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记忆

2021-02-13 08:51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黔南军工贵州

三线记忆——黔南篇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

献了青春献终生

献完终生献子孙

大型系列纪录片《三线记忆——黔南篇》有大量黔南三线建设的珍贵影像资料,历时三年跟踪拍摄,采访了一百余位亲历三线建设者,完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口述史。第一次真实、详尽地将黔南三线建设史诗般地展现给观众。

那是一段挥洒青春和汗水的岁月

那是一曲山高水长家国情怀的慷慨悲歌

那是一个民族与一个时代的命运交响

那是一部山呼海啸波澜壮阔的史诗

1965—1970年,以电子军工为主导产业的〇八三基地落户贵州黔南,建成了二十多个电子军工企业、37和38两个研究所、320和818两所大型职工医院,以及三所军工院校和多个幼儿园、中小学、招待所等配套事业单位。

到了“六五”期间,〇八三基地度过了一段比较困难的时期。军品任务幅度下降,民品的开发和生产尚处于初始阶段,加上管理体制不顺,大批科技人才流失,职工队伍非常不稳定。

1980年,邓小平将深圳设为特区。〇八三基地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710万元,在深圳、广州等地开办了一批“窗口”企业。

20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刚开始建设,条件艰苦,三线建设者们发扬在黔南三线建设时的吃苦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利用深圳的地理优势和特区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市场,为军工企业谋求出路。1981年10月,〇八三基地与中电进口公司深圳分部合作,成立了华匀电子产品经销部;紧接着华美、华发、华茂、深匀、风光等窗口企业相继建立。在这期间,〇八三基地先后承接了乌鲁木齐卫星通信地面站大部分设备的研制和北京地面站、昆明地面站、拉萨地面站各种系统的研制任务;红旗机械厂自行设计生产全国口径最大的天线——10米宇宙射电天文望远镜天线在云南天文台投入使用;三个月内完成国务院向老少边穷地区赠送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的重要任务,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1984年9月17日,通过规划重组,〇八三基地在都匀正式更名为“中国振华电子工业公司”。1992年,深圳窗口企业无一亏损,1993年,深圳窗口有华匀公司等9家企业实现利润在百万元以上,1994年,深圳窗口有3家企业产值过亿元,5家企业利润超百万元。

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贵州三线建设既包括国防科技、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等项目的建设,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部门的项目建设,任务艰巨。

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的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巨大,其中仅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贵州基本建设投资就达46.26亿元,占全国三线地区同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额的12.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阶段,对经济基础甚為薄弱的贵州来说,逐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无疑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奠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基础。

距离三线建设已经有50多个年头了,那些难忘的岁月,那些记忆深处的痕迹仿佛已经渐行渐远。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段岁月从来没有更多地公布于众,关注挖掘和抢救这段从未被揭开的历史,让它不至于被湮没,就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那些厂址、那些特定时代的遗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它应该作为一种纪念碑性的东西而存在;第二是它要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人扭结在一起,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们要用一种创意产业的视角来对待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再开发利用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不光要保护三线遗址,更要保护那个时代的故事。2013年,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开馆。2014年,贵州黔南着手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等系列主题园区。

这些园区的建成,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线建设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也将使三线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得到更好地学习和传承。

三线建设是中国军工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雄伟的丰碑,三线精神就是这座丰碑上最亮的那颗启明星,它记载着无数三线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付出与艰辛,也记载着由他们创造的我国军工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猜你喜欢
黔南军工贵州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绿色贵州引客来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黔南:残疾人同步小康创业就业行动扎实推进
大交通时代
贵州教育出版社