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

2021-02-08 08:32吕晶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实施策略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日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的分析,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方法策略,提出了将整合模式、专题培训模式、课程渗入模式及实践模式等方式融合一体的实施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模式;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148-03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现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在管理机制方面,如组织构建、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激励制度;在服务体系层面,如模式策略、运行机制、资源分配;在保障机制方面,如奖励机制、人员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和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对心理健康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加强管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等。

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文件,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环节。例如在管理方面,引进人才,从事专职工作,负责指导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在奖励方面,设置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以及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通过各项管理制度促使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高效运转,但各种工作保障体系仍处于探索发展期,存在机制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激励制度不够等诸多尚待提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多由学工部门负责统筹安排,依托院系开展。人员构成主要由学校专职工作人员、系部工作人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学生骨干组成,成员组成和遴选方式、工作职责均有不同。学校的专职人员由心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组成,以引进人才为主,主要进行心理评估、辅导培训、咨询疏导,人员较少,但工作职责较多,专业性要求极强。系部工作人员主要是院系书记及辅导员,以兼职为主,平时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干预跟进个别学生并协调上报,结合实际情况为其预约专业教师进行咨询辅导。另外一个兼职队伍是班主任队伍,主要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学工人员组成,主要是了解班级学生日常,关注出现心理异常行为的学生个体,进行初步关爱,及时上报进行干预。其中,辅导员身兼多职,任务繁多。任课教师则涵盖较广,形式专兼结合,以兼职为主,为学生群体传播心理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行为[1]。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高职院校学生受年龄和心理发展变化影响,自卑、焦虑、抑郁、偏激、自我为中心等情况较本科院校学生表现得更普遍。尤其是最近几年,高职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与日俱增,调查数据显示,焦虑、偏执、人际敏感等因子得分偏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个体自身因素是其中之一。高职大学生年龄偏小,心理防御能力较低,容易受到不良思潮影响,形成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等不健康心理。只有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高职学生从中职院校迈进大学校园,在大一和大三期间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大一才开始了真正意义的独立生活,远离家人和熟悉的环境,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等诸多适应性问题对他们的心理有着一定的冲击;大三面临毕业,还可能出现对未来选择的困惑与迷茫等,容易导致心理冲突加剧。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模式分析

(一)多层面整合模式策略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众多学科,知识体系复杂,是一项系统性、科學性、连续性的工作,需要从多视角出发,立足大学生生理发展、心理状态、社会性等多方面内容,整合多学科,塑造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素质发展的结构。整合模式是基本模式,其他模式亦遵循此模式构建,此模式既是理念也是策略,强调目标和方法的整合。

促进适应性是初级目标。高职学生心理开始迅速发展但尚未成熟,知识结构单一。此时需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即学生进入大学,面对学习生活和环境的变化,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快速应对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和个体发展的各种变化。

促进主动性是二级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有必要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使其与发展协同进行。当今社会处于转型变迁之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生存压力增大,不同价值观念碰撞,对大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

促进发展性是根本目标。此过程需要注意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道德教育,单纯注重心理学知识传播,也不能简单地将心理障碍作为心理疾病看待。可通过不同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挖掘学生不同层面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方法策略整合方面,为避免说教式、灌输式的单一教育模式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方法策略的整合可从三层面进行:一是横向整合,涉及时间层面,覆盖高职三年,强调连续性,能实现学生个体层进式发展,即自我认知—自我适应—个性品质—适应发展;二是纵向整合,为空间层面的内容方法整合。如专题研讨、小组讨论,反思体验、换位体验、情境教育之间的整合;三是深度整合,为在每个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如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即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训练,进一步的沉浸式体验如角色体验,情感行为强化训练如心理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等[2]。

(二)课程渗入模式

跟传统课程教育方式不同,课程渗入模式能更有效、更自然地将知识点融入,更注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在教学环节中自然渗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课程渗入模式比较复杂,涉及的学科较广,不是单一的心理健康课程就能完成,实施起来也很难迅速见到成效,尤其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更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公共基础课程多数在大一开设,专业课程主要在大二、大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主要在大一开设,无法根据学生的年级开展连续性心理健康教育,不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

