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治理法治化推进路径探析

2021-02-08 05:23吴疆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法治建设基层治理法治化

吴疆

摘  要:本研究在研究新时期基础治理法治化推进的现实意义和逻辑要求基础上,分析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對应的创新路径。研究方法以采用层次分析和问题分析法为主,尝试探讨基层法治化治理水平提升路径,以理论指导推动基层治理实践。研究显示,在当前基层治理活动开展中,还存在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较弱、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队伍建设水平较低、群众基础薄弱、宣传氛围缺失等问题,因此强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层治理;法治化;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139-03

基层治理法治化是指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基层政府依照宪法法律来开展各项管理事业,确保基层治理活动在遵循法律制度前提下,达到规范化、程序化运行要求。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推进,是依法治国在基层政务活动的具体实践,在受到传统治理理念和法治建设滞后等诸方面因素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元负面因素影响,价值目标难以实现。强化这方面理论研究,对具体实践活动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时期基层治理法治化推进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理论研究体系中,通常将基层治理分为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和乡村治理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治理体系中,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实践问题,但是就本质层面而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我国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滞后有着明显关系,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应强化对基层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切实提升自身法治化治理能力,以自身实践创新基层治理法治化形式。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既是新型治理体系构建的实际要求,又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的重要驱动力量[1]。构建常态化的基层治理法治化体系,能够有效革新传统治理模式运行的不足,将基层矛盾置于法治体系监管层面,引导群众利用法律手段来满足自身利益需求,以此不断强化法律公信力,提升基层治理信誉,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新时期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逻辑要求

(一)以规制权利为关键点

现代社会治理结构的复杂化,要求多元主体之间能够基于法治前提下不断提升合作共治水平,在合理把控政府权力边界前提下,构建完善的协同治理体系。市场经济运行体系下,政府职能在直接性经济事务方面的作用已经明显削弱,更多职能体现在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层面,实际工作开展也逐渐由治理向服务方向发展[2]。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忽视权力程序和边界的问题,从而导致权利越位或错位现象。如何在遵循法律法规前提下,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有效规制基层权利,确保将公共权力行使限定在法治轨道上,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二)以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

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国家权利存在是以为公民权利服务为前提的,在党的十九大中也明确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社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和社会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权利和利益的诉求不断提升,公民权利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明显变化。对于基层政府而言,保障公民各个方面的基本权利,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已经成为基础治理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这些要求真正实现,就必须要推动基层治理朝法治化方向发展。

(三)以彰显法律权威为价值追求

依法治国是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完善的基本保障,是基层治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导向,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背景下,基层政府和社会公众群体的守法意识依然有待提升。在基层政府治理体系中,首先做到自身尊法守法,将法律条文应用于各项管理事务,才能够确保公众群体自觉学法用法,尊重法律权威,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限制公权滥用。因此在基层治理法治化推进过程中,基层政府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将具体工作与法治化建设有机结合,夯实法治政府建设基础,彰显法律权威,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三、新时期基层治理法治化推进面临现实问题

(一)基层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升

基层行政机关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参与主体,机关人员的法治素养对法治化实施效果具有直接性影响。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依然有部分基层干部群体没有能够依照法律规范要求开展具体工作,将行政权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凭借主观意识和主体经验对行政事务进行决断。在应当依照法律规范处理事务时,习惯性采用“土政策”或请示上级领导等方式进行解决。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未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导致矛盾现象无法化解,甚至进一步加剧。

(二)基层治理法治化法规体系建设滞后

要确保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深度落实,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基层政府没有立法权限的情形下,必须全面、深入地依托上位法处理各项行政事务。但是在当前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适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够健全,针对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及纠纷处理的法律内容不够完善,不同地区的立法情况明显不够对应。部分法律内容修订不够及时,规定过于宽泛,不具备良好的操作性,给实际应用留下较大操作空间。不仅影响到依法行政的实际效果,甚至造成基层治理不稳定因素增多,对法治化进程推进造成负面影响。

(三)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法治队伍,需要不断加强对基层干部和社会公众群体的普法教育。虽然各个地区基层立法部门不断加强这方面工作,但在实际运行中,法治队伍配备明显较为滞后,多数地区执法和宣传工作同时由基层行政部门兼任,派出所、司法所、食药监督单位等部门专门负责法律事务的工作队伍建设明显滞后[3]。部分司法工作、执法工作人员由其他岗位转岗而来,不具备对应的专业背景,法律知识欠缺,文明执法、依法执法意识不强,难以承担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这不仅造成执法和普法工作流于形式,还使得工作人员压力不断加大,出现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缺乏群众基础

