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探析:以成人依恋为中介

2021-02-08 10:32李孟瑶屈燕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

李孟瑶 屈燕

摘  要:共情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而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之间的互动有着直接作用,对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检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成人依恋量表》(AAS)等量表对39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并使用SPSS和AMO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通过改变其不安全型成人依恋风格来预测大学生的情感共情能力形成。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形成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共情能力;成人依恋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142-03

成人依恋是由早期的母婴依恋发展而来的,与母婴依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不安全型依恋模式是指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指的是不信任他人给予的人际支持,呈怀疑的态度,甚至出现不适感并且感到很害怕,更倾向于对自己的过分依赖。而依恋焦虑则是指十分迫切地需要与他人保持人际沟通交流,当伴侣离开时,会倍感压力,同时还非常害怕出现人际交流。有研究表明,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会影响个体的婚姻质量以及职业幸福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形成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1-5]。

共情是指个体对于他人情绪的理解并迅速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它赋予了人们感知他人与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从而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他人的行动意向。共情可以促使社会成员间更加容易形成某种关系,从而抑制反社会行为并促进利他行为。早期的国内外相关学者普遍强调从情感和认知角度来理解共情,一些学者倾向于将共情看作一种能力,也有学者将共情看作一种人格倾向,本研究主要从共情能力角度进行阐述。

以往的研究表明,共情能力的提高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青少年的自我构念与共情能力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共情在家庭环境与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大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共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个体对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的信任,也能减少一定程度的差别信任。在个人幸福感上,共情能力高的人从总体上来说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更高;在社会利他行为上:青少年的认知共情与情绪共情能力越高的人,越容易出现利他行为;而在医患关系中,共情能力高的人往往可以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更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在教学工作中,具有高共情能力的教师往往更能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不同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管理。由此可见,探讨共情能力的包含因素以及提高共情能力的方法,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6-10]。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早期家庭环境影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以及心理的发展,而情绪理解的关键则是看个体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识别交往对象的情绪,并且个体能够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情感反应以及情感的相关体验进行理解,将其进行精准反馈的一种能力。共情能力包括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两项,认知共情是指理解他人的想法与目的,并能将他人同自己区分开来的状态。情感共情是指能够感知和响应他人的情绪;另外还有研究显示共情能力能够预测成人依恋模式,因此不安全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共情能力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11-15]。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共情能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成人依恋模式在共情能力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此外,父母教养方式还能预测共情能力的形成。由此可见,成人依恋模式很有可能在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间起重要中介作用[16]。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97名在校大学生,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相关数据,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264份。其中大一35人(13%),大二46人(17%),大三61人(23%),大四95人(36%),在校研究生27人(10%)。年龄在17—25岁之间;其中17岁的有13人,18—22岁有159人,22—25岁一共92人。

(二)工具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采用由Davis首先编制,而后台湾学者詹志禹(1987)对中文版进行修订的修订版(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此问卷是Davis根据共情多维度理论所编制,是用来测量共情能力大小的常用工具。

此问卷一共包含两维度(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四因子(个人痛苦(PD)、共情关怀(EC)、观点采择(PT)和幻想(FS)),含有四个分量表,其中前面两个因子被用来测量情绪共情,而后面两个因子则是被用来测量认知共情,以往研究证明效度指标良好。其中6、9、15、19、22题表示观点采择;4、8、13、18、21題表示个人痛苦;3、5、10、12、17、20题表示想象力:1、2、7、11、14、16题表示共情性关怀:2、5、10、11、14等题是反向计分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7。

检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采用的是由Parker等编制、杨红君等人修订的用于高校大学生的量表(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PBI量表包含鼓励自主,关爱和控制三个维度,共有23道题,分为母亲版和父亲版。条目、维度完全一致,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41。

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基于本研究主要针对的情侣亲密关系中的成人依恋,所以采用的是Collins(1990)等编制、杜江红等负责修订的适用于大学生的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AAS量表主要用于测量亲密关系的成人依恋类型。其中依恋焦虑6个项目,依恋回避12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3。

(三)数据处理

采用Amos21.0与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其两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Amos对其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人口学变量进行统计。

二、结果

(一)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共情的相关

为探寻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对这三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再分别两两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如表1所示),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鼓励自主、成人依恋和共情能力里的共情关心显著。其中父母鼓励自主与成人依恋呈正相关(r=0.321,P<0.01),与共情关心呈负相关(r=-0.081,P<0.01),成人依恋与共情关心呈负相关(r=-0.162,P<0.01),根据Baron和Kenny提出的中介变量理论,上述结果显示可以对成人依恋进行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

(二)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共情的中介

运用Amos21.0对其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分析。

以成人依恋为中介变量,共情关心为因变量,父母的鼓励自主为自变量(如图1所示)。模型拟合的指数良好(X2/df=2.394<3,NFI,IFI、TLI、CFI值大于0.90,RMS- EA=0.073<0.08,SRMR=0.0229<0.05),多个指标表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父母鼓励自主与成人依恋路径系数显著,成人依恋与共情关心路径系数均显著,父母鼓励自主与共情关心路径系数不显著,说明成人依恋在父母鼓励自主与共情关心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

三、讨论

本研究分别考查了父母的积极教养和消极教养对高校大学生共情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究了成人依恋在二者间所起到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鼓励自主、成人依恋和共情能力里的共情关心显著。父母鼓励自主与成人依恋呈正相关,此外利用Amos进行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成人依恋在父母鼓励自主与共情关心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17-19]。

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家庭中,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发展,学生更容易体会和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因此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而在消极教养方式下,高校大学生的共情能力则表现较低,极易出现攻击性的行为,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受到影响。而安全型的成人依恋模式又可以很好地促进其与父母和社会的关系,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Manning,R.P.C.,Dickson,J.M.,Cuntiffe,A.,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dult Attachment and Social Anxiety[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6:44-59.

[2] 钟伟芳,陈慧芳,谢丽银,等. 大学生自我构念与共情能力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1):116-118.

[3] 王璐,宋娟. 初中生家庭环境与攻击性的关系:共情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17(02):216-222.

[4] 安连超,耿艳萌,陈靖涵,等. 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09):1369-1371.

[5] 费定舟,刘意. 共情能减少中国人的差别信任[J]. 应用心理学,2018,24(03):213-220.

[6] 张天阳,吴相雷,杨冉,等. 大学新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40):601-605.

[7] 刘国艳,何静. 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161-163+166.

[8] 王若楠,刘芳,姚洁,等. 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05):658-662.

[9] 答会明.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02,18(08):483-486.

[10] 宋新涛,冯正直. 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4):408-410.

[11] 蒋湘祁,刘衔华,何资桥,等.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79-1381.

[12] 刘玉敏. 共情能力对中职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以石家庄市某所中职院校为例[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44.

[13] 孙浩雄,李靖阳.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付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09):1403-1407.

[14] 马长征. 父母教养方式、人际信任与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关系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46.

[15] 袁雯雯. 高職学生无聊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析——基于福州市某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10):42-48.

[16] 梁九清,武成莉,薛朝霞. 医学院校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4):572-574.

[17]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 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3):97-101+143.

[18] 卫平民,浦跃朴,苏明,等. 大学生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05):343-346.

[19] 蒋艺,王丁丁,宋蕾.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3):75-79.

(荐稿人:胡瑜,温州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