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移动直播主要形式及传播特点

2021-02-07 04:31何芳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用户

何芳

当前移动直播已成为仅次于短视频的第二大应用,在新闻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本文以移动直播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的快直播、慢直播、定制直播等主要直播类型,时效性更高、“在场”感更强、内容更丰富多元、用户参与度高。

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亿。随着“慢直播”、VR直播的发展,“海陆空”全覆盖的超大型直播等各种直播形态逐渐进入到新闻移动直播中,新闻移动直播的潜力被激发出来。

移动直播的概念

移动直播的发展受到移动网络技术的限制,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移动直播所表现出的特点不尽相同。对于新闻生产而言,传统的移动直播主要指的是电视直播或广播直播,是基于某一新闻主题展开,以行走状态呈现新闻信息的过程,新闻信息主要通过数字电视传输或者卫星传输将信号传递出去。

移动直播指用户通过移动端实时进行制作或观看直播视频的过程,包括制作者实时的分享和观看者通过手机或PC端实时观看与互动的过程。移动新闻直播主要指新闻工作者利用随身可携带的移动设备,通过直播的方式实时将新闻内容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给用户,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时反馈,调整现场采访的内容。当前移动新闻直播主要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声音和画面的呈现,快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的报道。

目前主要的直播形式

目前国内的新闻移动直播可根据内容分为三种形式,即快直播、慢直播、定制直播。快直播主要强调的是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快速将新闻发生的重要要素呈现给用户;慢直播强调内容与用户的连接性和在场感,主要针对的是广泛的新闻资讯类内容,不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定制直播主要指重大主题活动,需要预先策划好。具体表现及实践如下。

快直播

快直播主要指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新闻记者到达现场,第一时间用直播向用户全面呈现事件的报道。快直播对新闻记者的反应能力有较大的要求,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用户往往会关注事件的动向,了解最新的进展情况,移动直播的实时性与真实性呈现契合用户需求,通过直播连线,用户虽然不在现场,却能直观看到现场情况,犹如深入现场的“目击者”一样,满足了用户对事件关注的兴趣。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一直以来是媒体公信力和报道能力的体现,快直播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媒体抢占第一手新闻资料的重要体现。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新闻现场,拿出移动设备,就新闻现场情况第一时间进行实时直播,新闻记者无需做长时间的准备,以自身感知新闻的视角为用户第一时间呈现新闻内容,这样的报道方式报道效率较高,传播效率更高。2019年8月,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过台风登陆情况的移动直播,实时展现了超强台风“利奇马”在浙江温岭登陆的情况,集中表现了台风登陆的情况,作品的时效性强,现场感强烈,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

慢直播

慢直播主要指借助直播设备对相关新闻资讯的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原生态呈现新闻现场的一种直播形态。慢直播一般用时比较长,主要采用实时记录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全程直播,有助于用户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是“直播+纪录片”的结合体。通常将摄像机架设在特定的场景中,同时借助架设在全国各地的高清、广角摄像头,聚合直播信号,展开常态化、实时直播,共同探索打造慢直播生态体系。

这种直播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原生态地呈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用户能够通过屏幕去了解世界。在直播过程中,用户与用户之间,主播与用户之间进行实时互动,可加深对事件的认识,新闻价值进一步提升。2016年央视新闻推出了《春晚后台》系列直播,在演员化妆間、排练场等地方架设了直播机位,让用户看到了春晚幕后演员准备的全过程,为用户对春晚的体验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腾讯新闻出品了《一个女孩的车站》《黑镜实验》和《熊猫交配科普直播》等直播节目。

2020年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慢直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央视频新闻客户端联合中国电信,在专题页面上呈现了两所医院建设的现场,观看人数达9000万人次。慢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直播形态,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直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有网友说:“慢直播的每一分钟都将成为国家发展的珍贵镜头”。慢直播体现了移动新闻直播的亲民特征,让我们更为全面地去关注每个群体、每个社会现象,然后静下心来思考。

定制直播

定制直播主要表现为在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赛事发生时,采用连续直播的方式进行的新闻报道。这些重大活动往往都是用户关注的民生、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新闻事件的重大性,现场场面一般比较宏大,对新闻直播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都有一定的要求。这类活动在直播前,一般都需要经过新闻策划,前期需要进行信息搜集,相关背景调研,拟定直播提纲,模拟直播场景等,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定制直播的流程是确定报道主题后,在正式直播之前,都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相关报道的预热,引起用户的关注。对于这类报道而言,场面的浩大反而会弱化直播的效果,因此要多角度地呈现现场,用丰富的直播内容让用户选择并接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增强用户的“在场感”。2017年人民网联合腾讯网推出了大型直播栏目《两会进行时》,从3月3日到3月15日,每天平均直播超过9个小时,总时长120个小时,从历史回顾、两会委员准备、特别策划、点评微博热点话题、解读报告、部长通道、两会提案等方面,全方面对两会进行了直播报道。