因此,在课程构建时要体现系统性和知识性。系统性强调全局与个体、宏观与微观,着眼整体发展,发挥综合效应,达到整体优化;知识性强调认知目标,过程采取滴灌式教育,根据学生的成长特性,通过教学途径直接将所需知识送达,更具针对性[3]。

(三)专题训练创设模式

专题训练模式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个体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方面的专题训练不应等同于专业课程教育,强调的不是知识性而是训练体验、冲突以及在训练过程中品质的形成,也不等同于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如何应对问题及训练过程中的自我感受、自我提升及自我改变。

划分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目标,根据年龄阶段、个人特征、生源情况、发展目标进行系统培养,综合安排训练内容。一是给学生灌输基本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白一些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自身学习生活会产生的正常影响;二是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感受,认识自身心理素质发展状况。

通过体现主动性、互动性、体验性来构建专题训练模式。主动性主要为行为目标,表现为确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实际的目标,主动适应环境,以活动模式为主,课程模式为辅,引导学生内心感悟、反思;互动性则要求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与良性竞争,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专题训练为主,增加人际交往互动环节、训练交往和沟通能力,通过各种媒介,增加观念互动机会;体验性表现为情感目标,采用沉浸式、情境式方法,通过创设场景,促进体验,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参与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

(四)实践验证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效果需要丰富多样的活动实践辅助。当培养模式建立后,为保证心理课程教育成果内化、训练体验强化,需要进行实践验证。采用走出课堂利用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走向社会的方式,利用假期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利用好线上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适应社会、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训练学生的独立性与团体相处能力。通过参观、调查、志愿服务、劳动实践、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实现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提高行动积极性,形成外部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与提高[4]。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施策略研究

围绕现状,综合各种因素关系,整合和构建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一”策略,即一个中心、一支队伍和一个整体化的工作方法。

(一)围绕机制建设继续加强一个中心管理

一个中心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该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筹安排和协调教学任务,开展全院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心定期开展群体性的心理知识传播教育和服务;培训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重点围绕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和心理服务基本技能展开;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建立院、系、班联动管理机制,形成从上到下、一级对一级、层层对接的管理模式,确保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高效推进。

(二)加快和加强构建一支专业心理服务队伍

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是保障心理健康工作有力推进的最基本条件。要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提升工作服务胜任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是利用资源,完善队伍人员配备。依托第三方机构的专家资源和社会力量,组建校级层面的心理服务专职工作团队;依托学校现有师资资源,组建院系层面的心理服务专、兼职队伍和班级层面的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

二是分清权责,明确队伍角色。区分高职院校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叠加角色和专项角色,分析三支服务队伍工作者充当的不同角色和应承担的角色,明确分工,相互配合。

三是强化培训方法手段,提高专业素质。定期開展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培训,采取培训、考察和研讨等方式进行督促指导,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5]。

(三)整合心理健康服务整体化的实施策略

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如增设心理教育内容、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等。从形式上看,主要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堂教育、心理专题训练;从内容上分,包括学习生活、个体发展、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等;从方法上分,包括认知教育、行为训练、情感引导、情境体验、沉浸式教育等。但是如何将这些工作策略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效果,是当前仍在探索和研究的主要任务。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作。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模式及其策略的实施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需要系统思考、综合探索及方式创新。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以整合模式、专题培训模式、课程渗入模式及实践活动模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出了从活动设计层面体现参与性、活动性、互动性,专题训练体现情景化、沉浸式、实境式,课程渗入教育引导学生行为自发、情绪融入、参与自觉,最终达到观念形成、体验内化、素质形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余林,王金良.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25.

[2] 吕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2):116 -118.

[3] 张大均,朱政光,刘广增,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的建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5):94 -100+199- 200.

[4] 俞国良,黄潇潇. 国家层面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06):32-42.

[5] 谢承力.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 江西教育科研,2007(06):19-21.

(责任编辑:秦雷)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实施策略高职院校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