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地区0—2岁婴幼儿家庭教养资源供给需求调查

2021-02-08 03:26隽国斌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婴幼儿

隽国斌

摘  要:通过对吉林省中部、东部、西部农村地区926位0 — 2岁婴幼儿所在家庭的主要照料者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对于外部教养资源有着较大需求,本身有较强的学习意愿,能够主动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得教养资源。婴幼儿营养和教育是家长首要关注的教养资源内容,网络学习是家长最喜欢的资源供给方式。但目前乡镇、村对于0 — 2岁婴儿所在家庭的教养资源供给明显不足,组织活动少,面向家长的信息传递不到位。政府是家长最信任的资源提供方,政府应该在家庭教养资源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扩大面向0 — 2岁婴幼儿所在家庭的教养资源供给。

关键词:家庭教养;资源供给;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131-03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1]。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0 — 2岁婴幼儿主要成长环境是家庭,父母等照料者对于婴幼儿的成长负主要责任,也是婴幼儿教养的实施者。根据调查,父母等农村地区家庭婴幼儿的主要照料者对于自身在家庭教养中的角色认识普遍存在误区,婴儿教养知识储备不足,随意性大,亟须外部教养资源的支持[2]。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经费投入不足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欠缺等原因,鄉镇、村等基层政府在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对于家庭支持不足[3]。因此,实施针对农村地区0 — 2岁婴幼儿家庭教养资源供给的调查,分析资源供给现状和家庭的需求,对于有效提高家庭教养婴儿的质量,提升家长自身育儿素养,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针对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城市、通化市、松原市农村地区的0 — 2岁婴幼儿所在家庭的主要照料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发放和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926份,回收问卷926份。参与本次问卷填写的人员女性占比51.73%,男性占比48.27%。问卷填写者与婴幼儿的关系构成分别为父母占比61.23%,祖辈占比10.15%,亲属占比25.27%,其他占比3.3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926份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按照问卷设计的调查维度,将本次问卷结果做如下分析。

(一)家长获取教养资源的途径

经调查发现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家长获取家庭外部资源的途径比较丰富,在获取资源途径的选择上存在显著特点。家长获取教养资源的主要途径依次是书籍等传媒、村镇举办的咨询或宣传活动、与其他父母交流、祖辈的经验传授、自己摸索,占比分别为86.93%、69.01%、65.98%、54.32%、15.98%。教养资源获取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类媒体和与熟悉的人交流占资源获取的主要地位。

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是农村家长解决教养困境的首选途径,高达86.29%的家长选择使用手机向互联网求助。这一方面是因为智能手机普及让上网变得方便,而其他支持途径和求助平台的欠缺也是原因之一,依靠抖音等视频平台学习育儿的家长占较大比例。向祖辈求助排在教养资源获取的第二位,占比为73.33%。一方面,自己的亲人是值得信任的,另一方面,向孩子祖辈学习相对便捷,部分父母甚至直接将孩子交给祖辈抚养。

在购买玩具等婴幼儿用品方面,家长们显然没有自己的主张和标准,实体店售货员的推荐成为首要依据,占比80.67%,通过网络了解商品信息占比排在第二位,占比达到了76.35%。由此可见,家长缺乏关于婴儿相关物品的鉴定和使用的知识,只能依靠外部信息输入。例如售货员的推荐或者互联网上对该商品的评价,而这些外部教养资源提供方并不权威,对于每个家庭的婴儿知晓程度低所提供的建议不够精准。但对于家长而言此类信息却是十分珍贵的,或者说是为数不多的学习育儿知识的途径。

虽然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家长有着多种获取教养资源的途径可供选择,但是家长在选择上并不轻松,诸多家长显得盲从,缺少主见,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和可信赖途径的缺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家庭收入的提高增加了农村家长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机会,智能手机的普及加速了这一进程,海量的信息给家长带来更多的迷惑,对信息去伪存真成为另一个难题。

