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左心衰竭患者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1-02-08 00:05李洪波
医学前沿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临床研究

李洪波

摘要:目的:评估在心内科中针对左心衰竭患者所实施的焦虑障碍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本院心内科于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之间招募的100名左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和治疗组,每组50人。正常组接受无差别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正常组的基础上加上心理方面的治疗,对最终呈现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常规焦虑评分量表来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过后,治疗组的焦虑得分明显低于正常组,而且其对于我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满意度也高于正常组,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的差异具有说服力(P<0.05)。结论:对于左心衰竭患者除了常规治疗方法之外,还需要关注他们心理层面上的问题,双管齐下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左心衰竭;焦虑障碍;临床研究

左心衰竭患者通常都会有呼吸困难、多器官功能减退、发绀等症状,该类病人的病情多数发展迅速,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快会进入不可逆损伤期,因此大多数患者在患病阶段会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在心理层面上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医生进行及时的救治。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医护人员在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强有力的治疗方案的同时,应该要适当通过心理疏导等多种类的心理学方法来疏导患者的焦虑心理,让治疗手段更加强有力地发挥其治疗效果。本文将分析部分病例来评估上述治疗方式所带来的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心内科于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之间招募100名左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和治疗组,每组50人。所有研究对象都已确诊左心衰竭而且经过标准心理测试,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一般资料两组相比下来没有明显差异,对实验结果没有较大影响(P<0.05)。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后的两个星期内完成标准的焦虑评分量表测试,共分为四个等级:3分表示患者具有严重的焦虑心理,2分表示患者具有中度的焦虑心理,1分表示患者具有轻微的焦虑心理,0分则表示患者没有表现出焦虑心理。根据试验结果,发现100名研究对象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正常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具体内容包括:定时服用地西泮、阿普唑仑等强心药物,对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抑郁的患者则加用氟西汀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则是在正常组治疗的基础上外加一定的心理干预治疗,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医护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解答家属们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疑问,给予患者足够的希望能够完全治愈;第二,通过移情方法来转移注意力。在日常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通过一定手段来将患者的注意力从焦虑上面转移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事物上面,从而让患者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们的治疗工作;第三,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治疗氛围,让患者充分理解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2)两组患者对于我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满意度;(3)两组患者在标准焦虑评分量表中的得分。

1.4治疗效果评估标准

两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再次通过标准焦虑评分量表来评估自身的焦虑程度,并且和入院后首次评估得分进行比较。若分数下降超过70%则证明治疗具有明显效果;若分数下降在40%-70%之间则证明治疗有效;若分数下降低于40%则说明治疗无效。总效果等于明显效果和有效在总人群中的占比。

1.5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5.0作为本实验的数据处理工具,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来进行表示,检验的方法则采用T值检验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检验的方法则采用X的平方值检验法来进行验证。所有数据的可靠性则采用P值检验法,即当P<0.05的时候,表面该数据具有说服力,当P>0.05时说明该数据对实验结果没有过于明显的影响。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治疗前后两次标准焦虑评分量表得分的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治疗组患者的焦虑得分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治疗效果为86%,和正常组患者的76%相比有明显的差别,两组患者在上述数据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一。

2.2两组患者医疗服务满意度比较

通过研究结果发现,经过治疗之后治疗组患者对于我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为88%,与正常组患者的62%相比具有明显差别,两组患者在上述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二。

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左心衰竭作为心内科诊室里面一种较为常见且发展急骤的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是外周血管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突然强烈收缩,外界阻力突然增大导致左心室衰竭。患者一旦发生该疾病,若没有及时得到及时的救治就很容易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最终快速发展成全心衰竭而死亡。因此,在常规的治疗过程当中医护人员应该要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降低不良心理对于整个常规治疗的不良影响。经过本次试验我们可以得知,在常规治疗当中加入一定的心理干預手段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静.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0,(06):20-22.

[2]邓琴.左心衰竭患者焦虑障碍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70):359+368.

[3]董磊.左心衰竭患者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J].饮食科学,2019,(14):17.

[4]宋丽杰.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30):259-260.

猜你喜欢
临床研究
平窦膏治疗湿热毒瘀型肛隐窝炎40例
口干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
碳酸氢钠溶液关节腔持续冲洗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小儿院前急救及急诊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吸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复方硼酸含漱液的药理毒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