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柯尔克孜族脱贫历史及成效研究*

2021-01-28 21:09张瑜
实事求是 2021年6期
关键词:克州柯尔克孜族攻坚

张瑜

(中共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党校 新疆 阿图什 845350)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极其重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不仅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一项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写入宪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确保各民族权益的实现,还特别明确国家要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给予更多关心爱护和扶持照顾,使新中国成立前很多处于农奴制、封建制、部落生活的少数民族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民族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等理念,道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

柯尔克孜族是新疆8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原为我国漠北的游牧民族,其源可上溯到汉以前的坚昆,公元17—18世纪,因沙俄北扩,侵入叶尼塞柯尔克孜故地,柯尔克孜人被迫举部西迁,在天山、帕米尔一带融合旧部,形成现代民族柯尔克孜族。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关怀下,柯尔克孜族经济社会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一、柯尔克孜族历史发展概述

1.新中国成立前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发展。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记载其族源于叶尼塞河流域。三国时期柯尔克孜族的一支向西迁徙,至唐代西迁的柯尔克孜族已遍布安西、北庭、鞑靶等五地。辽、宋、金时期,其主要聚居在今阿合奇县、乌恰县地区。明末清初,柯尔克孜族主要在天山南北和东西帕米尔以及中亚的安集延一带活动,新疆建省后北疆的柯尔克孜族属伊犁将军管辖,南疆的柯尔克孜族属新疆巡抚管辖。民国时期,以柯尔克孜族为主的县级行政建制乌恰县和阿合奇县相继设置建立。

据考古和古籍考证,历史上,柯尔克孜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据《新疆图志》载:新疆农民和城市居民所需的牲畜和畜产品,除个别地方自己生产外,绝大多数是依靠布鲁特(清朝史书对柯尔克孜族称谓)供应。柯尔克孜族虽是游牧民族,但也从事农业、狩猎、捕鱼等生产,解放前柯尔克孜族没有民族工业,只有极少数家庭作坊,主要为铁、木器制造和皮毛制作。

新中国成立前,柯尔克孜族的生产水平很低,由于没有圈棚,不储冬草,缺少兽医和必要的抗灾保畜设施,加之连年战争、苛捐杂税使柯尔克孜人生活地区的经济衰弱,牧民生活极其贫困。据1949年统计,牧民需负担的苛捐杂税和差役有37种。伯克、大牧主、宗教首领、国民党贪吏等对柯尔克孜牧民横征暴敛,致使柯尔克孜族生产萧条、生活艰辛、举步维艰,如“乌恰县吉根乡1942年有200多户牧民,到1944年,仅剩20多户”。[1]

2.新中国成立后柯尔克孜族的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柯尔克孜族总人口仅有66 145人。1954年7月14日,按照民族区域自治原则以柯尔克孜族聚居地乌恰县、阿图什县、阿合奇县为基础,成立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人口12.49万人,其中柯尔克孜族4.86万人。[1]除此之外,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阿克苏和喀什地区还有阔克铁热克、夏特、博孜墩、亚曼苏、科克亚、康克尔6个柯尔克孜族民族乡,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零星分布。在国家民族政策的保障下,柯尔克孜族人口实现了高增长,至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有柯尔克孜族143 537人。其中,新疆有141 840人,[1]约占全国柯尔克孜族总人口的99%。20世纪80年代末,柯尔克孜族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开始向现代型增长模式转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时全国柯尔克孜族人口为186 708人,新疆180 472人,其中147 955人居住在克州,占新疆地区柯尔克孜族总人口的82%,2018年克州柯尔克孜族有163 863人,当年出生率为10.4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扶贫和开发作为发展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的主要工作来抓,为了帮扶克州各族群众尽快实现小康,走上富裕之路,1990年克州三县一市全部纳入国家贫困县市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克州各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54年,克州生产总值仅0.12亿元,当时各族群众吃着定量的苞谷馕,住在干打垒土的平房里,夜晚用油灯微弱的灯光修补衣物,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1978年克州生产总值增长到0.58亿元。改革开放后,克州各项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85年克州生产总值突破1亿元,2001年突破10亿元,2016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20年克州生产总值为169.24亿元,[2],比1978年增长290.79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克州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克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克州各族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摆脱了束缚其身的绝对贫困枷锁,正大踏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二、新疆柯尔克孜族扶贫历史梳理

鉴于克州作为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地的代表性,本文以克州为例,对柯尔克孜族整体发展概况进行了研究。