(二)外部教养资源需求分析

1. 家长喜欢的教养资源内容

调查发现吉林省农村地区的家长在需求上特征较为明显,孩子的身体发展和智力发展是家长首要关注的内容。0 — 2岁婴幼儿家庭所需的外部教养资源中婴幼儿营养占比最高达到81.97%,排在第二位的是婴幼儿教育方法,占比72.25%,排在后面的依次是婴幼儿家庭环境布置、婴幼儿的成长特点、婴幼儿保健与疾病预防、其他,占比分别为60.48%、56.05%、51.62%、3.78%。家长普遍延续着传统养育孩子的方式和思想,认为孩子身体好、学习好就是成功,即便是身心没有发育完善的婴儿,家长仍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早点开始学习之路,希望能赢在起跑线上。

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得知,家长对于儿童应该吃什么、怎么吃,孩子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是较为模糊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固执的[4]。家长的固执体现在对于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着自己童年的成长模式,不愿改变。部分想更新教养方式和理念的家长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做,也不知道做得对不对,处于迷茫状态。

2. 家长喜欢的教养资源供给方式

信息化对家长教养资源供给方式的选择影响是很明显的,网络学习、纸质资料的发放与阅读、父母间的经验交流,占比分别为85.96%、68.14%、58.64%,说明年轻的家长已经习惯于网络化的学习和信息交流。上门指导、面对面的讲座等有着较大价值的学习方式占比仅为53.89%和37.8%,表明家长尚未对这类活动的价值有深刻认识。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家长对这类资源没有过多的接触和了解,相对于网络学习的便捷性,接受上门指导和面对面倾听讲座对家长来说更加费时、费力。总体上看,吉林省农村地区家长对于教养资源的获取仍然是较为保守的,虽然融合了一定的信息化的因素,具备时代气息,但从本质上看变化并不大。家长对于网络学习的依赖一部分原因是纸质学习材料的欠缺,家长无法从中获取足够的、科学的、及时的教养婴幼儿的信息,因此推动了网络学习成为家长首选学习方式。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为家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平台,手机等便携的信息化设备为家长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设备支持。家长的喜好是教养资源供给方式的重要依据,只有多种资源供给方式配合使用,才能为家长科学教养儿童提供充足保障。

(三)家庭对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与期望

1. 基层政府教养资源供给现状

乡镇、村等基层政府是农村地区的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倚仗,其能发挥的作用大小直接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普通家庭能否感受到基层政府为家庭提供的教养支持直接反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状态和效果。调查发现超过50%的家长不清楚该找政府哪个部门获取教养资源,45.36%的家长从未听说过乡镇和村举办的培训,仅有48.81%的家长表示村里偶尔做过宣传,这说明村里对保健、营养、医疗、健康等宣传工作的规模和精准度亟须加强。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政府为农村家长组织的培训在宣传方面做得尚不到位,家长难以感受到来自基层政府提供的育儿支持。

在已有的数据中,家长获得婴儿疫苗接种信息的及时性是较好的,选择“及时”选项的家长达到了61.56%。这说明,在政府的信息供给中,疫苗接种是重要信息和必要的服务,但是,除此之外的育儿信息则非常少,可以推断政府对于科学育儿的关注点还聚焦在婴儿的健康方面,尤其是疾病预防。随着时代发展,家长的育儿需求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增加和提高,传统的资源供给方式和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家长需求。因此,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及时调查家长的需求,做到资源供给及时和充足至关重要。

2. 家长对政府的期望

家長对于政府还是十分信任的,高达84.34%的家长认为政府是值得信赖的婴儿教育知识的提供者,在家庭资源提供者中排在第一位。超过60%的家长认为乡镇、村为0 — 2岁婴幼儿家长组织培训活动是必要的。超过80%的家长表示会在有空的时候参加政府举办的免费的0 — 2岁婴幼儿家长培训活动。在政府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医务人员指导占比最高为81.53%,可见家长对于婴儿的健康十分关心,图书和玩具借阅、教育专家讲座、建立婴儿档案、登门一对一拜访、组织家长交流会、发放宣传册几个方面的服务内容都在40%以上,属于教养需求较大的资源项目。

