,悄悄地往上瞟了一眼,看见了船家满脸的笑容和一口洁白的牙齿。而后,他转身走进了乌篷船中,不久后,他拿來了一瓶酱油和一壶老酒,递给外公。此时此刻,另一股香味钻入了我的鼻子,那不是米糕的香味,但是毫无疑问,是零食的味道。我循着气味定位到船家的另一只手上,满心期待地盯着他揭开了油纸,原来是芝麻饼啊!外面的油皮纸上星星点点地渗出一点油渍。我激动极了,顾不上害羞,接过芝麻饼就吃起来。触及嘴唇的芝麻颗粒感和整体感非常强烈。咬上一口,来不及品尝,而是用油皮纸兜住掉下来的渣粒。等回味过来,发现满口都是一种霸道、不容抗拒的芝麻香。仿佛炒芝麻时胀裂的声音,依然响在耳边,无穷无尽的力量还在迸发。而另一边酥饼的味道,一浪接着一浪,鸡蛋和面粉的香味交织着,为芝麻味伴奏。一口气吃不下一整块,剩下的大块放回油纸里包了起来。外公摸了摸我的头,我向船家道声谢谢说完再见,外公便拎着酱油、老酒和我一起回家。

回到家后,外公马上打开酱油瓶,一股浓浓的黄豆味扑面而来。外公的脸上浮起一层笑容,他满意地说:“还是这个老伙计的酱油正宗。这酱油的好坏,一闻就出来了。还有那个老酒味,甭管隔着多远,我只要一闻到那个味就知道他来了。”外公央求外婆赶紧用新买的酱油炒几个菜,好让他解馋。

后来,我扳着手指头数日子,盼着初一,盼着十五,等那条乌篷船,等着那个撑船的人。每当船驶向桥时,他和站在桥上的我以独特的方式打招呼——用竹竿轻轻地点在桥的扶手上,我用手指轻轻地碰一下,两人相视一笑,老顽童和小顽童的童趣在这一刻被点燃。船要过河时,外公总会把我从桥上抱下去,等船过了桥洞外公才把我抱到桥上,看着船家身后的波纹一道开。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礼貌,也是种规矩,人在桥上站,船从桥洞过,如有胯下之辱。

后来,我到了城里读书,吃过各种各样的芝麻饼,却总感觉它们少了点什么。那个时候,没有车马喧嚣,只有船家的笑容、外公的呵护,任何美感都被无限放大,仿佛油皮纸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在那么热闹祥和的气氛中,人们打心底感觉愉快。在城市里,吵闹和忙碌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而少了这样一种纯粹——真诚地生活、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幸好,最初的味道还在,我还能记起当时的幸福。也许来自精神上的扎根,就像那个船家一样,一举手一投足永远印在脑海里。有一次,饭后听外公说起,那块芝麻饼是船家的妻子给他准备的午饭。他看到那群熊孩子将米糕一抢而光,猜我肯定馋得慌,害羞的我心里肯定急得不得了。被说中的我红着脸,想起船家穿的布鞋,如此整齐的针线,想来是他的妻子在灯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吧。如果是,他的妻子也是个温柔的人啊。

后来我再也没有看见他,村口的桥翻新了,我也不知道他还会不会来。我只记得家中的老酒、酱油还是那个味道,硫磺皂家里还有,还记得昨天邻居煨了黄豆,分了几碗给我们。晚上外公吃着黄豆作为下酒菜,看着河面上溶溶的月光,我俩都望得出神。(指导教师:任守周)

【简评】“那里有可爱的船家,有快乐的生活”,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船家的可爱,在于他悠长的吆喝,在于他会制作美味的零嘴和腌货,在于他热心细心的服务态度,在于他无私地关爱小孩子……快乐的生活,来源于美食美景,来源于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外公和船家的关爱……文中描述的人、景、情,纯粹优美,打动人心。

【他山之玉】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

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吗?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

——何满子《成都的卖水人》

猜你喜欢
米糕乌篷船老酒
老酒收藏投资六个方法
桃花煮酒
普通老白汾酒一瓶也值一两千
米糕大战(环球360°)
乌篷船
乌篷船,一袭烟雨枕江南
乌篷船
听李波谈古董级老酒收藏
米糕“牙医”
“米糕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