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体 “ 发展演变论 ” 研究述评

2021-01-31 13:40王章才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研究

王章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 “ 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 。 “ 有常 ” 的 “ 设文之体 ” 和 “ 无方 ” 的 “ 变文之数 ” 都应该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研究更为重要。但是,目前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大致情形是:文体之常的研究很多,无方之变的研究极少。 “ 无方之变 ” 方面的研究资源,古来就很稀缺。因为文体之变既然是 “ 无方 ” 的,那么,其研究自然高难。在当下因循成风和讲究实证的学术评价和学术思维模式下,无方之变的研究更难指望会有大动作、大进展;就算是偶有所获、偶有论著也较难获得承认和发表。这样一来,为了快出成果、出 “ 实 ” 成果,学者们首选的当然是绕道而行了。于是,一派繁华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 园地 ” 里就赫然惊现一个巨大的 “ 天坑 ” ——文体 “ 发变论 ” 研究的大坑。这已引起了当今文体学界一些专家、学者的警觉。如吴承学、何诗海、钱志熙、朱迎平等都相继发文,大声疾呼要尽快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要加强此项研究,势必首先要摸清楚:迄今为止,国内外的中国古代文体 “ 发展演变论及其规律 ” (以下简称 “ 文体发变论 ” 或 “ 发变论 ” )的研究现状究竟如何。本文尝试综述之。

从学理上说,中国古代文体 “ 发变论 ” 研究,从属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属于后者的一个分支——当然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或一个环节)。从次序和逻辑上说,自然是先有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然后才有可能出现中国古代文体 “ 发变论 ” 研究。事实上,前者的研究远远比后者充分。国内学术界的 “ 中国古代文体发变论研究意识 ” 一度严重薄弱,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严重不足。迄今为止,中国古代文体 “ 发变论 ” 研究尚不自觉,也谈不上独立。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关 “ 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变论研究 ” 的专门而集中的成果几乎仍为空白。而那些仅有的、微弱的、 “ 烟涛微茫信难求 ” 的相关信息颗粒,也大多不经意地地、稀稀拉拉地散落在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成果的汪洋大海中。当然话又说回来,其存在虽然像空气一样无从捉摸,但它仍然是存在的,可感的,也是值得留意的。本文拟对此作详细梳理。

一、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现状综述

当前国内文体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在中国古代, “ 文体 ” 一词一般有四义,即:体类,语体,体式,体性。四个义项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义项的是 “ 体类 ” 。所谓体类,就是文体的类别,指基于体裁的文类划分。《辞海》: “ 文体,谓文章之体裁也 ”[1]610。另,古代文集编纂常常 “ 每体自为一类 ” (明·吴讷《文章辨体·凡例》),故云 “ 体类 ” 。体谓形而下,类谓形而上。本文所谓文体主要也指体类。

众所周知,文学发展史其实就是文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也就是文体的流变兴替史。我国两汉时文体已大备,文体研究也同时发生并初步成形。到魏晋六朝时期,我国文体学已臻于成熟。隋唐人颇有散文理论,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明人很重视文体辨析,相关的论著也较多,显示了文体学的持续鼎盛。清代及民国时期可谓我国传统文体学的总结期与开新期。

先须要说明的一点是: “ 传统文体学 ” 与 “ 古代文体学 ”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中国古代的文体学;后者指现当代学者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和文体学的研究。两者不能混言。

“ 传统文体学 ” 缺陷较多。扼要说有三点:一是繁琐。传统文体学以辨体为核心,以指导写作为鹄的,标准杂,辨体细,分类繁,治丝而棼,不成体统。二是泛而不全。中国古代文学观的主流是泛文学观,故体类庞杂,动辄几十、一百多甚至二百多种;但是反讽的是,虽然类属庞杂,却仍有严重缺漏。这主要指的是无视民间说唱文学、戏剧及小说等民间文学或通俗文艺等文体。这个缺漏缘于思想偏见,是古人偏执的文体等级论所造成的。三是昏昧。昏昧主要源于 “ 保守 ” 和 “ 主观 ” 。在文体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文体之间的跨越、集成与浑融是恒常发生的,其对文体的发展演变而言也大多属于 “ 正能量 ” ,但是正统的文论家往往过于 “ 保守 ” ,一味主张尊体、正体、辨体,排斥浑混; “ 主观 ” 主要指传统文体学过恃经验,偏爱归纳,导致传统文体学的明晰性、思辨性与概括性等都很差。 “ 主观 ” 的另一个意思是人各不同,拒绝通约,强势排他,甚至稍有发明,即敝帚自珍,偏狭叫躁。

