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评估分级结合护士分层能级对应在儿科急诊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2021-02-13 13:22李高洁葛小霞仲佳丽
健康之家 2021年10期

李高洁 葛小霞 仲佳丽

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评估分级结合护士分层能级对应在儿科急诊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20年9月~2021年2月儿科急诊外周静脉穿刺患儿40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接受静脉评估分级结合护士分层能级对应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穿刺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二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和复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以及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儿科急诊外周静脉穿刺工作采取静脉评估分级结合护士分层能级对应有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外周静脉穿刺;儿科急诊;静脉评估分级;护士分层能级对应

静脉穿刺术可以用于治疗和急救,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同时穿刺成功率也影响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1~2]。本研究主要探讨静脉评估分级和儿科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用于急诊外周静脉穿刺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20年9月~2021年2月本院儿科急诊外周静脉穿刺患儿40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男110例,女90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18±0.25)岁。观察组男118例,女82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21±0.31)岁。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护士23名,男2名,女21名;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30.14±2.54)岁。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接受静脉评估分级结合护士分层能级对应干预。

1.2.1 护士分层

护士长将23名护士按照职称及工作年限分为科室高级护士、中级护士、初级护士以及新护士,其中高级护士5名,工作时间不少于10年,职称为主管护师;中级护士8名,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职称为护师6名,职称为护士2名;初级护士8名,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包括轮转护士和进修护士;新护士2名,工作时间不足1年。

1.2.2 静脉评估分级

结合儿科临床静脉穿刺工作实际设置小儿浅静脉评级标准,依照血管部位、目测静脉直径、静脉深浅、静脉充盈度、目测静脉长短、患儿体型6个维度进行评价,具体内容:(1)血管部位,手背、足背静脉网为1分,桡静脉、大隐静脉为2分,头皮静脉为3分;(2)目测静脉直径,>1 mm为1分,0.7~1 mm为2分,0.5~0.7 mm为3分;(3)静脉深浅,明晰可辨为1分,若隐若现为2分,看不清只能摸清楚走向为3分;(4)静脉充盈度,明显充盈为1分,比较充盈为2分,塌陷为3分;(5)目测静脉长度,血管长度长于留置针导管长度为1分,血管长度等长于留置针导管长度的一半为2分,血管长度短于留置针导管长度的一半为3分;(6)患儿体型,偏瘦及适中为1分,偏重为2分;肥胖为3分。静脉分级标准:0级为9分及以下;1级为10~12分;2级为13~15分;3级为16分及以上。

1.2.3 护士分层能级方案

3级血管由护士长或高级护士进行穿刺,2级血管由高级护士或中级护士进行穿刺,1级血管由中级护士或初级护士,0级血管由初级护士或新护士穿刺。

1.2.4 班次合理安排

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合理搭配,分为四组,按照薪资进行搭配,确保每组有4个等级护士的配置,使各级护士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并通过激励模式建立护士的责任感[3]。

1.2.5 穿刺方法

穿刺时采取高级指导中级、中级指导初级、初级指导新护士的模式。针对比较难穿刺的3级血管,穿刺成功后向其他护士交流经验。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交流各自的穿刺心得和体验[4]。

1.2.6 反馈与分层管理

静脉穿刺管理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穿刺问题应及时反馈,若发生穿刺失败可及时就近求助,减少再次穿刺的时间,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纠纷的发生,从而保证穿刺工作能够顺利开展[5]。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穿刺情况和满意度。统计一次穿刺成功和二次及以上穿刺成功情况,计算复针率。满意度包括患儿家属满意度和护士工作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穿刺情况对比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对照组,二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和复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家属以及护士工作满意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属以及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门急诊输液是医院服务患者重要项目,也是就诊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6]。当前临床存在护士人员不足、新入职人员年龄较小和临床经验不足等问题,且患儿年龄小、配合度低,这些都会对穿刺效果造成影响,导致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医疗资源的浪费,使医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近年来,由于护士穿刺引起的医患纠纷,对患儿静脉穿刺安全和护士自身安全造成影响。既往门诊输液室在安排护士进行静脉穿刺时具有随机性,当从业年限较短的护士安排到了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时,将影响穿刺成功率,且常规静脉穿刺的量化一致,无法体现出护士的技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临床医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医疗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护理信息化体系是基于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构建了现代化的护理模式,为临床医学方面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信息化系统将庞大的数据资源库作为载体,持续记录并及时更新患儿的基本信息,让既往很多难以实现的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医院与信息中心相互配合,开发儿科门诊静脉穿刺血管分级评估制度和护士能级匹配系统,使儿科门诊输液室的传统穿刺工作流程得到改善,并且根据静脉血管分级标准和护士能级标准实现精确匹配最佳的穿刺护士的目的。不同级别能力的护士进行相应血管的穿刺,这种模式最大化匹配了护士和静脉的级别,使患儿的穿刺痛苦得到减轻,也保证了静脉输液的效率,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特别对穿刺难度相对比较高的患儿,其血管得到了很好保護,为后续治疗提供条件。

在傳统静脉穿刺工作中,一般来说每班次至少需要5名护士,随机匹配护士,如果穿刺失败则需要寻找级别更高的护士进行穿刺,这个过程必然会浪费较长的时间。另外在穿刺时,如果无法保证穿刺效果,出现失败现象将可能引发纠纷,导致输液流程中断,使患儿输液等候时间进一步延长。而血管分级匹配系统的构建,能够合理安排护士穿刺的程序,对穿刺资源进行整体性控制。高层次级别的护士设置在低层次级别护士身边,发生低层级护士穿刺失败情况时,可以立马寻求高层级护士的帮助,这样可以减少再次穿刺使用的时间,使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防止纠纷的产生。由于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提高,尤其是低层级护士穿刺成功率的提高,静脉穿刺投诉问题得到明显减少,患儿家长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也得到提高,进而使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高。血管分级和护理能级匹配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模式,能够让护士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使用,发挥其最大化的工作价值,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复针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和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患儿血管分级以及护士穿刺能级的相互结合,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外周静脉穿刺服务,减少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整体穿刺效果得到提高,使患儿家属和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素琴,王桂玲,祁静,等.改良式集束化护理策略在160例肿瘤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实践[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3):640-644.

[2]韩宁晓.循证护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5):125,130.

[3]王婷,帕热旦木·托乎提,李玉芳,等.一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扣眼穿刺隧道建立模拟训练器在临床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文信息,2019(2):235,234.

[4]孙贺.静脉穿刺留置针使用观察表在儿科急诊输液室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9):109-110,128.

[5]徐建英,俞刚,魏林琳,等.儿科门诊静脉血管分级与护士能级匹配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9,34(16):52-55.

[6]谷晓玲,魏洪悦,张慧.能级对应模式在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天津护理,2020,28(4):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