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哲学意蕴

2021-01-31 14:00李豆张璐
商洛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三进环节主体

李豆,张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新时代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党在新起点上夯实思想基础的根本保证,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和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1]。张瓂等认为,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思想“三进”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的责任颇为重大,他们应始终贯彻落实终身学习观,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抓好科研与教学[2]。管桂翠认为,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关于“三进”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以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卓有成效[3]。王燕琴认为,“在大思政格局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需要通力配合,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和要求之一,也为‘三进’提供了有效途径”[4]。现有研究多从实践主体这一视角出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提供了具体实践进路,但却忽视了“三进”工作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系统地看待、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并尝试提供新的思路。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哲学释义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野下的“三进”工作

“三进”工作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

首先,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区别于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同时也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相区别。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认为:“主体既不是先验的自我,也不是绝对精神,而是有躯体的、能劳动的主体。这个主体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在向自然界以及他人的、不断变换形式的交往中积累起来的。”[5]“三进”的各个环节中的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主体性作用。在“进教材”环节中,相关学者占主导地位,作为教材的编撰者,他们的任务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融入相关教材。在“进课堂”环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这里的教师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背景下,还包括其他专业的教师。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融入课堂。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今,学生借助各种终端更加容易了解与学习新知识。如此,则“进课堂”的场域也不再局限于大学的教室。针对这一普遍现象,作为“进课堂”主导者的教师有责任找到有效举措。“进头脑”指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是积极主动了解、接纳与吸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

其次,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三进”工作既要立足于民族、国家、社会等宏大价值主体的需求,同时也应该满足大学生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的诉求。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将高等院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片面理解为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或满足价值主体的需求,将价值主体与大学生“自我”割裂开来。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开展“三进”工作,首要目的是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开展“三进”工作不仅能满足价值主体与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还能够满足“进教材”与“进课堂”实践主体的需要,使他们能够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能否取得进展,要由实践来检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五年来,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已经被实践所检验。很多人在检验“三进”工作成效时,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就能够得到真实答案。但现实中,处于观念可塑期的大学生群体,可能会受到功利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行为动机与真实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如此,则高校开展“三进”工作的成败标准就应该是其是否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其工作成效是否可从当代大学生言行中找到答案,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三进”工作的开展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理论落到实处,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并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过程。具体来说,在高校开展“三进”工作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校的教学实践,用其武装新时代大学生的头脑,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开展“三进”工作,是教师与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交流互动,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1.2 普遍联系观中的“三进”工作

从实施过程来看,“三进”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6]“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三个环节不是各自独立的。

从时间次序上看,“进教材”是第一环节,是“进课堂”与“进头脑”的前提,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而生动地呈现在大学生的教材中。“全面”就是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脉络,展现其理论全貌,从理论与实践、可能性与现实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多元视角,让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初步构建一个以“以人民为中心”原则为核心的,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干的,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领域的认知框架,而不是只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隅,否则就可能会陷入片面理解的误区。“生动”就是要结合时代特征,依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国家、社会、学生发展情况为基础,让教材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大学生关注民生现实的积极性。“进课堂”是第二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进教材”,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再进一步。施教者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利用现实与虚拟场域的迁移,让呈现方式更为灵动,想方设法让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知、情、意方面的认同。“进头脑”是第三环节,也是实践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这是因为意识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作用,“进头脑”环节预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大学生会产生自觉运用思想指导自身实践的可能性。这需要“三进”的推动者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形而上形态转化为大学生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进头脑”环节绝不是“三进”工作的终点,“三进”的推动者、实施者必须将三个环节看作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为开展“三进”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1.3 历史唯物论中的“三进”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是实践观点中的以人为本。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具有能动的主体性。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进教材”是整个“三进”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前提。“进课堂”是在高校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途径和手段。“进头脑”是最终目的。“三进”工作要牢牢以学生为本,教材内容要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要合理安排,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要立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发展需求,坚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加强各学科、各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实效性研究[7]。在历史观中,以人为本又体现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进”工作取得进展是三个环节的各实践主体的实践合力。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三进”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新时代培育的大学生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开展“三进”工作,属于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本,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以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目标。换言之,“三进”工作应是一幅精雕细琢的工笔画,而非蜻蜓点水般的寥寥数笔。“三进”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应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尤其要在把握大学生个体思想个性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落实每个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理论进路