到了1920-1940年代,我国文体学界涌现出了一些古代文论、文学概论及修辞学类著述,其中有论及文体的,可视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轫。新中国成立以后,意识形态比较轻视文艺形式(虽然文体不只是形式),文体学研究遂长期低潮化、边缘化、休眠化,以至于此期只出现了一些归纳、介绍传统文体的著述,深入研究及总体研究非常冷清,更谈不上进展。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才重新被接续,且逐渐受到重视;如今已衍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 “ 显学 ” 。这方面的成果于是多起来,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类:

一是中国古代文体论。其中,有 “ 单体论 ” ,有 “ 多体论 ” “ 全体论 ” ,有 “ 时体论 ” 。 “ 单体论 ” 即单论某一种文体的; “ 多体论 ” 或 “ 全体论 ” 即单个地论述多种或全部古代文体的; “ 时体论 ” 即论述某朝代、某时段的文体(或一种,或多种,或全种)的。这三种成果出现较早,为数也大。现再分别综述于下:

第一, “ 单体论 ” 。这类成果出现最早,数量也最多。如: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招集名家撰写的 “ 中国古代文体学丛书 ” (分体出版有 “ 诗 ” “ 词 ” “ 赋 ” “ 散文 ” “ 小说 ” “ 戏曲 ” 等6种),梁章钜《制义丛话》(上海书店,2001),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胡继琼《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刍论》(贵州大学出版社,2006),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李小兰《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刘晓军《章回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胡元德《古代公文文体流变》(广陵书社,2012),胡吉星《文体学视野下的美颂传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吴作奎《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等。这些著述都纵论一体,故曰 “ 单体论 ” 。

第二, “ 多体论 ” 或 “ 全体伦 ” 。除了那些概略的古代文体常识及写作指导,这方面较专业的著述有: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后有修订和重印),张毅《文学文体概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章必功《文体史话》(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吴作奎《古代文体研究论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等。此类数量不算多。虽为多体或全体,但实际与 “ 单体论 ” 无异,因为它们也是单个单个文体地论述的,相当于单体论的 “ 集合 ” 。

第三, “ 时体论 ” 。(1)多种或全种 “ 时体论 ” 的: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曹辛华《唐宋诗词的文体观照》(中华书局,2011),于雪棠《先秦两汉文体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过常宝《先秦文体与话语方式研究》(中华书局,2016),等;(2)单种 “ 时体论 ” 的:此类成果也较多。如: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文学遗产》1999年第六期)、《明代八股文文体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六期)、《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文学评论》2001年第一期)、《汉魏六朝挽歌考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三期),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过常宝《先秦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邱渊《 “ 言 ” “ 语 ” “ 论 ” “ 说 ” 与先秦论说文体》(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美国学者蔡宗齐著、陈婧译《汉魏晋五言诗的演变——四种诗歌模式与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等。这些属于某一时代的单体论。

二是古代文体学论。有阐发古代之文体学专著的文体学的,如论《文心雕龙》《文章辨体》等的文体学的①;有挖掘古代集书、类书及字书的文体学蕴含的,如论《文选》《四库全书》《独断》等的文体学价值的②;有论某时段的文体学的,如李士彪《魏晋南北朝文体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任竞泽《宋代文体学研究论稿》(商务印书馆,2011)等。

三是古代文体学专题论。即面向整个古代文体学,专论或主论某一方面。包括论文体与社会、文化、政治等的关系的(即所谓外部研究)③;论文体分类、文体形态、文体史的④;论文体融渗及破体为文的⑤;规划或反思古代文体学学科的⑥;等。

至于港台,相关论著较少,论题也狭于大陆学界。其成果多在 “ 龙学 ” 领域,如徐复观、龚鹏程、刘渼、颜昆阳等的有关论述及论争⑦;其他方面,如何亮、萧凤娴、刘晓明、王伟勇等也有成果值得关注⑧。