目前,吉林省农村地区家庭教养资源的供给存在供需失衡的局面。来自村镇的政府方面提供的讲座、教养资料的发放,讲座的组织与各类相关通知的传达等在数量上很少,难以满足家长的需要。此外,家长普遍反映,关于0 — 2岁婴幼儿工作在政府层面缺少明确的分工,找不到专门负责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家长处于求助无门的被动状态,政府层面对于家长的需求也没有相对应的调查。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地区0—2岁婴幼儿所在家庭实施的问卷调查,就目前所接受的外部家庭教养资源支持的情况和外部支持需求进行了考察,得到以下结论。

(一)0—2岁婴幼儿所在家庭需外部教养资源支持

在育儿层面,家长对于外部教养资源的依赖还是很大的,愿意主动通过手机App平台、互联网站、书籍、广播、电视讲座、祖辈、邻里分享等外部资源来解决自身在婴儿教养中的困惑。

在需求层面,家长十分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疾病预防、营养、保健、教育方法排在前几位。家长亟须的教养资源大多数专业性较强,需要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支持。例如经验丰富的医疗保健人员、教育工作者,这些资源农村家庭所在社区难以提供对应的设施和人员服务,需要通过第三方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专业人才,定期举办活动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目前来看,具备第三方资源供给条件和资质的主体以政府机构、社会公益团体、教育培训类公司组成。

(二)政府应该在家庭教养资源供给中发挥主导地位

政府具备发挥主导地位的条件。政府在教养资源供给方面存在四个优势,一是家长的信任度高,在家长所信任的育儿知识提供者调查中,政府的得票最高;二是专业人才整合能力强,医生、教师、营养师等专业人才很多在政府下属的医院、学校等部门中就职,政府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调用,服务面向农村家庭的讲座、培训等;三是宣传和组织能力强,通过乡镇的行政体系,推动各村的村干部,例如妇女主任,帮助传递培训、讲座等活动信息,提供场地等,保证资源供给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四是具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政府具备根据农村家庭需求制定支持政策的权利,这一优势是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只有政府主动承担为农村家庭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做好监督与管理,协调各方面资源,才能打造出可持续的完整的家庭教养资源供给体系。

(三)家长愿意为外部教养资源的获得花费一定时间和金钱

调查结果显示有64.26%的家长愿意花费1到2小时提高自己照料和教育0—2岁婴幼儿的能力。高达50.32%的家长每年为家中宝宝购买书籍、玩具等,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所花费达到600到1000元,并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超过50%的家长表示用于早期教养资料购买和培训的花费每年超过2000元是可以接受的。家长不仅有着提高自己教养能力的意识,更愿意付诸行动,需要政府、社会机构提供平台和学习机会,让家长的教养资源获取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体现个性化的选择。

综上所述,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调动多方资源,以期带给家长高质量、充足数量、及时的教养资源供给服务,从而为乡村振兴、提高家庭教养质量提供必要保障[5]。

参考文献:

[1] 龚仕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N]. 人民日报,2019-02-17(01).

[2] 蔡红梅. 甘肃省农村婴儿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3] 李笑春. 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7.

[4] 窦瑞,丛真真. 民族地区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的现状调查研究[J]. 文存阅刊,2019(05):205-206.

[5] 辛宏伟. 西北地区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调查[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01):91-95.

(荐稿人:田茂,长春人文学院早期教育系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秦雷)

猜你喜欢
婴幼儿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泪道探通术在婴幼儿泪囊炎中的临床应用
婴幼儿营养不良漫谈
0~3岁婴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婴幼儿合理饮食营养探究
支撑婴幼儿发展的托育环境及其专业支持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浅析如何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