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状况研究

2021-01-26 08:58高海娟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人才学校

高海娟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本文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挖掘影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障碍因素,对建立与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探索性建议。

一、应用技术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度分析

(一)调研开展情况

目前对于高校科技人才发展的研究,采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是从组织发展、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四个维度对高校科技人才发展系统进行研究。为深入了解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对发展环境的评价,深入挖掘人才发展需求,本课题以高校科技人才发展的四个维度为基础,每个维度选取8个具体指标,从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需求与发展环境现状两个方面开展分析。在发展需求方面,请调查对象做出依据根据需求程度高低做出从A到E的选择,在发展现状方面,请调查对象对指标现状的满意程度从高到低做出A到E的选择。通过比较需求与现状之间存在的差异,评价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维度的提升潜力与紧迫性。课题组对学校13个教学单位和1个专门研究机构的200名青年科技人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

(二)调研结果分析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对发展环境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在发展环境需求上,青年科技人才对组织发展的期待最高,其次是个人发展和专业发展,在教学发展方面的预期最弱。在发展现状评分中由高到低一次为组织发展、专业、个人、教学等发展。将发展需求和现状进行比较,差距由高到低依次为组织、个人、专业、教学发展。在组织发展方面,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而与现状差距也最大,说明青年科技人才最渴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而现实情况与心理预期差距还很大,学校在这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个人发展方面,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青年科技人才对福利待遇和职称晋升方面有较高的需求,但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能与之匹配。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的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均小于1,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入职门槛较高,青年科技人才具有较高的个人专业素养,当前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现状基本可以满足青年科技人才的心里期待。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对环境的满意度促进其发展,应在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两个方面加大力度。

图1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需求和现状对比结果

二、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分析

(一)科研立项情况

课题组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至今获批的局级以上科研项目情况进行了分析,项目总体立项情况如图2和图3所示。

通过对近四年局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学校纵向项目立项总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的项目数也在逐年增加。另外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的项目数占总项目立项的比重也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这说明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立项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对近四年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项目的级别进行了分析,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的局级及以上项目中,局级项目占比为52.8%,省部级项目占比为44.4%,国家级项目占比为2.8%。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的高级别项目占比很小,反映出青年科技人才的整体科研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

图2 近四年立项局级以上科研项目情况

图3 近四年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占比

(二)论文发表情况

课题组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至今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近四年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6年至2018年,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发表重要论文在学校发表重要论文的占比也逐年递增。2019年的占比略有下降,课题组分析由于检索系统时间延迟,2019年第四季度数据尚未统计完全,预计2019年青年科技人才发表的重要期刊论文占论文总数的比重依然呈现上升趋势。

(三)专利授权情况

课题组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至2018年三年的专利授权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专利授权情况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做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授权占学校总的授权专利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的具体类型进行分析,在180项第一发明人为40岁以下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数量仅为1项。在专利的创造性审查过程中,发明专利需要具备“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更能反应发明人的科研水平。而发明专利数量过低的情况,反映出青年科技人才的整体科研实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图4 近四年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情况分析

图5 2016-2018年专利情况统计

通过对近几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立项、重要学术论文和专利授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课题组发现近年来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在逐步提高,青年科技人才在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学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引进的专任教师90%以上具备博士学位,学校注重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聚焦重点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带来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学校科学研究的整体体量偏低,距离高水平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实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青年科技人才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近四年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青年基金类科研项目立项。由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发表论文、申报项目难度更大。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科研成果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打通科技人才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三、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政策研究

我国历来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国家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层面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国家层面上,制定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设立了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地方层面上,江苏省的“双创计划”、湖南省“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山东省出台的《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的若干举措》等等,这些政策为激励青年科技人员都设置了相当“优惠”和“丰厚”的奖励机制。

天津市在引进、培养和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人才引进方面,2018年天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引育青年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对留津或来津工作的青年科技人才给予较为丰厚的补贴。人才培养方面,2013年天津市出台的《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培养青年科技优秀人才,促进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重点培养和支持300名35周岁以下的优秀创新青年人才,形成我市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意见提出,加快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中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天津市还设立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每年遴选30位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给予100万元项目资助,促进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学家。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传统的专科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双元特点”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校应用技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端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因此,迎接新时代,应对新挑战,建设一支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对于全面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7 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学校出台了《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旨在通过“人才计划”的实施,引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计划”中的中德杰青、中德优青、优秀博士青年教师都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对象分别给予协议年薪、科研经费、生活住房以及量身订制的人事制度保障与支持,使入选对象特别是青年教师发展有平台、成长有目标、贡献有激励、学习有榜样,使“人才计划”成为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2018年,学校出台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关于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为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及特殊贡献人才建立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绿色通道”。2019年,学校出台了学术特区建设方案,旨在打造学校学科专业高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特区围绕学校硕士授权建设任务及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关键指标,设立特定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在运行机制、政策保障、平台搭建、经费使用、项目组织等方面大胆创新。

可以说,在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改革,学校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在提升,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天津市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与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学校的制度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发展需求。学校的“人才计划”、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政策的具体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考评体系存在一定局限,缺乏良好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科研成果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审和待遇。青年科技人员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为了适应职称晋升要求,更多人青睐能够快速出成果的研究方向和方式,回避研究周期长、成果产出慢的研究方向,长此以往,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发展不利。

四、应用技术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建议

(一)加强青年科技人才政策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学校在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工作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和科研规律,真正做到青年科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制订分类别分层次的考核机制,针对不同的人员类型,构建适合人才发展的多元评价标准。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转变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形成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配备科研导师,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既要掌握丰富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同时还要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目前学校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为青年教师配备了师傅,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是青年教师能够尽快胜任教学工作需求。但在科研工作上,青年科技人才往往还处于单打独斗的情况。科研项目的实施,仅凭一人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组建研究团队才能实现。学校应统筹协调,选取经验丰富、高素质、高技能且具有一定威望的科研骨干作为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导师。通过科研导师的“传、帮、带”,对青年科技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处理相关难题,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进而提升主观能动性,在熟练掌握相关业务的同时提升科研水平。学校应对科研导师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把指导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工作纳入导师业绩考核中,激发科研导师的内在动力,在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科研团队建设,对于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三)加强协调,形成教学与科研双向良性互动

在开展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很多调查对象都反应一个问题,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科学研究上,教学与科研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学校既要求青年科技人才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有科研成果,导致其压力巨大。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人才引进,提高学校的生师比,降低青年科技人才的基本课时要求;另一方面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人才实行差别化课时要求。学校应加强宏观调控,把实验室和实验仪器向学生开放,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使教学和科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才能够对本学科、专业的实时动态予以了解和掌握,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形成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加大建设投入,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增长机制

有关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人们获得相应体能、技能、智能所需支付的社会成本分别是1:3:9,而社会得到的收益是1:10:100。由此可见,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和产出比是非常可观的。要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投入,一方面在学校设立青年发展专项项目,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通过校级项目培育更高级别的科研立项;另一方面,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的力度,进一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完善薪酬增长机制,通过加大科研奖励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措施,增强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研创新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人才学校
人才云
面向2035年中国科技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学校推介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