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理路探析

2021-02-08 08:44陈晓力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

陈晓力

摘  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视角上,提出了新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主张世界各国利用更多创新性的模式共同发展,相互融合,在共享和包容的基础上实现共赢,这为发展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全新的世界方案。文章从时代背景、深刻内涵、逻辑分析等方面探讨了这一思想的逻辑理路,以期更好地理解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世界历史的美好未来所做的伟大构想。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047-03

一、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并实践针对世界历史的想法和理念”,还着重指出我们应纵观全局,站在世界的中心发现如今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能够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所涵盖的世界历史想法作为基础和前提,将该思想的内涵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外延結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全新思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等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念,不断地推动着与各国之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实践[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诞生的背后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这不仅是单一的某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需要的全球治理理念,更是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该思想不仅涵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还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可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敢于担当,具有伟大的奉献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理念背景下,将人类命运联系得更加紧密,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发展的依存性。纵览全球,任何一个国家若想谋求发展,就一定要将自己与大环境相融合,秉持开放发展、包容增长的理念与政策,还要结合国家自身的发展方针,最终达成共赢。二是风险与挑战相互依存。鉴于各种难题的出现,世界各国都要建立承担责任的机制,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共同应对危机,最终达成维护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三是议题的交融性。全球范围内,无论政治、经济,还是人文社会,甚至科技安全等不同议题的领域已经不再单独存在,不同领域间不断渗透融合、相互交叉,极易引发“共振效应”。因此,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命运与共,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确有必要的[2]。

二、习近平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后,“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不断地证实着该思想的意义及价值,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可,为顺利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朝着快速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质的提升,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经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凝结。这一思想不仅向全球展现了中国的力量和价值,更重要的是为全球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目标是指本国在不断发展变好的同时,重视其他国家的发展利益,最后共同促进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如今的世界处在飞速运转的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处于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更多危机。如粮食安全、环境问题、技术安全、人口发展等,实质上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国家,而是会存在整个人类世界并对全体人类产生影响。因此,一方面,全世界已经融于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团结人类的力量以共同面对所有人类面临挑战的价值观,这种观念是适应世界发展形势需求的,也是当前国际上所流行并秉持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可行性。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站在国际道义的高度上,在明确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中互利共赢的准则后,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及需求[3]。

三、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分析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思想

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人是类存在物”的概念。所谓真正的共同体,即任何一个人均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并且以平等的个人的身份参与到社会中去,还能自由安排各自的生活,谋求更多发展。因此,这种真正的共同体一定会取代早期不合理的虚幻共同体的设定。从非真正到真正共同体发展演变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些难关,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私有制,消灭私有制的方法就是将社会状态发展到共产主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某个阶段时,面临着被消除的可能,此时真正自由的发展才会赋予人类自由发展。据此,这个思想不仅建立在科学思想的层面上,还参照了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同特点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传递出了中国面对世界发展变化的选择,还能与时俱进,符合当前世界发展的具体需求。在此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对马克思提出的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进一步分析,并且与马克思有关时代发展的理论相结合,表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态度及坚定的决心。

(二)实践逻辑

1. 对全人类文明未来的科学理性思考

在当今世界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因为各种因素往往会存在发展上的矛盾,尤其是在资源越来越短缺的今天,如何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全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成为世界各国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如何就人类全体发展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了各个国家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点明了世界各国家的紧密联系,还为如何解决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体现出了对全人类文明未来的科学理性的思考。当前世界呈现出来的调整、变化的局势,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各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各国家发展的成果可由全人类共享,相应的发展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所有国家来共同承担风险和危机。而该思想的孕育,则是基于这种国际关系的现状提出的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2. 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现实需求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处在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中。在早期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各项实力较弱,此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没有什么话语权。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各项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开始逐渐成为世界重要一员,将我国推向了世界舞台,更让世界认识中国,至此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大量优秀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实力有了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发展与中国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所有的战略实施都会深刻地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的企業也为全世界提供了各种商品货物、文化理念、科学技术的输出。以“一带一路”为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能够很好地让中国联合周边其他国家,通过资源置换、文化交流、经济合作、政治协商等方式,共同维护亚洲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具有中国处事逻辑的重要见证,同时也用实际行为向世界表达合作善意,表明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决心和信念[4]。

(三)文化逻辑——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该思想中还凝聚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如此,还体现出强烈的“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即在世界万物中的所有生灵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处于强势地位的动物和人类,只是因为先天占有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能够从事物的本质存在意义上超越他们。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在面对自然时,要抱着谦卑的心态,不能将自己作为地球的统治者肆意伤害其他物种,更不能有居高临下的统治者心态,需要做到的是,在与自然界相处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不同物种的优劣势,并且认可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保持此种心态后,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人类发展与自然共生的问题,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不同的物种,要能尽可能地去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生命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使世界的整体性不被破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所有国家一起积极治理环境,为全人类发展提供环境资源的支持保障。

“和合共生”是基于中国“和”的思想而来,主张在个体与整体中寻求平衡的统一关系,但是这种“和”并不表示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思想,而是允许个体在整体中拥有丰富多样的思想和价值观,社会所提供的和谐环境,能包容和帮助个体思想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实现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良性发展。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包容其他国家的不同诉求,保持自身的独特个性,但同时又能融合于整个世界格局中,以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和信念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5]。

“世界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社会理想构建最为集中的体现。在世界大同中,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都可以借由不同的方式实现融合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包罗万象的,也是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还是百花齐放的。在各种外交场合中,中国领导人所体现并一贯所秉持的也都是这样的政治准则,不仅需要着眼于自己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更重要的是需要重视其他国家发展的程度,相互尊重彼此的政治形态、文化意识等,在此基础上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现。这也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世界大同”理想的新时代重构与实践,彰显出中国在当今世界中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四、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联动国际力量共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目前世界发展态势所提出的科学合理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既有学理逻辑,又有现实依据的思想。展现出了强大的中国自信,也彰显出了中国友好发展的姿态,是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努力探索,是站在全人类发展的视角上提出的,是应对全球危机与挑战所给出的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从内在逻辑上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涵盖了诸多现实与理论以及文化逻辑,是在充分考虑中国与世界、现代与传统、学理与现实关系后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常培育. 在携手抗疫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N]. 解放军报,2020-06-08(10).

[2] 宋睿思. 大国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阿甘本生命政治理论的思考[J]. 法制博览,2020(16):239-240.

[3] 宋佳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力量凸显[N]. 中国文化报,2020-06-04(01).

[4] 孙灿.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新时代中国的全球治理逻辑[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0(02):20-26.

[5] 孟媛,王建超.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读——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角[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01):168-172.

(荐稿人:谭德宇,湖北民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秦雷)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