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研究

2021-02-08 05:23谭钦尹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谭钦尹

摘  要:随着世界各地被曝光的高校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高校校园暴力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R高校学生为具体对象,对校园暴力问题现状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不足、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态度和方式欠妥以及高校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应对措施尚不完善。因此,文章以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对高校校园暴力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通过访谈法整合和利用案主家庭、学校、社会等各项资源,以期解决校园暴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结合R高校在校园暴力问题上的主要问题以及前期研究结论,文章从大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维度给出了预防与治理高校校园暴力的有关建议,以期实现研究视角的扩展与内容的革新。

关键词:高校校园暴力;个案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社会工作介入流程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134-05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如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车杀人案、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2018年福建省仙游县金石中学九年级学生颜某霖持刀杀人案等[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8月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在2015年至2017年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的校园暴力案件累计近3000件,并且这三年所有校园暴力案件中,被告人为18周岁以上大学生的比例分别高达35.13%、36.60% 和39.21%。高校校园暴力作为“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会残害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破坏正常教育秩序,更会严重危及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2]。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校园暴力问题尤其是高校校园暴力问题颇为严重,局势已然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对校园暴力与相关问题给予了一系列有效回应,如在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全国各校对校园暴力事件全面自查并做好监督和总结。同时国内学术界也针对校园暴力问题及其防范与治理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然而,近年愈演愈烈的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有关研究多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领域切入[3],而较少从社会工作实务角度出发,通过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校園暴力问题。

为此,本文以R高校为例,立足于社会工作的角度,展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其中对校园暴力定义为在校园及小周围等合理辐射范围内,发生的主观上故意实施的侵害他人人身权的行为[4],旨在探索出一种可以有效改善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解决问题并助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有望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提供社会工作领域的理论支持。

二、R高校校园暴力现状评估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R高校所面临的校园暴力问题及相关现状信息。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共设计了10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主要涉及对校园暴力的思想认知、处理态度及应对措施等内容。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本着代表性、全局性等原则,从理工科和艺术学科等各专业、各年级随机抽取调研人数200名,男女比例接近R高校整体性别比。调研对象的选择结果具体如表1所示。

在问卷调查的实施情况方面,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最终回收问卷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7.5%,有效问卷率为95.0%。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关于校园暴力的思想认知

在“您认为的校园暴力主要是?(多选)”问题上,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R高校占比82.32%和74.63%的学生对人身暴力和财产暴力等显性暴力感触较深,对心理暴力、网络暴力等隐性暴力的关注度很低。

在“您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高校校园暴力形式?”问题上,调研结果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R高校占比65.23%的学生认为不同学生之间相互实施的暴力行为是最常见的校园暴力形式。

在对校园暴力危害的认识方面,53.15%的大学生选择了心理上的伤害,24.12%的大学生选择了身体上的伤害,还有20.71%的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危害是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仅有2.5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2. 关于校园暴力的处理方式与应对办法

在“当您面临校园暴力问题时,您会?(多选)”问题上,有超过四分之一(26.59%)的R高校学生对自己面临的校园暴力有极为消极的应对倾向也就是选择“忍气吞声”,同时超过三分之一(35.14%)的学生选择“以暴制暴”的应对方式。

在“您认为学校对校园暴力的预防与治理是否切实履行了其该尽的职责?”问题上,有接近三分之一(31.5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情况,这表明R高校现行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处置与干预措施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在“您是否对学校关于校园暴力的预防教育工作是否满意?”问题上,超过四分之一(36.78%)的学生认为虽然有相关内容,但效果不理想,表明在校园暴力安全教育上,R高校尚未达到预期要求。

3. 关于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关于高校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为来自个人、家庭、高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学生分别占比58.19%,85.63%,77.35%以及62.11%。表明对校园暴力的防治与治理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同时也亟须多方共同参与付清努力。具体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三)R高校在校园暴力问题上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不足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诸多大学生关注的是人身暴力和财产暴力这种外显性校园暴力形式,而对网络暴力等隐性暴力的关注度普遍较低。同时,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原因以及处理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将导致错误行为。因此思想认识不足是导致R高校部分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或者在面对校园暴力问题时无法正确处置的要因。

2.部分大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态度和方式欠妥

从本次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校园暴力问题时有“以暴制暴”的错误行为以及“忍气吞声”的消极想法。这是对校园暴力问题处理态度和方式欠妥的具体体现。这与大学生所受到的家庭与校园教育、感受到的环境氛围以及个体本身性格特点直接关联,因此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个维度进行原因分析,并展开全方位综合应对。

3. 高校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应对措施尚不完善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不清楚R高校对校园暴力的预防与治理是否切实履行了其该尽的职责,同时对相关的校园安全教育及其落实效果表示不满,这充分说明R高校目前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应对措施尚不完善,亟须更多作为。

