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非学术职业:博士生毕业归宿选择分析

2021-02-08 10:31曾叶子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曾叶子

摘  要:随着我国博士群体数量的激增,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岗位供应已经无法吸纳大规模的人才供给,大量博士毕业生流失到学术界之外。博士生个体的学术追求、社会就业环境、市场导向以及薪酬等因素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未来的职业选择。在校期间与导师有良好交流、得到高素质专业能力培养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影响选择博士生职业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多要素的、多结构的。

关键词:博士生培养;学术职业选择;非学术职业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007-03

早期博士教育的培养初衷是为学术职业培养和储备人才,强调“以学术为业”,博士生的任务是学术的延续与创新[1]。因受到洪堡理念“纯科学模式”的影响,学界通常认为以研究为基础的学术职业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最优选择[2],将这种职业路径称为“线性管道”,而那些从事非学术职业的博士毕业生被视作“管道的泄露”[3]。以我国为例,《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博士研究生累积招生已近150万,年均增长率高达20%[4]。伴随着全球博士生教育规模的大规模扩张,日渐饱和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已经不能吸纳如此规模的博士毕业生[5]。

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开始选择进入非学术领域就职。在中国,博士毕业生从事学术职业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90%降至2019年的52%[6];在美国,根据2012年发布的《从研究生院到职场之路》,大约50%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非学术性岗位;在澳大利亚,2000—2007年间平均只有44.4%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7];更有OECD、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和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12个国家中有一半国家的博士毕业生到学术界工作的比例均低于50%[8]。文章试图探析影响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及传统学术职业比重急剧下降的原因。

一、博士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三维视角

(一)个体特征方面,性别、学术动机的显著影响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个体学术动机是影响博士生未来学术职业选择的重要指向标。性别和年龄是人口统计学的两项重要标准,赵世奎和沈文钦针对中国博士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女性更愿意在博士毕业后进入学术劳动力市场[9],但年龄差异对博士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在学术界暂无统一定论。有研究显示,出于学术动机,攻读博士群体从事学术相关工作的概率是非学术动机群体的2.62倍[10]。早在2011年,以黄梅等人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就开始关注性别对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劳动力市场占据的有效份额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博士发展质量调查”数据库索引,聚焦体制内就业的博士群体,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女性进入学术界工作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11],这也佐证了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存在性别隔离的现象。一方面,女性由于个体和结构性因素,通常被视作家庭的主导者,相比工作上的成就与实现,她们更加注重维护家庭关系,因此,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偏好选择灵活性更强的学术研究工作,以平衡婚姻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矛盾。

博士生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影响其今后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学术热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未来是否走上学术岗,拥有高学术志趣且出于学术动机而选择读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查瑞传指出需要遴选有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欲望和甘坐冷板凳志趣的博士生[11];鲍威(Bowie)等人也通过研究数据佐证了学术志趣与选择学术职业之间呈明显的正向关系,学术志趣越高越愿意在毕业后进入学术界从事相关工作。

(二)在校培养环境、导学关系、学术氛围的直接影响

学术环境是博士生学术职业选择过程中最核心的因素,博士生在校内的社交关系、所处学术氛围、学术活动参与情况都能影响其今后是否选择从事学术职业的意愿,有学者表示,培养单位的支持对博士生群体学术就业意愿有着强烈的干预效应,会直接影响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概率[12]。

古(Gu)对中国8所大学共1476名博士生的职业期望进行调查,发现超過一半的博士生期望未来从事非学术职业的原因与在校期间所受到的培养环境有关。例如科研经历可以让博士生更多地了解学术和科研的程序过程,从而更有信心踏上学术之路[13],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够促进他们对学术职业的认同感与获得感[14]。此外,贝尼塔(Benita)指出博士生与导师的交往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向心力,导师不仅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博士生完成学术社会化的重点媒介。因此,导师与博士生需要建立有效的互动和沟通,这不仅能够帮助导师了解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15],也为其走上学术岗位累积了独立科研经验。在分析如何增强导师对学生全方位指导的有效性时,鲍威(Bowie)的实证分析发现,导师指导规模与博士生的科研产出呈现“倒U型”曲线。在师均指导规模小于等于10人时,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达到最佳状态,利于师生间构建良好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导师的学术职业引导力和影响力。此外,博士生读博期间的学术科研能力与活动表现决定了其未来能否胜任学术岗位;学术界普遍认为高水平期刊的发表能力展现了博士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是学术劳动力市场招聘的重要标尺,发表的文章数量与是否从事学术职业有显著正相关性[16]。因此,博士生能否留在学术界就业还取决于学校指定的培养目标、导学关系以及周围的学术氛围。

(三)社会就业环境、市场导向、薪酬水平的普遍影响

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志趣,更是基于社会大环境而做出的最优选择,其中就业环境是影响其抉择的重要因素。

基于微观层面的博士毕业生个体相关研究表明,职业选择呈现由学术领域不断向非学术领域扩散。一方面,部分学者将目光聚焦在学术界内部,认为博士生“逃离科研”的原因是高校对当代学术青年的任务指标繁重,相对缺乏学术自由[17]。学术界外部攀高学历动机以及高学历人力资本的高收入吸引,再加上学术界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完善、学术考核压力大、缺乏相应管理机制、存在职业发展不稳定不清晰的问题[18]。