二、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演变论研究现状述评

上述这些成果中,关于 “ 文体发变论 ” 的研究内容也稀稀拉拉地存在着,逻辑上可概括为三种:单体发展论;合体融渗发展论;全体浑和发展论(分别简称为 “ 单体论 ” “ 合体论 ” “ 全体论 ” ,三者也可以合称 “ 三体论 ” )。

“ 单体论 ” (单体发展论)就是立足某一文体,或虽面对所有文体,但具体论述时仍是一个一个地单个进行、以探讨某一单个文体的发生、发展、鼎盛、变异、休眠、转生等情况的,如论赋、诗、词、古文、骈文等文体的源流正变的; “ 合体论 ” (合体融渗发展论)一般是讨论两、三种文体之间的交融互渗的,这两、三种文体往往或近质、或异质、或反质,如诗与文、诗与词、文与词、诗与戏剧小说、词与曲、辞赋与骈文、骈文与散文、时文与古文、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如文与史哲、审美文与应用文)等; “ 全体论 ” (全体浑和发展论或文备众体论或集大成文体论)就是面对所有文体和整个文体史,整体的、贯通地、宏观地探讨诸文体间的浑和与演进的。 “ 全体论 ” 也可称为 “ 备体论 ” (文备众体)、集大成论或 “ 大成文体论 ” 等。

“ 三体论 ” 中,后一种的成果除笔者外,他人未见有集中论述者。笔者的相关成果有:《文体浑成论与巨型文体说》(《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八期),《文学自觉与文体自觉》(《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一期,其核心观点摘发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二期),《论中国古代文体学 “ 发展演变论 ” 研究滞后的原因》(《学术界》2016年第十期),《中国古代知类文化与文体分类》(《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二期),《大成文体说论要》(《光明日报》2018年2月6日第11版 “ 理论版·国家社科基金 ” 版),等。他人尚未见有集中论述者,仅见陶东风、袁行霈等有一些零星的或纲要式的表述。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一书的 “ 导言 ” 部分在讲到文体演变的内因方面时,纲领性地阐述了文类的交融和互渗对文体演变的意义: “ 新文体必然产生于对原有文体的创造性转化中 ” (着重号为作者所加——引者注), “ 文体变易的一个常见途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文体之间的交差、渗透,并进而产生一种新的文体 ” “ 文体变易的另一个内在规律是文体内部占支配性(着重号为作者所加——引者注)的规范的移位……支配性规范的移位常常导致文体的根本性转化 ”[2]15-16。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提出文体间的融渗是中国文学演进的重要途径: “ 文体辨析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文体之间的融合更是一个关系到文学发展的大问题 ”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3]9-10。这些说法与本文的基本理念一致。但这两书的重心均不在此,所以也均未展开论述。陶著的重心是文体文化学,也就是文体演变的 “ 外因 ” ,其中只是顺带论及文体融渗,但未展开、也不宜展开;且总体来看,陶论属单体发展论;虽偶尔论及合体融渗论,但与全体浑和论无涉;而 “ 袁编 ” 则是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全国性本科通用教材,体大而虑周,面向广大本、专科学生,其论述内容是以文学史为主、偶及文体史,论述方法是以面为主、对重要作家、作品才会适当展开,总的来说 “ 点 ” 上无法深入。

“ 三体论 ” 中,前两种的成果较多;上一部分所述之 “ 古代文体论 ” 及 “ 古代文体学论 ” 中已经含有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也仍存在问题。比如, “ 古代文体论 ” 实属不自觉情态下的 “ 单体发展论 ” ,不过此类研究多受传统 “ 辨体 ” 思想影响,潜意识里是要纯净文体;但文体的发展势必意味着原有体制的破坏和混串,故单体发展论势必会排斥发展和变化,基于单体论的 “ 发变论 ” 只能是畸形的、不彻底的;合体融渗论或破体为文论则局限于两种或近缘或远缘的文体间的互文性研究,视野尚较狭隘,更要命的是论者与论者、论题与论题之间彼此无联,各自一是非,各自一体系,没有统观与整合,更没有升级为系统的理论,故顶多属于《庄子·齐物论》所说的 “ 道隐于小成 ” 的 “ 小成 ” ,亟须进一步归纳演绎,升级为 “ 大成 ” ,即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阐述。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之文体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研究的长期徘徊不前和一枝独 “ 后 ” ,甚至一支独 “ 无 ” 。

