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教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思考

2021-02-04 07:57谢鑫
决策探索 2021年2期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治化思想政治教育

谢鑫

【摘要】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教的目標,教育治理法治化是时代所需。高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必然要求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工作力度。围绕现有的研究视角,结合依法治教的大背景,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进行思考,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化有效耦合的践行机制、健全社会支撑体系等,以期共同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建设。

【关键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2019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加强普法教育”的年度工作任务。在贯彻全面依法治教的时代背景下,将法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的结合在学界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准确把握,明晰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研究重点

以中国知网文库为参考,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专题研究的学术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型文章,该类文章主要是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作为主线,围绕主线从成因、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分析型文章如韦洪发、张然(2017)注重理论分析与原理剖析,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释明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的关系。二是方法型文章,重点放在问题的改善方法与措施等方面,明显侧重于构建解决方法体系。方法型文章如秦承宽(2018)、顾丹颖(2014)、彭雪华与冯雯(2017)都力图通过要素结合的方法,构建一套方法体系。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定义,学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重点要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强调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环节,突出工作的法治化特征,即程序性、实体性的两大表征。认识到“法治化”是一种过程,把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结构要素的运行过程,从而使教育活动处于依法治理的良好状态。

二、找准定义,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相关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不同于法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侧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全过程中的“法治化”,是将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转化到法治实践和法治状态的一种动态的外化过程,即全部环节的工作都被纳入评估范围,以体现程序性、实体性的法治特点。而法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组成内容,注重的是大学生对于社会法律的了解。一个是动态的工作“法治化”过程,一个是被包含的教育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不同于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把关注重点放在每个教育环节,是全程贯穿的,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流动性、关联性。而同时,它不局限于法律的视角,相反要突破制度的固化局限,更加注重教育互动性与法治实效性。而法制教育注重的是制度层面上的教育,工作结构是相对固化的。

三、分步落实,进一步细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化的结合

(一)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校园践行机制

第一,在第一课堂上,优化法治化教学的实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法治理念传播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中提高法治内容教学的比重。优化法治教学实效,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突出大学生法治思想教育效能,结合经典有趣的案例解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一是注重用法治理念熏陶、感化学生,二是注重师生互动、学生思考,让课堂既体现法治理念,也兼顾教学实效。

第二,在校园建设上,鼓励校园文化崇尚实用化、法治化。在确保校园活动趣味性的前提下,引导校园社团积极举办多形式的法治主题活动,重点是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专题”的活动与社团设立特定的支持渠道,给予举办方物资支持以及学生荣誉奖励。学校有关部门如思政办公室,要积极带头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课件大赛、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创办大学生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化相结合,营造校园崇法致知的文化氛围。

第三,在实践学习上,加强学校全专业与著名法律院校的交流活动。充分开展法治课堂之外的实践引导活动,形成依托校园、走出校园、回到校园的良性循环,将法治实践交流的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有益补充。加强与著名法律院校的交流,有针对性地结合法治理念,与法律院校共同推出专属的学习活动。

(二)灵活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社会支撑体系

第一,与相关法律部门建立定期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走出去”,投身实践活动,法律部门也可适当放宽对大学生的开放程度与实习专业限制。完善与人大、司法及有关行政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公检法机构可派优秀检察官、法官等专业法律工作人员去学校开办座谈会,多方位接受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法律实习或实践。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与当地法律机关如司法局、基层法院、仲裁局等建立合作项目,定期双向输出人员进行体验,让学生在法律实践活动中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魅力。

第二,推动建立联动的法治教育合作机制。推动大学生接触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资源与研究,支持高等学校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的专业学位,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进程之中。同时鼓励各地各相关部门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以法治教育整合各类专项教育,积极利用自身与学校的人文交流机制等平台,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校际交流与合作,推出特色化、法治化的第二课堂,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法治教育课程、教材、师资体系。

第三,推动建立教育体系的法律服务机制。各级教育部门可尝试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专岗,聘任专任的法律顾问,向教师、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窗口或渠道,形成一个可以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的教育服务环节。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教育体系法律顾问机制建设,在法治实效上形成校内外合力。

四、结语

当前高校贯彻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化作为一项动态工作,尝试构建合适的践行机制既需要加强高校自身建设,也要加强社会支撑,形成校内外合力,共同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建设。

参考文献:

[1]韦洪发,张然.论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4):48-51.

[2]秦承宽.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4):69-70.

[3]顾丹颖.试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学理论,2014(12):268-269.

[4]彭雪华,冯雯.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7(20):101-102+105.

[5]董翼.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03):62-66.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项目“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研究”(2019-dycx-2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依法治校法治化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当代大学法治文化的构建
中职学校学生维权的意义探析
依法治校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