在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推进过程中,社会公众群体是基本主体之一,也是行政事务活动的对象,基层群众对法治化的认识,对法治化建设实效具有直接性影响。相对而言,城市地区群众较之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水平要高,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这一界限已经逐渐模糊,基层群众对法治化的整体认知水平依然有待提升。在出现社会矛盾时,依然采用过激的、违法的方式进行解决,在土地、房屋及经济纠纷事务出现时,虽然能够寻求法律途径进行解决,但是最终多通过非法律途径解决。由此进一步导致基层政府法治化公信力降低,对法治化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五)基层治理法治化宣传氛围较为缺失

加大普法宣传工作力度,形成良好的依法治理氛围,提升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依法行政的认知水平,是新时期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部分单位对普法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法治宣传不够深入,宣传内容针对性不足,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使得整体宣传效果明显欠佳。在宣传内容组织方面,没有能够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尤其是在征地拆迁、婚姻家庭及民间借贷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宣传水平明显较为滞后,无法达到法治宣传的效果。

四、新时期基层治理法治化推进的创新路径

(一)以党组织为核心提供领导保障

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整体不断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已经成为整体工作开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成为影响建设成效最为关键的部分。要切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必须要以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推动各项政策的执行落实。在各个基层治理活动开展中,都应当将法治化理念灌输至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充分利用党员群体分布广泛、先进带头作用显著等方面优势,将党的引领作用充分转化为基层治理法治化资源。在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中,应当结合法治化进程推进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推动各项工作执行落实。在基层工作具体事务开展中,还应当强化干部群体的法治教育,推动党组织成员逐步形成法治化思维,提升法治化素养,为提升法治化建设成效奠定坚实基础。

(二)增强干部群众法治化建设合力

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推进,需要各个主体、各个层面全方位配合,需要在社会层面产生高水平的建设合力。在基层治理工作开展中,首先需要从领导干部层面入手,以遵循法律制度为前提,加强各个岗位干部群体的法治教育工作。在基层群众法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必须要结合城乡基层社会运行特征,在不断拓展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的基础上,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地区基层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增加普法工作的实用性、趣味性,引导群众采用合法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选择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利[4]。在做好基层普法基础上,还应当重点加强青少年犯罪高发群体的法律意识培养,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纳入法治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三)完善基层治理法治化制度保障

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在实际运行中,必须以完善的制度为基本支撑。针对制度建设和运行方面的不足,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在符合立法权限要求的前提下,省级和部分市级立法部门应当强化社会调研,针对性地在各个层面完善社会治理细则,确保各项工作开展有法可依。在社区和乡村治理体系中,可以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深入征求居民意见,构建完善的公约、规则和章程体系,提升居民对制度的认可度,有效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最后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行政机关要强化与社会各界的对接,鼓励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经济运行体系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事务决策中来。

(四)优化基层治理法治化人才保障

工作人员是基层法治化治理工作开展的主体,也是实际工作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当前基层法治队伍建设中的问题。需要从如下方面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要构建多元联动协调机制,整合法治队伍力量,形成层次性的工作队伍,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提升基层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二是在编制体系层面进行优化,在适当扩大编制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法治队伍质量建设,完善持证上崗制度[5];三是对于不符合基层治理法治化要求的行政执法人员、合同工、工勤人员等,要完善对应的清理辞退制度,完善证件管理体系,以此确保队伍建设呈现良性发展状态。

(五)构建基层治理法治化良好氛围

良好的基层治理法治化氛围,不仅能够让群众更加直接、高效地学习到法律知识,提升自身法律条文应用能力,还能够规范基层行政人员执法行为,确保法治化进程有效推进。在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中,可以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宣传活动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一些带有案例内容的宣传节目,丰富宣传形式,提升法治化宣传的灵活性,有效性。在宣传活动开展中,还应当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法治化建设的积极性,为推动法治化建设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五、结语

新时期背景下,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保障作用更加凸显,但在实际运行中与依法治国战略实施要求依然有较大差距。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活动形势更加复杂背景下,基层行政部门必须全方位革新自身工作理念,优化各项治理活动模式,推动法治化进程加快发展,形成良性发展格局,有效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德东. 基层政府治理责任及其法治化困境[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2] 原成成.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J]. 公关世界,2021(10):192-193.

[3] 马俊. 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化路径探讨——基于对合肥市部分街道的调查[J]. 行政与法,2021(04):54-60.

[4] 余倩. 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背景、要义及其困境超越[J]. 荆楚学刊,2021,22(01):91-96.

[5] 李懿. 基层治理法治化视域下的公民参与研究[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06):91-94.

(荐稿人:田雄,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法治建设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推进全省地方志事业法治化高质量转型升级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提高民生建设法治化水平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椰风护理在行动”团队暑期“三下乡”送健康活动总结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程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