三、国外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演变论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资源述评

国外,仅见一些汉学家有有关中国古代文体、文体融渗及演变等方面的论述。如美国学者Cyril Birch(萨雷·白之)著有《中国文学文体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ry Genr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Los Angeles and London.,1974)一书,阐述中国文学诸文体,属于本文上文所说的 “ 多体论 ” 及 “ 全体论 ” ;宇文所安《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三联书店,2014)运用西方文本细读理论,从编纂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汉魏古诗及乐府诗的文体生成及演进,属本文上面所说的 “ 单体发展论 ” ,不过其新颖的方法和视角值得吾辈借鉴;日本学者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之 “ 《文心雕龙》总说 ” 部分论及《文心雕龙》与《诗经》《论语》《庄子》《楚辞》等的 “ 互文 ” 关系[4];美国学者Charles Hartman(蔡涵墨)《韩愈和艾略特》一文比较论述了韩、艾两人相同相近的诗文兼融互促、精英文学与通俗文艺相参、口语与书面语混用等理论与创作情况[5];等。

而国外关于文体融渗的理论方面,借鉴和启发的意义较大。西人较擅逻辑和思辨,文体融渗方面也比我国传统理论更系统,持论更开放。提倡文体浑融的主张,文艺复兴时就已出现。如瓜里尼(意)提出合悲喜剧为混合剧,伏尔泰(法)力主变体,等。至现代,西方文论界主文体浑合者更多。如俄国形式主义很重视文类的融渗;英美新批评的奠基者艾略特(美)提出文学成就的高低不在于创新或模仿,而在于把一切先前文学囊括在其作品中的能力;结构主义重视 “ 关系 ” “ 整体 ” 及 “ 共时性 ” ;后结构主义提出互文性(或文本间性);阐释学如伽达默尔(德)提出 “ 视域融合 ” 说;等。当代,西方之相关论述也不少。如:后现代主义在文体写作上主张 “ 怎么都行 ” ;伊哈布·哈桑(美)主张超越体裁;符号学家朱丽叶·克里斯蒂娃(法)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叙事学家普林斯(美)认为文本都要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改造其他文本;巴赫金(苏联)、冈布里奇(英)等人也有类似的论述。

值得一提的还有 “ 共生主义 ” 。它始于生物学领域。19世纪末,西方一些博物学家发现一些物种是依靠共生、联结而实现 “ 适者生存 ” 的。这与达尔文主义强调 “ 竞争 ” 、排他的适者生存不同。达尔文主义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 弱肉强食 ” “ 优胜劣汰 ” 说白了就是你死我活、你活我死的丛林法则。但共生主义强调合作与关系。共生不仅是物种生存方式,也是一些物种的产生方式——它会产生新物种。俄罗斯植物学家康斯坦丁·梅利兹柯斯基(Constantin Merezhkowsky)谓之 “ 共生起源(symbiogenesis) ” (1910年),即 “ 通过两种或多种共生生物的组合或关联而形成的生物体起源 ” 。此说与达尔文进化论一样,很快被 “ 主义 ” 化,成为一种哲学和价值观。俄罗斯博物学者、进化理论家和政治哲学家彼得·克鲁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即然。1902年,他出版《互助论》(Mutual Aid),鼓吹互助合作,抵制达尔文主义。按照共生主义, “ 事物的进化似乎并不都是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成现在的样子,而是通过一种或多种原核生物侵入到另一种原核生物的体内,而这种入侵并不像人类感染艾滋病毒那样,入侵者对寄主进行破坏而最后导致寄主的死亡,而是一种友善的入侵行为,入侵者与寄主间建立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使入侵者与寄主能和睦相处,最后,入侵者和寄主都一体化了,入侵者成为寄主细胞中的一部分——成为寄主细胞中的一个‘器官’ ”⑨。