三、个案社会工作介入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实施

(一)个案社会工作介入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必要性

通过对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发现该校大学生对R高校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努力与处置表现得并不满意,这从侧面反映出R高校在此方面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且探索、改善高校校园暴力的有效方法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干预高校校园暴力问题,是实现R高校教育功能扩展、优化教育管理现状的必然选择,对促进其教育管理水平提升、促成在校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个案社会工作介入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理论支撑

本研究采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主要的理论依据是“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这里的优势视角是一种强调内在优势与资源的视角,注重对人潜能的激发与发挥,要求社会工作者以平等合作关系、鼓励尊重的态度去帮助案主积极摆脱困境[5]。而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对环境中各种有利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以此构建出面向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完善社会支持网络[6]。综上所述,运用个案社会工作介入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要求社会工作者秉承“助人为乐”的工作理念,对各种有效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注重对案主个人潜能的发挥,并最终使得案主摆脱困境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也是个案社会工作介入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核心理论支撑,可以为后续具体的介入工作提供行动指导。

(三)個案社会工作介入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具体实施

1. 个案基本情况

M同学,男,21岁,R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家住农村,自小跟随祖辈生活,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一个尚在读小学的弟弟。低文化水平的父母收入低微,加之父亲多种慢性顽疾缠身,无法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故家庭经济非常困难。M同学从小成绩很好,是弟弟的榜样,也是父母的骄傲。高考后主动选择收费较低的R高校,进入大学后通过助学贷款筹集学费,利用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因大多数时间花在赚钱上,加之性格内向,与同学交流甚微,也极少参加集体活动,因此与其他人员的关系非常一般,但与Z同学关系密切,他们属于高中同学兼老乡,平时也经常一起兼职。

2019年秋季开学后,M同学在其课程见习活动中擅自带上Z同学随行,并为不是本院的2同学抢占了3座位,因当时随行车辆座位有限,此行为掀起了广大同学的不满情绪,于是,同班一女同学(M所在班级班干部)将此事上报,引起M同学不满,故引发了此次动手打人事件。事发后,M同学情绪低落,行为逃避,甚是消极。

2. 案主分析

案主状态评估:事发后,M同学情绪低落,行为逃避,甚是消极。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使其摆脱困境。

案主困境分析:一是经济困境。M同学的家庭情况使其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在学校里生存下去是其务必思考的问题。二是人际关系困境,受制于生存压力,M同学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而几乎没有时间与同学、老师等交流与互动,加之性格内向,尤以此次事件为爆发点,M同学的人际关系以此达到冰点。三是家庭关系困境。M同学大学成绩不如中小学成绩,特别是考了3次四级英语都未通过,父母失望,自己也存在较大心理落差,导致双方沟通较少。

案主优势分析:一是自我优势,长期艰苦环境使得M同学具有较好的压力承受性,同时其学习基础好,利于其落后追赶;二是人际关系优势,尽管与同学、老师等无过多交流,但通过走访发现,其同学愿意跟他深入交流,被打者也表示愿意原谅;三是家庭关系优势,尽管大学后沟通渐少,但其与父母无根本性矛盾,相反,M同学在家里曾一度是父母骄傲、兄弟标杆。最后是外部环境优势,国家高度重视贫困生的上学扶助工作,R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具备成熟助学体系,可以为M同学提供有效帮助。

案主需求分析:一是减少经济压力;二是取得被打者原谅,改善人际关系,逐渐融入集体中;三是优化家庭关系,取得父母理解与支持,并强化与父母的联系;四是提高学习成绩,为后续就业与工作做好准备,为M同学的人生发展助力。

3. 建立服务目标与计划

目标与计划为:通过个案社会工作对M同学进行干预与介入,针对动手打人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纠正案主的不合理认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鼓励案主勇敢面对并一起解决实施校园暴力后所带来的困境,促进案主健康成长。

4. 介入过程

第一次介入,目标在于从Z同学切入,助力与案主专业关系的搭建与相关信息的获取。与Z同学面谈时,一是表明来意,二是从他身上获取关于案主的最新动态与对案主的看法,三是让其明白社会工作功能并寻求其共同配合。本次介入,除了获取到重要信息外,更关键的是与Z同学形成统一战线,为后续工作开展带来极大便利。

第二次介入,目标在于通过Z同学实现首次与案主的非正式见面,取得与案主的信任并进一步促成其与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的搭建。过程中,主要通过已结案例及其与案主的相似性,引导案主产生寻求社会工作者帮助的想法。本次介入为案主成为正式案主以及让其与社会工作者搭建专业关系起到巨大作用。