另一方面,薪酬和岗位待遇是博士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指向标,根据“Nature PHD Survey 2019”显示,12.05%的博士生认为学术职业薪酬过低,17.58%认为学术职业缺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非学术劳动力市场对博士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19],企业愿意给予高层次人才更好的待遇,在供需两方面因素作用下,非学术劳动力市场成为博士生就业的重要渠道[20],近三分之一学术型博士毕业生逐渐向非学术部门溢出[21]。在国际研究中,斯蒂芬(Stephan)和列文(Levin)通过对格勒诺布尔大学400名工程科学博士生的调查发现,博士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的专业需求与岗位提供不匹配、不均衡的问题,导致了博士生缺少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行业的动力。

学术就业市场目前存在低薪酬、压力大、前景黯淡等问题,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是随着学术界内部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与个人取向动态变化的,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现实状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二、影响博士生就业的理论阐释

博士生未来职业取向是个体层面、学术层面、就业层面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中的合理性概念、人职匹配理论,发展心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多个维度来阐述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因素。

从传统经济学角度来看,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经济人”概念,认为社会行动者都是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而存在的,强调人的工具理性特征;在其建立的理论体系下,“线性管道”是博士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博士毕业生应该全部进入学术界工作。但经过不断的修正与完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合理性”概念体系,区分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他认为工具理性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强调效果的最大化;价值理性以目的为导向,强调关注人的行为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以达到個体的目的,非学术职业正是博士生在权衡成就实现、地位追求、社会促进和家庭维护后所做出的选择。因此,高校学术市场的垄断地位逐渐被削弱,博士生职业道路多元化成为满足“社会人”的合理需求与实现个人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人职匹配理论来看,人的个性特征需要与职业性质、组织文化以及上级领导风格的工作环境相匹配,即不同个体有着不同工作价值观追求,只有当个人特征与工作环境匹配得当时,个人的潜力和工作动力才能被激发出来。人职匹配理论力图用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解释职业兴趣、职业选择与自我认知间相互匹配的全过程,证实了博士生个体层面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中学术氛围与就业环境都将直接影响学术职业选择。

从生态系统理论来看,Bronfenbrenner认为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强调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会对个体或群体的产生影响,个体或群体也会反作用于生态环境,对此应该关注这些多元系统的整体性研究[22]。具体来说,博士生在学制内是否能完成专业化、学术社会化取决于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学术环境,当然,学校培养制度、培养目标、导师指导、学术活动参与度、校内社交等也反作用于博士生的学术志趣和热情。

三、结语

文章主要根据文献分析得出影响博士生就业取向的因素,通过控制相应变量来佐证这些因素以及影响的概率;未考虑到博士生所属不同层次院校之间与地域、不同学科的博士生群体单独分类进行分析,未能明确博士生们是否在不同学习阶段发生就业取向选择变化,希望接下来能够通过更多数据对博士生的职业选择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苑健. 21世纪初的世界博士教育发展趋势特征——基于OECD调查数据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5(06):63-67.

[2] Wendler,C.,Bridgeman,B.,Markle,R.,et al. Pathways through Graduate School and into Careers[J].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12(21).

[3] Fuhrmann,C.N.,Halme,D.G.,OSullivan,P.S.,et al. Improving Graduate Education to Support a Branching Career Pipeline: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a Survey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 Basic Biomedical Sciences[J]. CBE Life Sciences Education,2011,10(03):239-249.

[4] 赵世奎,沈文钦. 中美博士教育规模扩张的比较分析:基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博士教育发展的数据分析[J]. 教育研究,2014(01):138-149.

[5] 高耀,沈文钦. 中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2014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2):49-56.

[6] 孙也刚. 服务需求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6):1- 4.

[7] Neumann,R.,Tan,K.. From PhD to Initial Employment: The Doctorate in a Knowledge Economy[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1,36(05):601- 614.

[8] Uriol,L.. Carers of Doctorate Holders:Employment and Mobility Patterns[EB/OL]. (2018-05-05). http://dx.doi.org/10.1787/ 5kmh8phxvf5-en.

[9] 赵世奎,沈文钦. 博士生就业偏好的实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4):53-56.

[10] 赵延东,洪岩璧. 影响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因素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71-77.

[11] 查瑞传. 关于博士生培养的若干问题[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03):18-20.

[12] 杨佳乐. 组织学术职业支持是否影响博士生就业意愿: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0(04):44-50.

[13] Anderson,M.S.. Collaboration, the Doctoral Experience, and the Departmental Environment[J].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1996,19(03):305-326.

[14] Hopwood,N.. A Sociocultural View of Doctoral Students Relationships and Agency[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010,32(02):103-117.

[15] Girves,J.E.,Wemmerus,V.. Developing Models of Graduate Student Degree Progress[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8,59(02):163-189.

[16] Mangematin,V.,Mandran,N.,Crozet,A.. The Careers of Social Science Doctoral Graduates in France:The Influence of How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35(01).

[17] 萬淼. 对博士生“逃离科研”的反思[J]. 中国青年研究,2014(08):16-20.

[18] 徐贞,牛梦虎. 就业多元化趋势下博士生教育改革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7(09):64-70.

[19] 中国教育概况——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EB/OL]. (2017-11-10)[2018-04-30]. http://www.moe.gov.cn/jyb_sjzl/ s5990/201711/t20171110_318862.html.

[20] E·琼斯,新馨. 不仅仅是供求问题——博士生就业市场评估[J]. 国外社会科学,2004(04):110-111.

[21] 鲍威,杜嫱,麻嘉玲. 是否以学术为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J]. 高等教育研究,2017(04):65-74.

[22] Bron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荐稿人:储小慧,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