这些言说普适性、理论性、概括性较强,富于启发性,可为我所用、中体西用,故虽然不是针对中国文体学而言的,但仍然值得珍视和借鉴;新批评的 “ 囊括 ” 说与后结构主义 “ 互文性 ” 说,对本论题启发性尤著。当然,西论也有不足,如 “ 囊括 ” 说缺乏论证,几不成 “ 说 ” ;西方文化传统本来也较缺乏合和型文化资源;最令人看好的 “ 互文性 ” 理论一般也限于两种或少数几种文本之间,且止于对文体演变的横断面的 “ 现场解说 ” ,没有纵贯地考察和揭示其对文体演变的意义,所以,并没有超越笔者上文所论之 “ 单体发展论 ” 与 “ 合体融渗论 ” ,更没有上升为文体浑和论及大成文体说,故视野、理路等都尚未完全打开。

注释:

①如吴承学《<文体通释>的文体学思想》(《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5期)、《读<文体明辨序说>二书献疑》(《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2期),吴承学、何诗海《贺复征与<文章辨体汇选>》(《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明代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童庆炳《<文心雕龙> “ 循体成势 ” 说》(《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姚爱斌《论徐复观<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的学理缺失》(《文化与诗学》2008年第2期),杨东林《开放的文体观——刘勰文体观念探微》(《文史哲》2008年第4期);胡立新《<文心雕龙> “ 体 ” 、 “ 文体 ” 范畴简析——兼评姚爱斌对文体的定义》(《长江学术》2012年第3期),万奇《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新探》(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等。

②如吴承学《明代文章总集与文体学》(《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宋代文章总集的文体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论<古今图书集成>的文学与文体观念——以<文学典>为中心》(《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王澍《 “ 辞赋的神趣 ” 与肖统 “ 沈思 ” 说》(《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吴承学、何诗海《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学思想》(《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古文辞类纂>编纂体例之文体学意义》(《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刘跃进《<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等。

③如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邱江宁《明清江南消费文化与文体演变研究》(三联书店,2009),李小荣《汉译佛典文体及其影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曾枣庄《文化、文学与文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何诗海《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过常宝《制礼作乐与西周文献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周利荣《传媒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等。

④如牟玉亭《谈谈古代文体的分类》(《文史杂志》1996年第5期),郭英德《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马建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陈军《文类基本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年第5期),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章必功《文体史话》(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吴承学、何诗海主编《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凤凰出版社,2011);等。

⑤这方面的成果以论文居多,如:朱玲、肖莉《以和为美:中国古代文体的外部融合》(《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王文龙《试说古代文体交叉现象》(《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蒋寅《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 “ 以高行卑 ” 的体位定势》(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李建中《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文艺研究》2009年第1期);曾枣庄《中国古典文学的尊体与破体》(《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余恕诚《中国古代文体的异体交融与维护本色》(《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赵辉《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文学评论》2013年第6期),王澍《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浑和性生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文体浑成论与巨型文体说》(《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张仲谋《文体互动及其文学史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王澍《论中国古代文体学 “ 发展演变论 ” 研究滞后的原因》(《学术界》2016年第10期)、《 “ 以诗为文 ” 解析》(《新疆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等。专著无,近似的有:余恕诚、吴怀东《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中华书局,2012),许芳红《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吴晟《中国古代诗歌与戏剧互为体用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等。

⑥如钱志熙《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展望》(《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钱志熙《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李建中《中国古代文体学范畴的理论谱系》(《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曾枣庄《论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彭玉平《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意义与研究范式——兼评吴承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求是学刊》2014年第4期),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等。

⑦如徐复观《<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中国文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台北),1976),龚鹏程《<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文学批评的视野》第二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刘渼《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颜昆阳《论文心雕龙 “ 辩证性的文体观念架构 ” ——兼评徐复观、龚鹏程 “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 》(《六朝文学观念丛论》,正中书局(台北),1993),颜昆阳《论 “ 文体 ” 与 “ 文类 ” 的涵义及其关系》(《清华中文学报》2007年第1期),等。

⑧如何亮《 “ 文备众体 ” 与唐五代小说的生成》(花木兰出版社(新北),2014),萧凤娴《文体即性体——徐复观<文心雕龙的文体论>之接受美学研究》(文载《2007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台北),2008),刘晓明《形式的限制与突围》(文载蔡忠道主编《中国小说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里仁书局(台北),2008),王伟勇《宋词与唐诗之对应研究》(文史哲出版社(台北),2004年),等。

⑨转引自鹰之的新浪博客文章《诗言 “ 有机体 ”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037f801017lh4.html#cmt_4E1444E5-7F000001-5F2D2283-880-8A0.

猜你喜欢
文体学文体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