第三次介入,目标在于首次与案主正式面谈,明确案主困境,获取案主需求。访谈过程中,先肯定案主一直以来的优秀通过共情拉近距离,针对其诉说的打人原因,運用理性认知疗法纠正其不良认知,同时得知案主认为自身人际关系糟糕、惧怕面对学校给予的处理结果是其关键困境,由此在访谈中表露出为案主摆脱困境的想法。本次介入取得了与案主的信任,打开案主心扉,得到其核心诉求,为后续介入提供依据。

第四次介入,目标在于全面整合案主所有有利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并找到解决案主困境的途径。过程中,一是向M同学传达笔者从学院相关管理处得到的对其打人一事的处理结果为警告,以消除其主要顾虑;二是鼓励他通过写道歉信的形式向被打者道歉,寻求原谅并赢取同学、老师支持;三是向他转达学院已为其提供了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的消息;四是要求他主动与父母联系,传达自己的最新情况,以改善家庭关系。本次介入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充分使用案主周边资源,解决了其主要心理负担,为其勇敢面对实施校园暴力后的困境并解决困境、主动改善人际关系与家庭关系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第五次介入,目标在于获取M同学人际关系与家庭关系改善情况,并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进一步发挥其潜能,促进其健康成长。访谈前,笔者询问了M同学道歉信的落实情况,发现落实到位且反响良好,赢得了同学、老师的大力支持。过程中,案主表示最近心情大好,原因是自己的后顾之忧已经消除且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在告知其同学与老师那边的反馈后,M同学主动表示以后会积极融合集体生活,好好学习,以感谢大家的帮助。本次介入后,M同学从困境中走出,并开始对未来有积极的期望与愿想,这是潜能被激发的表现。

第六次介入,目标在于总结此次介入成果,达成结案共识并安抚案主的离别情绪。过程中,一是确定M同学的人际关系困境、家庭困境以及经济顾虑的改善情况,并达成一致意见;二是表扬并肯定了案主的进步,叮嘱其不要再犯;三是对其学习与成长给予期许,鼓励其以积极行动回馈同学、老师以及社会;四是寻求其结案意见。M同学期间多次表示感谢,并同意结案。本次介入比较理想地解决了M同学实施校园暴力后的一系列问题,与人关系得到改善,个人认知得到纠正,同时自身潜能得到激发,这将为其后续健康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5. 总结与评估

在对M同学动手打人一事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的科学指导,较为理想地解决了M同学在实施校园暴力后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经济困境得以缓解,与人关系得到改善,个人认知得到纠正,同时自身潜能得到激发,这将为其后续的健康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务研究,个案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问题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本研究中,采用个案工作方法针对R高校校园暴力问题个体介入,取得了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在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帮助M同学时,结合M同学个人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实施同感、倾听、建议等社会工作技巧,帮助其走出暴力困境,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达到良好事后干预的目的。但是,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本次研究未运用到小组工作方法,使得本次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是为一大遗憾。

(二)建议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产生是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从这些维度共同着手,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社会环境中各方面有利资源的高效利用,勠力解决高校校园暴力问题。结合R高校在校园暴力问题上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结论,本文对预防高校校园暴力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应多参加关于校园暴力安全与预防教育的活动,以期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暴力的思想认知水平并掌握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主动涉猎多广泛教育知识,包括法制教育知识、人际关系处理与维护支持等。

二是从家庭角度来说,应该关注家庭教育,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要求家长不仅仅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心理状况、情感状况,动态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其次,要强化与子女的联系、沟通,积极增进亲子关系,以此促成和谐家庭关系,为有效家庭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

三是从学校角度来说,学校应积极构建或者引入暴力预警与管理机制,促成和谐校园的实现。首先,应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对校园暴力行为给出明确的惩罚标准;其次,加强相关方面的知识教育,让大学老师以及学生对校园暴力形成正确的认识,掌握妥善的处理方法;再次要重视学校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包括学校朋辈支持系统、师生支持系统等的构建与完善等;最后,要强化师德校风的建设,以形成反对校园暴力的和谐氛围。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说,一是要健全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具体来说,要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并出台相关资助政策;同时要确保就业环境的公平、公正,让大学生能更好地步入社会,施展其才能,实现其抱负。

参考文献:

[1] 王亮,梁夏阳. 社会工作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介入校园暴力问题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7,4(50):257-259.

[2] 卜建华,潘云梦,张宗伟. 校园欺凌现象与学生行为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7(23):94-98.

[3] 张燕婷,付佳荣. 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2):40-46.

[4] 尹力. 我国校园欺凌治理的制度缺失与完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4):101-107.

[5] 郭伟和. 后专业化时代的社会工作及其借鉴意义[J]. 社会学研究,2014,29(05):217-240+244.

[6] 卓彩琴. 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 江海学刊,2013(03):113-119.

(荐稿人:李滨,重庆工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