1.克州扶贫历史阶段。克州成立后,国家和自治区非常关心柯尔克孜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脱贫方面。从1978年至今,克州扶贫开发大致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新时期扶贫开发、片区攻坚、精准扶贫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6年)。农村经营制度改革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打开了出路。克州农牧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44元增加到1986年的306元,贫困人口由19万人减少到15.8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由85%下降至59%。[3]第二阶段(1987—1993年)。克州人民政府成立自治州扶贫办公室,提前筹划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开发式扶贫,并不断扩大覆盖面。克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87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8.1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至26.8%。[3]第三阶段(1994—2000年)。在国家和自治区以及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扶持和大力支持下,克州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贫困乡村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狠抓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 001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6.9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至21.6%。[3]第四阶段(2001—2010年)。克州乘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春风,十年累计解决23 744户115 454人的温饱问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 902元,年均增幅6.6%。[3]153个重点村达到了整村推进“五通、五有、五能”验收标准。第五阶段(2011—2015年)。国家对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极为关切,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召开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新疆工作的具体要求、主攻方向,对新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新疆2011年颁布实施《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克州在国家、自治区、援疆省市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扶持下,突出贫困地区连片开发。第六阶段(2016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扶贫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制定了一整套开创性扶贫政策,投入巨额资金,动员政府系统内外大批扶贫力量帮助“三山三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脱贫攻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这一阶段,乌恰县、阿合奇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先后达到摘帽标准,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3.21%降至2020年的0%。

2.克州脱贫成效。一是农村经济长足发展。1954年克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15亿元,粮食总产量3.13万吨。改革开放以来,克州农牧业生产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科技兴农成为主旋律,克州农业生产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2020年克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 674万元,粮食总产量27.2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5年的1.1万千瓦增加到54.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由0.1万千瓦时增加到22 269.6万千瓦时,农业化肥折纯用量由296吨增加到2.2万吨,农膜使用量从无到有,达到0.1万吨;粮食亩产量由1954年的86公斤增加到356公斤,棉花亩产量由11公斤增加到124公斤。

二是工业经济成效凸显。1957年克州仅有四家企业,当年创产值67万元。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大发展,克州三产比例由1954年的71.8∶6.0∶22.2调整为2020年的10.6∶28.8∶60.6,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发展、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门类体系日益完备,特色产业日益壮大。20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9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4年的3.4%提高到14.7%。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克州坚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和口岸优势,兴建工业园区,强化招商引资,新型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1960年,克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326万元,改革开放后,累计投资达991.1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累计投资的1 303.6倍。进入“十五”以来,克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项目支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2001—2018年累计投资977.7亿元,2019年同比增长19.0%,2020年同比增长36.8%。

四是人民群众吃穿住行全面改善。首先是脱贫见实效。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85%降至2020年的0%,农牧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44元增加到2020年的10 074元,增长了228倍。克州党委政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深入落实“九个清”要求,逐步提升小康生活质量,让各族群众既有钱花又敢花钱,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二是生产生活上台阶。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缺项补项原则、村级卫生室、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幼儿园、惠民超市一应俱全、解决了贫困户安全饮水、生活用电、暖气入户等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三是交通便利物流畅通。新中国成立初期,克州交通运输十分落后,仅有一条简易过境公路,即现国道314线,一座客运站。1959年公路运输靠28辆吉斯4吨汽车支撑,很多人一辈子未见过家乡以外的世界。经过70多年的奋斗,克州已形成了公路、铁路、民航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有效缓解了克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四是移风易俗现新貌。推进“三区分离”,抓好“三新活动”,使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众“睡觉上床、吃饭上桌、做饭上灶台、学习上书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建成147个“靓发屋”,民族妇女“漂亮脸蛋露出来,美丽头发飘起来”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五是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支持下,克州科教文卫事业取得显著成就,2020年克州有普通小学、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180所,较1954年增长126所,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100%;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失学辍学问题。共建科技示范园40座,科技示范乡16个,各类专业协会205个,特色实训基地21个。广播电视全覆盖,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贫困人口大病、重病专项救治深入推进,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超过80%;贫困户就医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达到每人每年32 00元;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的23.14‰下降到4.61‰。通过积极树立脱贫致富典型、培养脱贫致富能手,树立带头脱贫致富、引领致富榜样,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扶智与扶志相结合,贫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现代文明对冲宗教极端思想成效明显。

三、新疆柯尔克孜族脱贫经验总结与启示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克州脱贫的历史,总结40多年来脱贫工作经验,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克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探索,又为下一阶段巩固脱贫成果迈向新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理论依据。