移动直播的传播特点

移动直播作为打通新闻现场与用户连接的重要方式,在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可操作性、用户的临场感和传受双方的交互性等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

时效性更高

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移动直播能更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电视新闻的直播对设备的要求高,往往一场直播需要直播车实时到现场,在现场采集素材后,通过后台编辑后发布,再加上直播内容通过卫星或光缆传输出去,用户所看到的电视直播本身都具有延时性,与移动直播相比,即时性较弱。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和移动互联网的升级,移动直播对设备的要求并不高。新闻工作者只要拿起手机赶往现场就能进行,操作简单,记者可以通过网络对新闻现场实时记录与播放。从新闻的时效性来看,移动直播有天然的优势,只要有网络信号的地方,新闻记者就能与用户实时互动,手拿直播设备,以第一人称视角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进行全方位呈现,这种时效性是任何一种新闻形式所不能匹及的,真正做到了新闻现场报道的零时差和同步传播,缩短了用户与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时间障碍。因此,移动直播往往应用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如2018年浙江新闻客户端进行的《直击7·5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现场》直播,记者前往泰国普吉游船倾覆事故救援现场,女主播密切关注救援动向,独家拍摄到一些现场画面,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第一时间了解该事件最新动向的需求,是国内对这一事件报道最及时和最全面的。

“在场”感更强

移动直播的真实呈现满足了用户现场体验的强烈愿望,直播过程中往往跟随新闻记者第一人称视角的镜头去感知新闻现场的情况,用户虽然没有在现场,也能跟随屏幕上呈现的内容体验新闻现场,新闻“在场”的仪式感更强。在直播期间呈现的画面不会经过任何的后期包装、修饰、过滤和审查,代入感强,能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真正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知新闻现场。2019年3月新华社对江苏盐城一化工园区内发生爆炸事件进行了事件最新进展全程直播,3月21日18点20分,记者使用手机拍摄和实时传输,完成单人、长时段独家视频直播报道。18:55分时记者在没有护具、完全暴露在燃烧污染环境下完成直播,拍摄到了爆炸发生后,现场还在燃烧的画面。将现场情境、现场氛围及爆炸后现场的细节呈现给用户,在第一个直播视频中,记者并没有过多的现场解说,采用现场同期声与画面结合呈现的方式,让用户感同身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

用户参与度高

移动新闻直播的互动性是借助传统直播和社交媒体的“基因”形成的,专业化的制作团队通过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及时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用户可以根据新闻事件进行自由表达,如上传新闻事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参与评论等,互动性充分体现了用户的自主性。这种互动性体现了融合新闻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其互动性主要表现为:第一,互动过程的多感官化,满足用户需求。通常在移动直播的过程中,用户互动的形式有弹幕、短评、参与话题讨论三种形式,另外借助表情、图片甚至视频等媒介,参与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以提供新闻线索为目的,推动直播的发展。第二,用户在互动的过程中是新闻事件的选择者和见证者。在进行新闻直播过程中,通过点赞、打赏等功能,将新闻事件观看选择权交给用户,同时通过即时互动,作为主人公或表演者参与互动,容易引起共鸣,强化参与感。

内容更丰富多元

传统的新闻直播因耗时大,制作成本高,仅仅是重大事件发生时才调动媒体的直播资源进行直播,往往以时政新闻或重大主题新闻事件为主,对突发性事件或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直播很少。恰恰是突发性事件和民生资讯更能满足用户对新闻资讯的需求。移动直播因其操作便捷、制作成本低,内容除了传统直播选择倾向外,平常较多的内容是以突发性事件或民生新闻为主,更具有人情味。比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就直播“春运日常”,用直播更细致地关注春运背后的故事。

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实时视频直播,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端优先”的传播优势。新闻工作者利用移动直播平台,能实时制作并同步播出多媒体视听内容,为用户提供实时、全方位、互動性的新闻阅读体验,用户可以实时在移动客户端上观看直播。与传统电视台的直播不同,移动直播的形式更为多元,不仅要灵活运用视听元素对新闻事件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现,还要充分考虑到VR、弹幕、评论互动等功能。在移动直播过程中要掌握当前直播的形式,综合利用移动直播的特点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

猜你喜欢
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深度学习在用户行为分析中的应用
2018年Q3全球iOS 和Google Play App下载量增长
中国消费者换手机频率下降
信用卡资深用户
Twitter用户增长未达预期
无人机相机
智能手机用户普遍忽视恶意软件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