2.1 始终尊重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则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在推进“三进”工作的同时,教师要在充分发挥好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尊重大学生学习的规律。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规律,明确教学的重点。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基础课”,其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不是单纯地背背概念应付考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基础课”中,重点应告诉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是融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于一炉的时代思想,是被中国发展成就证明了的“人民思想”,是集近代以来中国命运跌宕起伏、惊梦反省、矢志崛起、坚定复兴于一体的历史思想,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与“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方法论指导下对马列主义与党的历代指导理论予以升华的创新思想。简言之,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其人生道路。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也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从而让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守与践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明确中国国情、世界局势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淀,端正与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要引导他们尽早树立以诚信、守法为主的职业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要尊重大学生理论学习的规律。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化教育,只有通过有效沟通才能更确切地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情绪情感,进而寻找到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差异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施提供参考依据[9]。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与兴盛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关键是要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其对理论学习枯燥无味的刻板认识。这只是加强“进课堂”与“进头脑”实践主体双向沟通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课堂”主体必须着眼提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在兼顾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时,更需要给学生讲清其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2.2 把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在“三进”工作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容,将此内容内化于大学生的头脑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内容,不注重形式;或者不注重内容,只注重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容与形式同样重要,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好的思想成果如果没有合适形式加以呈现,仍然起不到引领的作用。这就凸显了思想内容的实现形式的重要性:好的形式一定是内容的思想性和境界的提升和展现”[10]。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各个环节都应跟进时代发展趋势,在内容设计、呈现形式等方面下大功夫。以“进课堂”环节为例,应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有效冲击学习者的‘听、视、想、评、悟’的综合效能,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11]。但从根本上说,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地讲授是最重要的。

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首先必须坚持以内容为主,这也是对“三进”各环节实践主体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与挑战。展开来说,这就要求各环节的实践主体必须熟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现实基础、理论背景、实践动向、内容机理、框架结构、关键要义、重点难点等,并有自己的思考。其次,秉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各环节的实践主体还应以时代内容、社会热点、大学生发展现状为转移,通过增加“三进”工作的亲和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譬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可以将时事新闻、局势热点或与大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事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或者,改变讲授的方式,增加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让他们直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话,写出或交流自己的看法,如对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的看法等,看法不在于多少,即便只有一小部分,也可以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2.3 抓好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进”工作,要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原则性”是指“三进”实践主体在想方设法实现各自目标(实现价值转换)和共同目标(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时,不能为了完成这些目标而触碰或逾越政治红线。“进教材”和“进头脑”环节从表面看比较隐蔽,而“进课堂”环节恰恰相反,能够通过施教者和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我们必须警惕“进课堂”环节中的“顾此失彼”现象。施教者带领大学生回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之前国家发展的历史成就与现实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大学生对现实问题中的一些敏感话题提出疑问,如中国在城乡区域发展方面仍然差异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够的施教者来说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灵活性”是指“三进”实践主体在保证原则性的基础上,更新思政课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思政课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理念应该与当下社会发展密切联系,提高思政课的灵活性以及综合运用的功能[12]。例如,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多辅以形象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眼中“干巴”“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鲜活生动,突出思政课的灵活性、多学科性、实用性特点[13]。需要注意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缺一不可,在当今现实下必须想法设法兼顾二者。但原则性仍是第一位的,我们要警惕为了灵活性而忽视原则性的现象。

3 结语

既有研究往往注重高校“三进”工作实践主体、轻视“三进”工作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恰恰是本文的切入点。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视角出发,高校开展“三进”工作既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环形运作过程,又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各环节实践主体合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具体而言,高校开展“三进”工作,在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则指导下,“三进”各环节的实践主体在实施其对应环节的过程中,应以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基础。“进教材”的实践主体的工作是“三进”之基,直接影响到“进课堂”环节的工作效果,“进课堂”的实践主体的工作是“三进”之枝干,同时连接着“进教材”与“进头脑”环节,“进头脑”的实践主体的工作是“三进”之果,最终反映出前两者的工作成效。总之,高校开展“三进”工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统一体,需在遵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每一环节在实践中都有其侧重点。同时,在顶层设计方面应当协同视之,将各实践主体通过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衔接起来,才能最大程度地落实“三进”工作的旨意。

猜你喜欢
三进环节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何谓“主体间性”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棋乐
藏垢纳污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