1.强化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克州党委、人民政府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坚决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实行州委书记负总责,四级书记一起抓,联县包乡、联乡包村,进村入户逐个过筛子、找漏洞、查弱项,带头转作风,发挥“总领队”作用。成立以州委、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下辖15个专项组,牵头抓总,推动54个成员单位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坚持一线帮带、一线扶持,跑项目、找资金,定期下沉抓对接、促落实,发挥“指挥部”作用。实现3.8万名干部职工与8.9万户群众结对认亲,做到了“分片包干、定点干、责到村、责到人”,不退出不脱责任,不摘帽不下战场,责任压得实、落得实,形成了全员上阵,全员攻坚局面,发挥“攻坚队”作用。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2.“七个一批”靶向精准脱贫。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克州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制定《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实施意见》,瞄准靶心,因人施策。一是培训就业有钱挣。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广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十三五”时期,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95万人,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13.45万人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边缘户家庭人人有就业、天天有收入。二是产业发展为根本。5年来,克州对27 287户贫困户实现统一供种;对克州40万亩冬小麦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累计建成卫星工厂40座、培育扶贫龙头企业8个,带动1 500名贫困群众就业,引进泰昆集团公司、禾邦牧业等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建材、鞋业、电子装配等方面项目72个落户克州,带动5千余人就业。强化与京东商城、新疆生鲜馆、1688平台等知名线上平台合作,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4个、电商分拣物流配送中心4个、乡级电商服务站31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44个,加快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支持农贸企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旅游兴州战略,先后成功举办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环塔(国际)拉力赛等活动,带动贫困户537户、2 181人就业增收。2016年以来通过产业发展带动7.3万人脱贫。三是护边固边保稳定。克州坚持把提高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16 178名边民转为护边员,落实护边员家庭成员低保及意外伤害保险政策,切实解决护边员后顾之忧,形成了“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的守边格局,夯实了“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的戍边稳边基础。四是生态补偿利长远。克州“十三五”时期共选聘生态护林员、护草员等公益性岗位5 211名,积极落实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各项奖励政策。五是土地清理增效益。2016年以来,克州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经营与贫困户直接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累计发包清理土地20.2万亩,带动3万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六是易地搬迁稳得住。克州认真落实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和规范标准,对13个乡镇、71个村、3 168户、13 855人实施了易地搬迁安置,搬迁的9个安置点全部配套水、电、路、气、讯等基础服务设施。推动社区化管理,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有效推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七是社会保障兜底牢。克州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各项工作,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认真履行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职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精准送到群众的心坎上,5年来,通过综合社会保障兜底带动2万余人脱贫。

3.整合资金,项目提效益。为全面落实中央“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要求,加强项目绩效管理,克州制发《自治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发展)项目管理办法(暂行)》等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5年来,整合涉农资金73.3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9.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 829个;投放小额贷款11亿元、风险补偿金达1亿元、财政贴息1.2亿元,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2.9万户。[2]

4.加强返贫致贫预警监测。2019年克州建成了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每月定期更新63 301户监测对象(56 3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6 963户边缘易致贫户)“绿、黄、橙、红”四级预警信息,实施多部门数据交换、多维查询、智能分析,实时预警,及时核实,及时帮扶,实现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全覆盖。

5.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克州始终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增强支撑贫困户优先发展的“造血”机能。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通过“点菜式”“引导式”“订单式”的技能培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创收渠道,共选树州级以上脱贫攻坚先进典型725个,将全国、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人物的脱贫事迹进行巡回演讲宣传,强化示范教育引导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参与项目选定、建设实施全过程,开办“立志讲习所”“扶志学堂”,设置“光荣榜与曝光栏”,加强贫困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6.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攻坚。克州始终将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作为社会帮扶的重要任务。一是与援疆省市加强对接。“十三五”时期,江苏省、江西省累计投入援疆资金31.4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43个,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就业、教育医疗、基层党建等重点援疆扶贫工程。二是发挥国企中坚力量。5年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和中国华电三家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累计投入资金1.9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7个,带动贫困户脱贫3 982人。三是区内协作不断完善,全面推进与昌吉州共同制定的扶贫规划,投入资金2.7亿元,实施协作项目210个,受益贫困村180个,受益贫困户2.3万户。四是推进“百企帮百村”。2016年以来,克州119家非公有制企业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帮扶124个贫困村,增加就业岗位960个,实现劳务创收1.2亿元,资助贫困大学生300余名。五是广泛引导、动员、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共有69个社会组织投入帮扶资金8 616万元,7.5万贫困群众受益。

综上所述,克州扶贫开发历史是新疆柯尔克孜族树立信心,增强自信,奋力摆脱绝对贫困的历史,充分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新疆柯尔克孜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只是全国56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进步的缩影,充分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全面发展的重视关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定信心。

猜你喜欢
克州柯尔克孜族攻坚
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简析
援疆的夜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我的新家在克州
家乡的茶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铝的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柯尔克孜族语言使用现状
试述柯尔克孜人西迁后的宗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